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计师PaulHsu在今年重新设计装修完成的工作室,在上海法华镇路上一个十字路口旁的二层建筑中间位置。这个集合了宠物服饰零售、咖啡店、两间实验室和设计师办公区域的地方很难用“公司”来定义,更像是一个动线奇特、充满秘密入口的游乐园。是个人兴趣和生活方式的外延,也
设计师PaulHsu 在今年重新设计装修完成的工作室,在上海法华镇路上一个十字路口旁的二层建筑中间位置。这个集合了宠物服饰零售、咖啡店、两间实验室和设计师办公区域的地方很难用 “公司” 来定义,更像是一个动线奇特、充满秘密入口的游乐园。是个人兴趣和生活方式的外延,也是他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师对 “何为设计”的考量最直观的外化。
2012年借项目第一次从台北到上海,并决定在这座兼具活跃开放的商业氛围与年轻生活方式的城市建立分部,今年已经是Paul 入行的第 13 年。从连锁品牌的快速扩张、批量化复制的门店设计,到以安福路上的野兽派门店完成转型并被行业熟知,再到为井柏然、白敬亭等明星设计的风格鲜明的新家进入更大的公众视野,Paul 在设计师身份之外也凭借持续多年的环保项目与树脂艺术作品被品牌Hermès爱马仕看见,连续三年担纲橱窗设计。非科班的“野生”养成过程使得他拥有不被风格限制的创造力,热爱与兴趣的驱动也为他和团队探索出一条充满未知与惊喜的独特路径。
从生活开始的设计
一楼狭长的纯白区域同时拥有临街位置的充足自然光和模拟“天窗”的散射光源,店面入口处两侧展示架上是好友以自己的宠物灵缇犬为灵感衍生设计的偏瘦+普通体型狗狗服装与配饰品牌 “GASU(噶瘦)” 展示架。后方咖啡师的工作台与悬挂置物架相对,上面陈列着设计师们手作烧制完成的器物。Paul 的日常通勤交通工具,一辆“小布”Brompton 折叠车随意停在角落。联通二层的挑空当中,悬挂着一搜手工制作的独木舟。
他为这个元素丰富、紧凑且混搭的复合型零售及咖啡空间起名为Otter's POCKET,希望像水獭的口袋一样吸纳任何有创意的元素入驻,空间定位背后也并不是复杂的商业动机,而是 Paul 和同事们基于各自的兴趣与热情随机组合的结果 —猫狗双全、热衷咖啡和骑行,喜欢街头文化且热爱传统手工艺。至于头顶的木船,Paul 解释说,“因为有个同事说他小时候生活在河边,交通工具就是一艘小木船,我们就自己动手做了一艘船。”
店内每一件手工制作的衣服、器物、装置都出自一楼尽头一扇隐形门内、名如其实的“实验室”。这个20平方米不到的空间乱中有序地容纳了织染机器、木工桌、挂满制作工具的洞洞板、小型烧陶炉等大大小小的制作区域,正中间的狭长木工桌上是一搜尚未完成、由户外品牌 “定制”的独木舟骨架 —— 在看到店中悬挂的装置后,邀请为其制作一艘用品牌布料作为外壳且能够真的下水的独木舟。
事实上,这种因为兴趣和热爱而起,进而吸引到同频品牌的合作模式已然是MHPD 工作的常态,从颠覆性重塑品牌形象的运动品牌阿那亚概念店,再到凭借对骑行的热爱而与英国自行车品牌达成的橱窗设计合作,Paul 始终相信当自己对生活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好奇心,愿意尝试和体验,进而帮助甲方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这种源自生活的设计路径和他的“野生”养成过程不无关系。自小成长在台中的山里,Paul跟着爷爷和学美术的叔叔长大,山野、溪流、泥土、稻草是他童年画面中不变的背景板。叔叔能够把任何看似日常的物件变成玩具的“魔力”让他着迷,也培养了 Paul 对于材料的感知力和强大的动手能力。和先接受理论学习再进入实践的、自上而下的设计专业生不同,Paul 从高中打工时在工地搬砖、接上下水这些基础工种的实践开始,并在确定了对成为设计师的信念后,通过旁听大学夜校来补齐理论知识的。跟随时间和热情让他至今都保有不受拘束的个性和充分敞开的好奇心,这种未受程式化教育规训的野蛮生长,也让他不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风格、符号,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在每个项目的起初花更多时间去寻找项目的 “初心” ,这一点在住宅设计上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2017年和 2021 年,先后为井柏然和白敬亭设计的新家让 Paul 跟随微博热搜一起进入了大众视野,现在看来在当时相当前卫的暗色系工业风和裸露水泥结构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仍旧是非常大胆的,但却又和屋主内敛沉静的性格十分契合。