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路遇农夫赞其勤劳,笑容未散便冷声道:全家问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2:14 2

摘要:元朝至正十二年秋,淮河两岸战火纷飞。红巾军起义的烽火已经燃烧了数年,各路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乱世之中,一个名叫朱元璋的义军首领正在快速崛起。

元朝至正十二年秋,淮河两岸战火纷飞。红巾军起义的烽火已经燃烧了数年,各路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乱世之中,一个名叫朱元璋的义军首领正在快速崛起。

这一日,朱元璋刚刚攻下濠州城,正值用人之际。军营中将士们来来往往,商讨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帐内,朱元璋端坐在主位上,听着手下汇报各地民情。

"主公,濠州城已经拿下,百姓们都很拥护咱们。"一名将领恭敬地禀报。

朱元璋点点头,却皱起了眉头:"光听你们说还不够,我要亲自去看看。"

"主公,这..."将领有些担忧,"如今各处都不太平,您的安全..."

"正因为不太平,我才要去看看。"朱元璋站起身来,"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不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如何能得天下?"

当晚,朱元璋换上一身普通商人的装束,独自骑马出了城。他沿着淮河而行,想要深入民间,了解真实的民心向背。

月光如水,河面波光粼粼。朱元璋策马慢行,心中思索着这些年来的经历。从一个要饭的小乞丐,到如今手握重兵的义军首领,他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正想着,前方出现了一个小村庄。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沿着河岸散布。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能看到如此宁静的村落,实在难得。

朱元璋心中一动,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晚。

黄昏时分,他来到村边的农田。远远看去,这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与他一路上看到的荒芜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田间,一个中年农夫正在给庄稼浇水。那人约莫四十多岁,皮肤黝黑,身材结实,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庄稼汉。他动作熟练,每一下挥洒都显得那么精准。

见有客人路过,农夫热情地打招呼:"客官,天色不早了,前面十里才有客栈,路上不安全,不如到寒舍歇脚用饭?"

朱元璋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机会,可以近距离接触普通百姓,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如此就叨扰老丈了。"朱元璋下马,拱手道谢。

农夫憨厚地笑着:"客官太客气了,乱世之中,大家都不容易。我叫张大牛,家就在前面,走吧。"

朱元璋牵着马,跟随张大牛向村里走去。一路上,张大牛热情地介绍着村里的情况:"我们这个村子叫张家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种田。虽然这些年战乱不断,但我们这里还算安稳。"

"老丈,你这田种得真不错,比我一路看到的都要好。"朱元璋真心赞叹道。

张大牛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客官有眼力,我们家祖传三代的种田手艺,最懂庄稼的脾性。虽然这地不算肥沃,但用心侍弄,年年都有好收成。"

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到了张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虽然简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鸡鸭在院中觅食,一派田园风光。

"娘子,快出来,有客人到了。"张大牛朝屋里喊道。

很快,一个中年妇女从屋里走出来。她约莫四十岁,面容慈祥,虽然穿着朴素,但举止得体。

"这位是我家娘子李氏。"张大牛介绍道,"娘子,这位客官路过咱们村,我请他来家里歇脚。"

李氏连忙上前施礼:"客官远道而来,辛苦了。家里简陋,您别嫌弃。"

"嫂子太客气了。"朱元璋还礼道。

这时,两个年轻人从屋里走出来。一个看起来约莫二十岁,身材高大,面容憨厚;另一个稍小一些,眼睛灵动,显得机灵。

"这是我的两个儿子,"张大牛介绍道,"大的叫虎子,小的叫狗子。"

两个年轻人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朱元璋仔细打量着这一家人,心中暗自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农家,朴实勤劳,和睦相处。

"客官,您先坐下歇息,我去准备晚饭。"李氏热情地说道。

"别麻烦了,随便吃点就行。"朱元璋连忙说道。

"客官说哪里话,难得有客人来。"张大牛拍拍胸脯,"我们农家人虽然贫穷,但待客的道理还是懂的。"

说着,他吩咐两个儿子去宰鸡准备酒菜。李氏则忙着生火做饭。朱元璋坐在院中,看着这家人忙碌的身影,心中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在军营中,他习惯了将士们的毕恭毕敬,习惯了权力带来的距离感。这种朴实的农家生活,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夜幕降临,张家的晚饭准备好了。虽然菜品简单,但很丰盛。一只白切鸡,几个素菜,还有一壶自酿的米酒。

"客官,我们农家粗茶淡饭,您别嫌弃。"张大牛举杯道。

"哪里话,这已经很丰盛了。"朱元璋举杯回敬。

饭桌上,张大牛开始谈起种田的心得:"客官,您别看我们这里地不太肥,但我有一套祖传的种田方法。春天的时候,要选好种子,秋天的时候,要合理施肥..."

