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增10个国家级项目!推进“数字非遗”建设,运用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18:13 2

摘要: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正式发布。范围涉及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8个设区市,规划期为2025年至2035年。

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正式发布。范围涉及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8个设区市,规划期为2025年至2035年。

根据《规划》可知,到2027年,长江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基本建立;到2035年长江沿线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个。培育江南文化、秦淮文化等主题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出一批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长江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规划》提出,运用现代科技赋能非遗。注重非遗传统工艺材料用品等基础技术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应用,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的新路径。

推进“数字非遗”建设,鼓励运用大数据技术以及AI、VR、元宇宙等新兴科技助力非遗记录、传承、传播、利用。鼓励建设非遗线上展示馆、虚拟展示馆,丰富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交互的展示体验和交流互动,打造长江非遗新视听。积极探索“非遗+互联网”的新型应用场景,创新研发、生产、消费模式,推出更多创意设计,支持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南通非遗数字化传播教育中心等一批非遗和科技融合示范项目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呈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之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前沿新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出丰富多样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以及新场景。这些新技术不仅对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手段方法、平台载体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得益于互联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营造的沉浸式体验,长江文明的展示有望以全新形态突破原有传播圈层,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例如,借助高清三维建模技术,能够精准地还原流域古建筑的纹理与结构,让古建筑仿佛“活”在眼前;通过VR沉浸式体验,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利用数字孪生工程,三峡纤夫号子那磅礴壮阔的场景得以重现,让人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力量。

文化创意与科技表达的深度交融,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使文化变得可听、可触、可感。借助高清设备进行互联网实时直播,四川三星堆考古发掘过程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深度参与,让他们能够近距离感受考古的魅力;“穿越青铜纪”电影级大型数字文物VR展、云游重庆大足石刻、浙江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等项目,通过沉浸式的展现方式,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这些项目不仅升级了长江文化的观赏体验,也推动着长江文化的传播从传统的静态展示向动态交互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在此背景下,探索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数字技术+非遗保护”新质生产力,成为新时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例如,从央视播出的《非遗公开课》到网络平台传播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借助数字技术对民间音舞、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元素进行技术优化,共同推动非遗从“文物式”平面保护转向交互立体化保护。

在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期间,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全景展示天琴艺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助推天琴艺术“破屏出圈”;借助人工智能,人们可以传唱刘三姐歌谣、感受坭兴陶的温度、品尝瑶族油茶,将数字技术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入歌”“入画”“入舌尖”,让非遗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当前,很多地方通过电商平台营造空间场景氛围、深度融合“非遗 + 旅游”等手段,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文化、情感等多层面的体验,激发消费潜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江苏南通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的投产使用,就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通过跨界融合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凭借深度参与市场的方式激活消费潜能,进而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元力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