广东科学家:大黄蜂也能“共情”,“情绪传染”的现象起源可能更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21:02 2

摘要:快乐是会传染的,这一句话不仅适用于人类,也可适用于大黄蜂群体。当一只熊蜂目睹同伴因获得糖水奖励而表现出“积极情绪”时,它自身的行为决策也随之变得更加“乐观”。这种原本被认为只存在于高等动物中的社会情绪能力,原来早已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群体中。

快乐是会传染的,这一句话不仅适用于人类,也可适用于大黄蜂群体。当一只熊蜂目睹同伴因获得糖水奖励而表现出“积极情绪”时,它自身的行为决策也随之变得更加“乐观”。这种原本被认为只存在于高等动物中的社会情绪能力,原来早已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群体中。

10月2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彭飞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Positive affective contagion in bumblebees(熊蜂中的积极情绪传染)。

这是中国科研团队独立完成的原创性工作,标志着南方医科大学在动物认知与比较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突破。该研究不仅颠覆了人类对无脊椎动物社会认知能力的传统认知,也在生命演化的宏观视角下,为探索情绪与社会行为的起源提供了全新方向。

无脊椎动物的“情绪共鸣”之谜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情绪传染”,当别人向我们微笑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回以微笑;当朋友情绪低落时,我们也会感到难过。科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传染”,是共情的最基础形式,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

在生命科学领域,“情绪传染”长期被视作高等生物的专属能力,仅见于人类及部分社会性哺乳动物。尽管近年在渡鸦、斑马鱼等脊椎动物中发现了类似现象, 但无脊椎动物能否具备情绪传染能力,始终是悬而未解的科学谜题。

2016年,科学界首次观测到熊蜂在获得意外奖励时,会表现出类似“积极情绪”的行为特征,反应速度加快、决策更趋向冒险,于是彭飞萌生了一个大胆的科学假设, 如果单只熊蜂能产生“积极情绪”,这种状态是否也能在熊蜂个体之间传播?

熊蜂情绪传染仅需视觉观察即可实现

在大胆假设之后,2018年,实验团队正式进入探索阶段。彭飞团队以“认知偏差”实验范式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行为实验,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有力证据。实验初期,团队通过反复训练,让熊蜂建立起“特定颜色花朵与奖励”的关联记忆,一种颜色对应奖励,另一种则无奖励。

当熊蜂面对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模糊信号”(中间色)时,其探索速度与选择倾向成为衡量“情绪状态”的关键指标,处于积极情绪的熊蜂,会更快速、更主动地尝试中间色的花朵。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引入“同伴互动”环节,让待测试熊蜂与处于积极状态(刚获得糖水奖励)的同伴进行短暂接触。结果显示,接触过“快乐”同伴的熊蜂,在后续模糊信号测试中,“乐观”选择的比例显著提升,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对气味、触觉等感官通道的逐一隔离验证,团队发现熊蜂的情绪传染无需物理接触或化学信号传递,仅凭视觉观察即可实现, 这意味着,熊蜂能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模式,“感知”其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

彭飞称,这一发现的科学价值远超现象本身。对于仅拥有约100万个神经元的熊蜂,其微型大脑竟能实现复杂的社会情绪处理功能。结合熊蜂约4000万至2500万年前的演化起源,这一成果提示,情绪和社会认知的基本机制,可能并不是在高等脊椎动物才出现的,而是在进化树上更早的昆虫分支就已经萌生。 换句话说,像“情绪传染”这样的社会情绪现象可能在生命演化史上有着更古老的起源。

采写:南方+记者 黄锦辉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通讯员:柯佳 卓贞伟 陈露露

编辑 冯颖妍 张茵

校对 曾慧雯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