朱元璋听得津津有味。作为一个从底层爬起来的人,他深知劳动的可贵。张大牛的话语中透着一种朴实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于对土地的深深热爱。

"老丈,你这种田的学问很深啊。"朱元璋真心赞叹道。

张大牛憨厚地笑着:"客官谬赞了,我们农家人不种田还能干啥?祖祖辈辈都是靠这手艺吃饭的。"

"如今这乱世,能把田种好,确实不容易。"朱元璋有感而发。

02

提到乱世,张大牛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客官说得对。这些年战乱不断,多少人家破人亡。我们这里还算幸运,离战场远一些。"

"那你们对这些义军怎么看?"朱元璋试探着问道。

张大牛想了想,说道:"说实话,我们这些老百姓就希望有个好的头领,能让大家安居乐业。至于谁当皇帝,我们不关心,只要不欺压百姓就行。"

"听说濠州那边有个朱元璋,你们知道吗?"朱元璋继续试探。

张大牛眼睛一亮:"知道,知道!听过路的商贩说,这个朱元璋很不错,出身贫苦,知道我们百姓的难处。不像那些当官的,只知道鱼肉百姓。"

朱元璋心中暗喜,脸上却不动声色:"你对他印象这么好?"

"那是当然。"张大牛点点头,"我们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这个。有些义军打着为民的旗号,实际上比官府还坏。但这个朱元璋不一样,听说他很爱护百姓。"

一旁的李氏也插话道:"是啊,前些日子有个逃难的人路过我们村,说朱元璋的军队纪律很严,从不抢夺百姓的东西。"

小儿子狗子也兴奋地说道:"我听说朱元璋小时候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放过牛,当过和尚,所以特别理解我们这些苦命人。"

朱元璋听着这一家人对自己的评价,心中既高兴又感动。他没想到自己在民间的声望竟然这么好。

"看来这个朱元璋确实得民心。"朱元璋故作感慨地说道。

"那是自然。"张大牛放下酒杯,认真地说道,"我们农民虽然不识字,但心里有数。谁对我们好,谁对我们坏,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酒过三巡,气氛越来越热烈。张大牛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开始讲述这些年来的见闻。

"客官,您是做买卖的,走南闯北见识多。我们这些农民消息闭塞,就靠过路人了解外面的情况。"张大牛说道。

"老丈,你们这里消息倒也不算闭塞。"朱元璋笑道。

"那是因为我家狗子机灵,经常跑到镇上去听消息。"张大牛拍拍小儿子的肩膀,"别看他年纪小,消息倒是灵通得很。"

狗子有些得意地说道:"爹,我昨天刚从镇上回来,又听到一些新消息。"

"哦?什么消息?"朱元璋来了兴趣。

狗子看了看父亲,见父亲点头,便说道:"听说那个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是郭子兴的义子。"

朱元璋心中一惊,脸上却保持着淡然:"还有呢?"

"还听说朱元璋现在已经不受郭子兴控制了,自立门户了。"狗子继续说道,"有人说朱元璋比郭子兴更有本事,早晚会超过他。"

朱元璋的心跳开始加速。这个小子知道的消息竟然这么准确!他表面上装作不在意,实际上已经开始警惕起来。

"你这消息从哪里听来的?"朱元璋问道。

"镇上有个茶馆,经常有过路的商人在那里休息。我去那里听到的。"狗子如实回答。

朱元璋暗自思量。看来自己的消息在民间传播得很广,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是说明自己的影响力在扩大,坏处是容易暴露自己的行踪和计划。

"客官,您觉得这个朱元璋怎么样?"张大牛问道。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从你们的描述来看,确实是个人物。不过,这种乱世,谁知道最后谁能笑到最后呢?"

