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号晚上,山东那边做娃哈哈的经销商,接到电话让打钱交保证金,说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
10月23号晚上,山东那边做娃哈哈的经销商,接到电话让打钱交保证金,说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
这事儿听着挺正常。但就在41天前,宗馥莉刚辞了娃哈哈集团董事长,放话要彻底弃用娃哈哈这个牌子,全面换成她自己推的娃小宗。
结果这才一个多月,突然又改口了。
这反转速度,看得我one愣one愣的。
但是商标不是她一个人说了算。
娃哈哈这三个字,不是宗家的私产。
很多人以为宗馥莉是宗庆后的女儿,娃哈哈就该是她的。
错了。
娃哈哈商标归娃哈哈集团,而集团的股权分三块:杭州上城区国资占46%,手握一票否决权;宗馥莉拿29.4%;职工持股会占24.6%。
按规矩,想用娃哈哈商标,得所有股东一致点头。哪怕是掌门人,也没法单独拍板。
今年年初她试过,想把387件娃哈哈商标转到自己控股的公司,结果没成。还想掏1亿元收购商标,也被否了。
所以从今年2月开始,宗馥莉的宏胜饮料集团开始注册娃小宗、娃小哈、宗小哈这些商标,数十个,覆盖45个类别。
这架势,明摆着要重新做一个娃哈哈。
9月12号,她正式辞职,宏胜系七家公司同步发通知:2026年开始,全线产品停用娃哈哈,统一换娃小宗。
理由写得也明白:“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相关法律风险之下。“
翻译一下就是:商标用不了,我自己干。
但仅仅过了41天,10月23号,通知又来了:继续用娃哈哈,娃小宗搁置。
为啥反转?
很简单,经销商不干了。
娃哈哈这三个字,有第三方机构估值近912亿,是几代人喝着AD钙奶长大的记忆。而娃小宗,消费者连听都没听过。
经销商要重新铺货、重新做市场推广、重新培育品牌认知,还得面对农夫山泉、怡宝这些对手的围追堵截。宗馥莉之前独立运作的品牌KellyOne,如今在电商平台只剩临期产品清仓。
前车之鉴摆在那儿,谁敢赌?
更狠的是,娃哈哈集团那边直接给经销商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继续代理娃哈哈,要么去做娃小宗,二选一,不能两头吃。否则直接取消娃哈哈经销资格。
这一招够绝。
经销商两头得罪不起,但一个是常年合作稳定赚钱的国民品牌,另一个是尚未问世、前途未卜的新品牌。
该选谁,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在哪儿?宗馥莉仍然是娃哈哈的大股东,持股29.4%。
你想想,如果娃哈哈和宏胜真的打起来,两败俱伤,最后便宜的是谁?
农夫山泉、怡宝这些对手做梦都要笑醒。
而娃哈哈一旦垮了,受损最大的还是宗馥莉自己,毕竟她手里还握着将近三成的股份。
所以这场博弈,从一开始就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怎么不让大家一起输的问题。
宗馥莉最终选择重启娃哈哈品牌,表面上看是妥协,实际上是理智。毕竟娃哈哈这个国民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独一档的存在。
基本盘业务一旦受伤,这条链上的所有人都不会好过。
别以为这事儿就此翻篇了。宗馥莉和娃哈哈的矛盾,远比想象中尖锐。
股权结构的复杂、商标使用权的争夺,这些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堪称国内企业之最。这种设计初衷是为了制衡,但现实中,却变成了谁都无法独立决策的僵局。
宗庆后在世时,凭借个人威望和创业元老的身份,还能勉强维持平衡。但宗馥莉接手后,这种平衡立刻被打破。
她没有父亲那样的威望,也没有创业元老的身份加持,只能在股权结构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宗馥莉想另起炉灶,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没错。
但她低估了一个事实:品牌的价值,不是靠几十个商标就能复制的。
娃哈哈这三个字,背后是几十年的市场积累、几代人的情感记忆、近万家经销商的渠道网络。
而这些,不是一个娃小宗能够替代的。
宗馥莉重启娃哈哈品牌,不是认怂,是认清了现实。
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较量,而是利益的博弈。但这次反转,只是暂时停火,矛盾的根源一个都没解决。
接下来怎么走,还得继续看。
来源:牛顿顿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