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意外发现全新蛋白质家族,全球变暖迎来生物克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8:06 3

摘要:科学家一直想找办法治它,却被传统技术困住,直到有个研究团队做实验时,遇到了怪事:能高效 “搞定” 一氧化二氮的细菌,居然没有该有的关键基因。

全球变暖下,一氧化二氮这个 “隐形杀手” 可不好对付, 它让地球变热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 300 倍,还会破坏臭氧层。

科学家一直想找办法治它,却被传统技术困住,直到有个研究团队做实验时,遇到了怪事:能高效 “搞定” 一氧化二氮的细菌,居然没有该有的关键基因。

这意外发现可不简单,难道藏着对抗全球变暖的新招?全新蛋白质家族,真能成全球变暖的 “生物克星” 吗?

研究团队原本目标很明确:在酸性土壤里找含已知一氧化二氮还原酶(NosZ)的微生物,帮着减少这种温室气体。

可实验结果让他犯了难:筛选出的细菌明明能强效转化一氧化二氮,测基因组时,却找不到经典的NosZ基因,连2012年洛夫勒实验室发现的第二类NosZ基因也没有,​

为了排除误差,研究员反复换土壤样本、改检测流程,甚至重新培养细菌,可“活性高却没对应基因”的矛盾一直存在。

面对这组“异常数据”,团队开始技术攻坚,他们先用BLAST、HMMER等3种主流软件比对细菌基因组,想找和已知还原酶相似的片段,可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

眼看研究卡住,团队找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生物信息学专家科斯塔斯・康斯坦丁尼迪斯帮忙。

专家提出新思路:别找高相似度序列了,转而挖低相似度的。

最后,他们在细菌基因组里锁定了一段特殊基因,和经典NosZ基因的相似度只有30%,远低于40%的蛋白质家族标准,这说明是全新的蛋白质家族。

不过,这个发现一开始没被学界认可,还被同行纷纷质疑:“是不是实验污染了?”“30%的相似度,能算新蛋白质吗?”

为了回应质疑,团队联合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杰里・帕克斯博士做独立验证:用AI建蛋白质3D模型,再通过生物分析质谱实验。

清楚看到蛋白质和一氧化二氮结合、催化的过程,证实它确实能高效转化这种气体,至此,从“异常数据”开始的探索,终于形成完整的科学闭环,全新蛋白质家族被正式认可,​

把这种新蛋白质叫全球变暖的“生物克星”,核心是它比传统技术强太多,彻底打破了减排瓶颈,​

第一是效率和工况的双重突破,过去处理一氧化二氮,靠的是活性炭吸附、金属氧化物催化,不仅效率低,还得要300℃以上高温、高压,特别费能。

但实验室模拟农田环境测试显示,新蛋白质的转化效率是传统技术的10-15倍,每克蛋白质24小时能转化1.2毫克一氧化二氮。

而且不用特殊条件,常温常压下就能稳定工作,不管是农田还是工厂废气处理,都能适配,解决了传统技术“高能耗、低效率”的老问题。

第二是零污染的环保特性,传统金属氧化物催化会产生NO、NO₂等有害副产物,加重大气污染,还可能形成酸雨。

但新蛋白质的催化过程特别干净,只把一氧化二氮拆成氮气和微量水,氮气是空气里最多的气体,对环境没危害;微量水也能被土壤或大气吸收,没任何残留。

而且承载蛋白质的微生物施到土壤里,3个月内就能融入当地微生物群,不会像化学药剂那样破坏土壤,真正做到“减排不添污”,​

第三是农业场景里的“精准打击”能力,农田土壤里,除了要处理的一氧化二氮,还有铵盐、硝酸盐等对作物有用的氮素。

传统技术分不清,常会“误转化”有益氮素,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收成。

但新蛋白质能精准识别一氧化二氮,就算土壤里有多种氮化合物,也能锁定目标转化,农田测试里的选择性高达98%。

这意味着,减排的同时不会伤土壤肥力,完美平衡了环保和农业生产,​

新蛋白质的价值不只是减一氧化二氮,应对全球变暖时还能“一举多得”,​

在农田测试里,研究团队有个惊喜发现:含新蛋白质的微生物菌剂,还能间接提升土壤固碳能力。

菌剂施到土壤里,不光把多余氮素变成无害氮气,还激活了固氮菌、解磷菌等有益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能给作物提供更多养分,让小麦、玉米的生物量平均增加8%-12%。

作物长得好,就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再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土壤里,形成“减温室气体+增碳吸收”的双重效果,给全球碳中和提供了“1+1>2”的新思路,​

更难得的是,新蛋白质能在极端环境里“干活”,全球变暖让气候越来越极端,而新蛋白质在40℃高温下,还能保持75%的转化活性。

在pH值4.5的酸性土壤或pH值9.0的盐碱地,活性也能维持在70%以上。

要知道,这些极端环境正是一氧化二氮的“高排放区”,高温会加速微生物分解氮素,酸碱土壤会抑制传统微生物活性,让氮素更容易变成温室气体。

新蛋白质的耐极端特性,刚好能补上这些区域的减排空白,扩大“生物克星”的覆盖范围,​

从经济角度看,新蛋白质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低成本的碳中和方案,国际能源署测算,现在农业减排一氧化二氮的主流技术。

成本普遍在50-80美元/吨,这么高的成本,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法大规模推广。

但新蛋白质技术把成本降到了15-25美元/吨,而且不用改农民现有的耕作方式——只要施氮肥时混点菌剂,就能减排。

对人口多、要保粮食、又有环保压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既能保粮食安全,又能轻松推进碳中和,平衡了环境和经济效益,​

新蛋白质的发现,早已走出实验室,引发全球关注和行动,“生物治暖”的热潮正在形成,​

在公众认知层面,多国都在做科普,美国环保署做了动画短片,用“蛋白质工厂分解坏分子”的比喻,讲清它的工作原理。

这些科普不光消除了公众对“新型生物技术”的陌生感,也为后续推广打了基础,​

产业界反应更快,资本纷纷涌入,到2025年6月,全球已有12家知名农业科技公司,包括孟山都、先正达等巨头,主动找田纳西大学团队合作。

其中,瑞士先正达直接投了2000万美元,和团队建“新型微生物肥料联合实验室”,目标很明确:3年内推出首款商业化的“减排菌剂”。

实验室负责人说,产品已经到了田间试验的最后阶段,在印度旁遮普邦的小麦田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减了40%,小麦产量还提了9%,商业化前景很明朗,​

国际政策也在为新蛋白质技术保驾护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它纳入“全球气候行动解决方案库”,推荐给各国用。

具体来看,印度政府先推出了补贴政策,农户用这种菌剂,能拿到30%的费用补贴,鼓励大家主动减排。

巴西则把它和亚马逊雨林保护挂钩,在雨林周边的农业区推广,减少农业活动对雨林的间接污染。

这些政策不光加速了技术落地,还让“生物克星”成了全球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纽带,​

从一次意外的“异常数据”,到全球认可的“生物克星”,全新蛋白质家族的发现,打破了传统减排技术的瓶颈,也展现了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

它不光能高效转化一氧化二氮,还能联动碳汇、耐极端环境、降减排成本,给应对全球变暖提供了多维度方案。

现在,公众关注、产业布局、政策支持已经形成合力,相信不久后,这个“微观战士”会走进更多农田和工厂,成为守护地球气候的重要力量。

这也让我们看到,基础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成为破解全球难题的关键钥匙。

来源:鑫鑫聊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