"话是这么说,但我总觉得朱元璋不一般。"张大牛认真地说道,"你看,别的义军要么是富家子弟,要么是绿林好汉,只有他是真正从最底层爬起来的。这种人最懂民间疾苦。"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对张大牛的见识刮目相看。这个农夫虽然不识字,但见解却很深刻。

夜深了,张家人为朱元璋准备了客房。虽然简陋,但很干净。朱元璋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见闻,心情复杂。

这一家人对自己的评价让他很高兴,但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消息传播得太快了。如果有心人想要对付自己,很容易通过这些消息推断出自己的行踪。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本想告辞离开,但张大牛却热情地挽留:"客官,难得来一趟,不如多住几天。我正好可以带您看看我们这里的田地,您做买卖的,也许用得着。"

朱元璋想了想,觉得这是一个更深入了解民情的机会,便同意了。

03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朱元璋早早醒来。院子里传来张家人忙碌的声音,鸡鸣声此起彼伏。

"客官,起来了吗?"张大牛在门外轻声询问。

"起来了。"朱元璋应道,起身整理衣裳。

走出房门,他看到张家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李氏在厨房里准备早饭,虎子在院子里喂鸡,狗子则在井边打水。

"客官早。"李氏笑着打招呼,"早饭马上就好。"

"嫂子,你们起得真早。"朱元璋感叹道。

"我们农家人习惯了,天一亮就起床。"张大牛从田里回来,手里拿着一把锄头,"客官,今天天气不错,我带您到田里看看?"

朱元璋点点头。吃过早饭后,他跟着张大牛来到田间。

清晨的田野空气清新,露水还挂在叶片上。远山如黛,近水如镜。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到心旷神怡。

"客官,您看这片田。"张大牛指着眼前的庄稼说道,"这是我们家的祖传田地,已经种了三代了。"

朱元璋仔细观察,发现这片田地确实与众不同。庄稼长得整齐,颜色翠绿,明显比别处的要好。

"老丈,你是怎么做到的?"朱元璋好奇地问道。

张大牛蹲下身子,抓起一把土壤:"客官,种田最重要的是懂土性。这块地虽然不算肥沃,但我知道它的脾气。春天播种的时候,我会选择最好的种子;夏天的时候,我会根据天气调整浇水的次数;秋天收获前,我会仔细观察庄稼的成熟程度。"

朱元璋蹲在他身边,认真听着。虽然他现在是义军首领,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他也曾经是个农民,深知种田的艰辛。

"这些年战乱不断,您还能把田种得这么好,实在不容易。"朱元璋由衷地说道。

张大牛站起身,拍拍手上的泥土:"客官,我们农民就是这样。不管外面怎么乱,地还是要种的。不种地,一家人吃什么?"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对张大牛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

"来,客官,我教您怎么分辨土壤的好坏。"张大牛热情地说道。

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大牛详细地向朱元璋介绍了种田的各种知识。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除草。

朱元璋听得津津有味。虽然这些知识对他现在的身份来说似乎没什么用处,但他觉得很有意思。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日子。

"老丈,您这种田的学问很深啊。"朱元璋真心赞叹道。

张大牛憨厚地笑着:"客官过奖了。我们农家人不懂大道理,只知道用心做事。种田就是这样,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04

朱元璋被这朴实的话语感动了。他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来的奋斗历程,不正是这样吗?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得到回报。

"客官,您看这边。"张大牛指着田地的一个角落说道,"这里的土质稍微差一些,但我用了特殊的方法改良。"

朱元璋跟着他走过去,看到那里的庄稼虽然不如其他地方茂盛,但也长得不错。

"您是怎么改良的?"朱元璋问道。

"我在这里混合了一些草木灰和腐熟的粪肥。"张大牛解释道,"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的酸碱度,让庄稼更好地吸收养分。"

朱元璋仔细观察着这些细节。他发现张大牛不仅仅是一个勤劳的农民,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这种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很值得学习。

太阳渐渐升高,天气开始变热。张大牛提议回家休息一下,下午再继续。

回到家中,李氏已经准备好了午饭。虽然简单,但很香。

"客官,您觉得我们这里的田地怎么样?"张大牛问道。

"很好,很好。"朱元璋真心说道,"您这种田的方法很值得学习。"

"客官过奖了。"张大牛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农家人就是这点本事。"

吃过午饭,朱元璋提出要帮忙干活。张大牛连忙摆手:"客官,您是客人,哪能让您干活?"