而这种深入彼此内心,基于朋友之上的默契实现审美同步的设计方式是家居空间设计的某种必需,相对于对风格、材质、颜色的讨论,他花费更多时间在抓住一切碎片时间去沟通、探班、观察家的主人上,如他自己所说,“人的状态是很多种的,而家应该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我们对家的考量是以十年打底,所以不会只看主人当下的喜好去设计。”
比“样子好看”更重要的事情
沿楼梯上到二层,左边就是设计工作室的办公区域。相较于大多数设计师事务所偏好的开放式办公区,MHPD 的三间工作间隔断明确、结构紧凑,有限的层高和两人一间的格局被同事们布置的轻松舒适,营造出同时满足私密性与安全感的办公氛围。尽头的一间属于 Paul,工作日的早上九点,他会从武康路的住处骑车到达,将下午两点之前的时间全部用来画图。
生活在商业氛围最为活跃的城市,作为参与者见证、亲历了消费趋势从急速扩张的连锁品牌到伴随网红经济、买手制流行而崛起的细分市场,再到非标商业时代来临,Paul对设计的思考也历经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迭代过程。“ 15年前,一家门店可能三年重新装修一次,后来变成两年、一年,到了网红店时代,周期就变得更快了。” 以生活方式品牌 “野兽派” 和子品牌 Littel B 风格鲜明、用色大胆的门店的陆续落地,Paul 和团队在进入内地三年后,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被市场和行业看见。
难得的是,快速的变化并没有让他疲于追赶和迎合,而是将对设计的考量,从“样子好看”深入到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市场洞察。日常骑车在上海城市商业最活跃的梧桐区的过程,也是他观察不同门店、社区咖啡店的“调研”过程,这种从消费者、居住者切换到制造者的方式让他能够从不同维度研究“设计作为品牌表达的内容”如何为客户建立独特性,让设计上升到销售逻辑和品牌文化的层面。
在时间里凝固记忆
与同一楼层广告公司相通的廊道中隐藏着Paul 的另一间 “实验室”。
从入口处近一人高的树脂装置《喷泉》开始,不同规格、色彩的树脂系列作品满满当当。走近看,曾经在包括新天地等潮流街区展出的《喷泉》系列都是用装满树脂凝固物的矿泉水瓶彼此相接,做成可承重的柱子,再与中间的圆盘固定,层层向上,像是搭积木一样完成的。“其实树脂这个系列我们就是把它当成胶水,去黏任何东西,把各种‘垃圾’ 丢进去等它凝固。” 对于创造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在对时间作用力的感知中自我治愈的过程。
事实上,在Paul的作品中,这种对时间的思考、感受和表达像是一条暗线一直以自然而不易察觉的方式存在。如同他自己所说,“生命中某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出现,关于时间我将它视为记忆,是线性的也是皱褶的。工作时,在特定的项目中,有时会刻意寻找童年中某些记忆中碰触过的手感,进而触发我去寻找相对应的材料 。一些当下的事物反而离我更为遥远,我一直利用这种跳跃过程来链接我此刻的生活。”
作品中最直观的便是对材料的选择,未经加工的材料在长久岁月中自然形成的面貌是对时间的无声记录,天然石材、木材粗糙的触感与简约设计线条之间的冲突感也让空间不会因为极简而过于无聊。
树脂作品的最新系列是从一把椅子开始,Paul邀请身边的朋友们将过往人生中有意义或是承载了一段过往的物品交给自己,之后用树脂凝固、封存,而后切割组装成一张立体的椅子。相比《喷泉》,椅子更加日常,也更加个人化。从记忆中汲取养分给养创作,再以创作作为方法回到时间与情感中去,这也是 Paul 希望在未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的创作尝试。
策划:李祺
采访、撰文:李烨
摄影:史阳琨
来源:芭莎男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