"老丈,我也是农家出身,干点农活没问题。"朱元璋坚持道。

张大牛看他态度坚决,也就不再推辞。下午的时候,朱元璋跟着张大牛一起下地干活。

他拿起锄头,开始给庄稼除草。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干过农活了,但手上的记忆还在。很快,他就找回了感觉。

"客官,您这手艺不错啊。"张大牛看着朱元璋熟练的动作,有些惊讶。

"我小时候也干过农活。"朱元璋简单地说道。

"怪不得,一看就是行家。"张大牛点点头。

两人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朱元璋趁机了解更多的民情。

"老丈,你们这里的百姓对朝廷怎么看?"朱元璋问道。

张大牛停下手中的活,直起腰来:"客官,实话实说,我们对朝廷早就没什么期望了。官府的人只知道收税,从来不管我们死活。"

"那你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政府?"朱元璋继续问道。

"我们不求别的,只希望有个好皇帝,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张大牛认真地说道,"不要随便加税,不要让当官的欺压我们,这就够了。"

朱元璋点点头。张大牛的话很朴实,但也很真实。这就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

"您觉得现在这些义军中,谁最有希望成为这样的好皇帝?"朱元璋试探着问道。

张大牛想了想,说道:"说实话,我最看好那个朱元璋。"

"为什么?"朱元璋心中暗喜。

"因为他出身和我们一样。"张大牛认真地说道,"富家子弟当了皇帝,不会理解我们的苦处。只有像朱元璋这样从底层爬起来的人,才知道民间疾苦。"

朱元璋深受感动。他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民的见解竟然如此深刻。

"老丈,您的见识很深啊。"朱元璋由衷地说道。

"客官过奖了。"张大牛憨厚地笑着,"我们农民虽然不识字,但心里明白得很。"

太阳西斜,两人收工回家。一天的劳作让朱元璋感到很充实。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晚饭时,张家人又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虽然朱元璋一再说不用这么客气,但张大牛坚持要好好招待。

"客官,您这一天辛苦了。"李氏关切地说道。

"不辛苦,很有意思。"朱元璋真心说道。

饭桌上,狗子又开始讲述他从镇上听来的消息。

"爹,我今天又听到一些关于朱元璋的事。"狗子兴奋地说道。

"哦?什么事?"张大牛问道。

"听说朱元璋最近又打了几个胜仗,手下的兵越来越多了。"狗子说道。

05

朱元璋心中暗自高兴,但脸上保持着平静。

"还有呢?"张大牛继续问道。

"还听说朱元璋对手下的兵很好,从来不克扣军饷。"狗子说道,"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跟着他。"

朱元璋点点头。这些消息基本属实,说明他的声誉确实在民间传播得很广。

"这样的头领确实难得。"张大牛感叹道。

"不过,"狗子话锋一转,"我也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

朱元璋心中一紧:"什么消息?"

"听说朱元璋这个人疑心很重,手下有不少人被他杀了。"狗子说道。

朱元璋的脸色微微一变。这个消息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不算完全错误。他确实杀过一些人,但都是不得已的选择。

"还有呢?"朱元璋勉强保持着平静。

"还听说朱元璋为了保守秘密,有时候会杀死一些知道太多的人。"狗子继续说道。

朱元璋的心跳开始加速。这个消息让他感到不安。如果这种传言传播得很广,可能会对他的声誉造成影响。

"这种传言可信吗?"张大牛问道。

"不知道,反正是这么传的。"狗子摇摇头。

朱元璋沉默了。他知道这些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乱世中,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事业,他确实做过一些不得已的事情。但他没想到这些事情会传播得这么广。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张大牛最后总结道,"至少比其他那些义军头领强多了。"

朱元璋点点头,但心中的不安却在增加。

夜深了,朱元璋躺在床上,思考着今天听到的消息。他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民间的监视之下。这既是他影响力扩大的体现,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他想起了那些被他处死的人。每一个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现在看来,这些选择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朱元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张大牛一家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会有什么后果?

06

第三天清晨,朱元璋起床后发现张大牛已经在田里忙碌了。他走过去,准备帮忙。

"客官,您起得真早。"张大牛笑着打招呼。

"习惯了。"朱元璋拿起锄头,开始干活。

两人一边劳作,一边聊天。朱元璋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

"老丈,您这一辈子就在这里种田吗?"朱元璋问道。

"那倒不是。"张大牛停下手中的活,"我年轻的时候也出去闯荡过。"

"哦?您还有这样的经历?"朱元璋来了兴趣。

张大牛点点头:"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才二十岁,血气方刚,不甘心一辈子种田。"

"后来呢?"朱元璋追问道。

"后来我去当兵了。"张大牛说道,"跟着一个义军头领打了几年仗。"

朱元璋心中一动:"哪个义军头领?"

"那个头领名字叫..."张大牛想了想,"叫朱重八。"

朱元璋的心跳猛地停了一拍。朱重八正是他的原名!

"朱重八?"朱元璋努力保持着平静,"您确定是这个名字?"

"确定。"张大牛点点头,"我跟了他两年,这个名字怎么会记错。"

朱元璋的大脑飞速运转。如果张大牛真的跟过自己,那他很可能会认出自己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

"那个朱重八长什么样?"朱元璋试探着问道。

张大牛回忆道:"个子不高不矮,皮肤有些黑,眼神很有神。最特别的是,他左臂内侧有一个胎记,形状像个月牙。"

朱元璋差点惊呼出声。张大牛说的特征完全符合他的外貌,特别是那个胎记,更是他身上独有的标志。

"您...您还记得这么清楚?"朱元璋的声音有些颤抖。

"当然记得清楚。"张大牛说道,"那个朱重八虽然出身低微,但很有领袖气质。我们这些当兵的都很佩服他。"

朱元璋下意识地用右手遮住了左臂。他的心跳越来越快,额头上开始冒汗。

"后来那个朱重八怎么样了?"朱元璋问道。

"后来我们这支部队被打散了,我也就回家种田了。"张大牛说道,"至于朱重八去了哪里,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听说,现在那个朱元璋可能就是当年的朱重八。"

朱元璋的手开始发抖。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随时可能暴露。

"您...您觉得这种可能性大吗?"朱元璋勉强问道。

张大牛想了想:"很有可能。时间、地点、年龄都对得上。而且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和当年的朱重八很像。"

朱元璋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决定了。

"客官,您怎么了?脸色看起来不太好。"张大牛关切地问道。

"没...没什么,可能是有些累了。"朱元璋强作镇定。

"那我们先回去休息一下吧。"张大牛建议道。

两人收工回家。朱元璋坐在院子里,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现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07

午饭时,朱元璋食不甘味。

"客官,您今天怎么了?"李氏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可能是有些水土不服。"朱元璋搪塞道。

下午,朱元璋提出要到村里走走。他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下。

张大牛陪着他在村里转了一圈。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民风淳朴。

"客官,您觉得我们这个村子怎么样?"张大牛问道。

"很好,很安静。"朱元璋心不在焉地回答。

"是啊,虽然不富裕,但大家都过得很安稳。"张大牛说道。

朱元璋点点头,但心中却在想着另外的事情。

晚上,张家人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但朱元璋却没有心情享用。

"客官,您今天胃口不好?"李氏问道。

"可能是有些不舒服。"朱元璋回答。

"要不要找个郎中看看?"张大牛关切地问道。

"不用了,休息一下就好。"朱元璋摆摆手。

夜深了,朱元璋躺在床上,彻夜难眠。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决定了。

天刚亮,朱元璋就起床了。他走到院子里,看着东方渐白的天空,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张大牛也起得很早。他看到朱元璋站在院子里,走过来打招呼:"客官,您起得真早。"

"是啊,睡不着。"朱元璋回答。

"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张大牛关切地问道。

朱元璋看着张大牛诚恳的眼神,心中有些动摇。但他很快又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没什么,就是想家了。"朱元璋说道。

"理解,理解。"张大牛点点头,"在外面时间长了,都会想家的。"

吃过早饭,朱元璋提出要和张大牛到田里看看。

"客官,您还要帮忙干活吗?"张大牛问道。

"是的,我想再体验一下农家生活。"朱元璋说道。

两人来到田间。朱元璋拿起锄头,开始干活。

张大牛抹了把汗:"我种了一辈子田,最懂庄稼的脾性。这地虽不肥,可用心伺候,保准年年有好收成。"

朱元璋笑道:"你倒是个勤劳人。"

张大牛连忙放下锄头,恭敬地说:"客官您谬赞了,咱庄稼人不勤劳还能靠啥?"他憨厚地笑着。

"勤劳好啊。"朱元璋眼睛一亮,"那你可知道如今天下大乱,各路义军中,哪个最得民心?"

张大牛没想到,自己接下来的一句话,会让眼前这位笑容未散的客官冷声道:全家问斩。

08

张大牛放下锄头,认真地想了想:"客官,说起各路义军,我觉得那个朱元璋确实不错,很得民心。"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暗喜:"哦?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出身贫苦,知道我们百姓的难处。"张大牛认真地说道,"不过,我觉得还有个更厉害的人。"

朱元璋心中一紧:"谁?"

张大牛神秘地压低声音,四下看了看,确定没有外人后,才开口道:"就是那个朱重八。"

朱元璋感到一阵眩晕。他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但仍然努力保持着表面的镇定。

"朱重八?"朱元璋的声音有些干涩,"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字?"

"嘿嘿,客官有所不知。"张大牛得意地说道,"我家狗子消息灵通,经常跑到镇上听小道消息。他告诉我,那个朱元璋原来就叫朱重八,是后来改的名字。"

朱元璋的瞳孔猛地收缩。他知道这个秘密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没想到竟然已经在民间传开了。

"你...你确定吗?"朱元璋的声音开始颤抖。

"那还能有假?"张大牛更加兴奋了,"不瞒客官说,我年轻的时候还跟过这个朱重八呢!"

朱元璋感到天旋地转。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你说什么?"朱元璋几乎是吼出来的。

张大牛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但还是继续说道:"是真的,我二十多年前当兵的时候,就是跟着朱重八。那时候他还是个小头领,但我们都看得出来,他不是一般人。"

朱元璋的脑海中一片混乱。他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些日子,想起了那些跟随他的士兵。张大牛的面孔在他的记忆中逐渐清晰起来。

"你...你真的跟过朱重八?"朱元璋的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当然!"张大牛拍着胸脯说道,"我还记得他身上有个特别的胎记,在左臂内侧,形状像个月牙。"

朱元璋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左臂。他穿着长袖,胎记被遮住了,但他知道张大牛说得完全正确。

"那...那你现在还认得出他吗?"朱元璋艰难地问道。

张大牛仔细地看着朱元璋,眼神中闪烁着某种光芒:"客官,您别怪我多嘴,但我觉得您和当年的朱重八长得很像。"

朱元璋的心跳几乎停止了。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了。

"你...你说什么?"朱元璋努力保持镇定,但声音已经完全变了。

张大牛更加兴奋了:"客官,您的眼神、您的神态,都和当年的朱重八一模一样。特别是您刚才问起义军的时候,那种眼神,我永远忘不了。"

朱元璋知道自己再也隐瞒不下去了。他缓缓站起身,看着跪在地上的张大牛。

"你...你想说什么?"朱元璋的声音变得冰冷。

张大牛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的脸色变得苍白,双腿开始颤抖。

"客官...不,将军...您是..."张大牛的声音颤抖着。

朱元璋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张大牛突然跪倒在地:"小人张大牛,拜见朱将军!"

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张大牛,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他为张大牛能够认出自己而感到一种奇怪的欣慰;另一方面,他知道这种暴露意味着什么。

"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很平静。

09

张大牛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不敢抬头看朱元璋。

"你认出我了。"朱元璋说道。

"是...是的。"张大牛的声音颤抖着,"将军,小人..."

"你知道认出我意味着什么吗?"朱元璋打断了他的话。

张大牛的脸色更加苍白:"将军,小人绝对不会泄露半个字的。"

朱元璋摇摇头:"你不懂。在这个世道,知道太多的人都不能活着。"

张大牛的双腿开始发软:"将军,小人愿意发誓,绝对不会说出去的。"

"誓言?"朱元璋冷笑一声,"你以为我会相信誓言吗?"

张大牛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将军,小人当年也是您的兵,一直对您忠心耿耿。您放心,小人绝对不会背叛您的。"

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张大牛,心中一阵悲凉。他想起了这几天来张大牛一家对他的热情招待,想起了他们的朴实和善良。

但他也知道,在这个乱世中,任何的仁慈都可能导致灾难。

"张大牛。"朱元璋的声音很平静,但却让人感到恐怖。

"小人在。"张大牛颤抖着回答。

"你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农夫。"朱元璋说道,"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冰冷:"知道我身份的人,都不能活着。"

张大牛的脸色变得死灰:"将军..."

"不仅是你,"朱元璋继续说道,"还有你的家人。他们也知道了我的身份。"

张大牛猛地抬起头:"将军,我的家人什么都不知道!"

"你觉得我会相信吗?"朱元璋冷冷地说道,"你的儿子狗子知道朱重八和朱元璋是同一个人,你的妻子和大儿子也在场。他们都知道了我的秘密。"

张大牛的眼中流出了泪水:"将军,他们都是老实人,绝对不会说出去的。"

"我不能赌。"朱元璋摇摇头,"我不能拿我的江山社稷来赌你们的忠诚。"

远处传来了脚步声。李氏和两个儿子正朝这边走来。

"爹,客官,你们在聊什么呢?"狗子远远地喊道。

朱元璋看着走来的一家人,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消失了。

"张大牛,"朱元璋转身对着跪在地上的张大牛说道,"我朱元璋赞你勤劳持家,确实是个好农夫。"

张大牛抬起头,眼中满是绝望:"将军..."

朱元璋脸上还保持着刚才赞赏的笑容,但声音却变得冷如寒冰:"可惜,知道我秘密的人..."

他停顿了一下,笑容未散便冷声道:"全家问斩。"

10

李氏和两个儿子走到近前,看到跪在地上的张大牛和面色阴沉的朱元璋,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

"这...这是怎么了?"李氏颤抖着问道。

狗子眼珠一转,立刻明白了什么:"爹,您是不是认出这位客官了?"

虎子虽然憨厚,但也不笨。他看着朱元璋的神态,心中涌起了恐惧。

"娘,虎子,狗子,"张大牛艰难地开口,"跪下。"

三人虽然不明所以,但看到张大牛严肃的表情,都跪了下来。

"小人张大牛,携妻子李氏,长子虎子,次子狗子,拜见朱将军。"张大牛大声说道。

李氏和两个儿子听到这句话,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和蔼可亲的客官,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

"朱...朱将军..."李氏颤抖着说道。

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一家四口,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情绪。这几天来,他们一家人对他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但现在,他却要亲手毁掉这个温馨的家庭。

"你们都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很平静。

四人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不敢抬头看朱元璋。

"张大牛,"朱元璋开口道,"你认出我了。"

"是...是的,将军。"张大牛回答。

"你们都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了。"朱元璋继续说道。

"将军,我们什么都不会说的。"李氏急忙说道。

"是啊,将军,我们绝对不会泄露您的秘密。"狗子也连忙说道。

朱元璋摇摇头:"你们不懂。在这个世道,知道太多的人都活不长。"

虎子虽然平时话不多,但这时候也开口了:"将军,我们都是老实人,您放心。"

"老实人?"朱元璋冷笑一声,"你们知道我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吗?"

四人都不敢回答。

"就是因为我从来不相信任何人的承诺。"朱元璋的声音变得冰冷,"包括最亲近的人。"

张大牛跪倒在地:"将军,小人当年也是您的兵,一直对您忠心耿耿。这些年来,小人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您的秘密。"

"那是因为你以为我已经死了。"朱元璋冷冷地说道,"现在你知道我还活着,而且还知道了我的现在的身份。这个秘密太重要了,我不能让它传播出去。"

李氏哭着说道:"将军,我们一家人都愿意为您保守秘密。您这几天也看到了,我们都是老实人。"

朱元璋看着李氏,想起了她这几天对自己的照顾。她总是把最好的菜给自己,总是关心自己是否吃饱穿暖。这种母亲般的关怀,让他感到温暖。

但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中,温情是奢侈品。

"嫂子,"朱元璋的声音稍微缓和了一些,"你们确实是好人。但是,好人在这个世道往往死得最快。"

狗子突然说道:"将军,如果您担心我们泄露秘密,您可以把我们带走。我们愿意跟您一起打天下。"

朱元璋看着狗子,这个年轻人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显然还没有完全理解现在的状况。

"跟我打天下?"朱元璋摇摇头,"你们以为打天下是儿戏吗?"

"将军,我们虽然是农民,但也有一颗报国的心。"虎子也说道。

朱元璋沉默了。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想起了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兄弟们。但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有的死在了战场上,有的死在了权力斗争中。

"你们知道跟我打天下意味着什么吗?"朱元璋问道。

"意味着可以为百姓做点事。"张大牛认真地说道。

朱元璋被这句话触动了。他想起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想起了那个想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年轻人。

但现在,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人了。

"为百姓做事?"朱元璋苦笑一声,"你们以为我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百姓吗?"

"难道不是吗?"狗子天真地问道。

11

朱元璋看着狗子纯真的眼神,心中涌起了一阵悲凉。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也有过这样的眼神。

"孩子,"朱元璋的声音变得低沉,"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将军,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愿意为您保守秘密。"张大牛坚定地说道。

朱元璋看着张大牛,这个曾经跟随过自己的老兵。他想起了那些年轻时的岁月,想起了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

但他也想起了那些背叛他的人,想起了那些因为知道太多而不得不死的人。

"张大牛,"朱元璋最后说道,"你是个好兵,也是个好农夫。如果这个世界不是这么残酷,我会很愿意和你们一家做朋友。"

张大牛听出了朱元璋话中的含义,脸色变得死灰:"将军..."

"但是,"朱元璋继续说道,"我不能冒这个险。"

他看着眼前的一家四口,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消失了。

"你们知道得太多了。"朱元璋的声音变得冰冷。

李氏抱着两个儿子,眼中流出了泪水。虎子和狗子也意识到了什么,脸色变得苍白。

"将军,"张大牛最后说道,"小人有一个请求。"

"说。"朱元璋冷冷地说道。

"请您让我的家人死得痛快一些。"张大牛的声音很平静,"特别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朱元璋看着张大牛,心中涌起了一阵敬佩。在生死关头,这个男人还在为家人着想。

"你不为自己求情?"朱元璋问道。

"小人知道,既然将军决定了,求情也没用。"张大牛说道,"小人只希望将军能记住我们一家人的好。"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他想起了这几天来张大牛一家对他的热情招待,想起了他们的朴实和善良。

但他也想起了自己的大业,想起了那些还在等待他拯救的百姓。

"张大牛,"朱元璋最后说道,"你们确实是好人。但在这个乱世,好人往往死得最快。"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冷冷地说道:"我不会让你们痛苦太久的。"

张大牛点点头,然后转身对妻子和儿子说道:"娘子,孩子们,我们一家人能够相遇朱将军,是我们的福气。"

李氏和两个儿子都点点头,虽然眼中有泪水,但脸上却很平静。

朱元璋看着这一家人,心中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他们面对死亡时的坦然,让他感到震撼。

"你们不怕死吗?"朱元璋问道。

"怕。"张大牛如实回答,"但我们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为什么?"朱元璋追问。

"因为将军要成大事。"张大牛说道,"我们这些小人物的生死,不能影响将军的大业。"

朱元璋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民竟然有如此高的觉悟。

"你们真的这么想?"朱元璋问道。

"是的。"张大牛点点头,"小人虽然只是个农民,但也知道什么是大义。"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他知道,面前的这一家人,是他见过的最善良、最纯真的人。杀死他们,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痛苦。

但是,他也知道,如果让他们活着,可能会对他的大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他必须做出残酷的选择。

朱元璋缓缓抬起头,看着天空。太阳正在西沉,天边泛起了红色的霞光。

"时间不早了。"朱元璋最后说道。

张大牛一家人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他们相视一笑,然后安静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朱元璋从腰间抽出了一把匕首。寒光闪闪的刀刃在夕阳下闪烁着冷光。

"对不起。"朱元璋轻声说道。

这是他唯一能说的话。

12

夕阳西下,淮河边的小村庄恢复了宁静。

朱元璋策马离开了张家村,身后留下了一片废墟。张大牛一家人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回程的路上,朱元璋一直沉默着。他想起了张大牛一家人的音容笑貌,想起了他们的热情招待,想起了他们面对死亡时的坦然。

这一切都让他感到痛苦。

但他也知道,这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想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做出残酷的选择。

月亮升起来了,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朱元璋抬头看着月亮,心中默默地为张大牛一家人祈祷。

他知道,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很多次。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人成为牺牲品。

但他也知道,这是他必须走的路。为了那些还在受苦的百姓,为了那个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他必须继续走下去。

即使这条路上满是鲜血和眼泪。

朱元璋加快了马速,向着远方的城市驰去。他知道,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

身后,张家村陷入了永恒的沉寂。

只有淮河的流水声,还在诉说着这个世界的残酷。

来源:高冷铅笔1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