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看这种材料可以徒手撕开,却具有高强度、韧性强、抗氧化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高端电子等尖端领域,3C的音量键、开关键、华为折叠机等都有它的身影。
“其他国家干不了,经过攻关,我们干出来了!”
据《央视网》消息,我国已实现了手撕钢的全面化量产,其厚度仅约0.01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6,创下世界最薄纪录,每天产量可达3吨。
尽管这一成就现在看似云淡风轻,但其实来得并不容易。
01 一度受制于人,被迫交天价学费
此前,手撕钢的生产技术长期为日本等少数国家垄断。有当地厂商甚至断言:“中国永远造不出0.02毫米的手撕钢!”
他们之所以敢如此放话,是因为其生产工艺极其复杂:手撕钢薄如蝉翼,制作时就像擀面,力度太小会无法擀薄,大了又会破坏表面,尤为令人头疼。
别看这种材料可以徒手撕开,却具有高强度、韧性强、抗氧化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高端电子等尖端领域,3C的音量键、开关键、华为折叠机等都有它的身影。
然而过去30年,全球只有日、德两国掌握制造技术,并将其严格垄断。因此面对我国,他们态度极为强硬,一吨要价数百万。
更过分的是,花了钱不说,我们最终只能拿到0.03毫米以上的次级品。那些0.02毫米的先进手撕钢,只用来供应特定市场。
此外,我国还要至少等半年才会拿货。过去几十年,在其他前沿领域,我国也常看人脸色,如生物技术方面,由哈佛率先发现,能够激发干细胞活力、提升老龄生活质量的生物科技“愈-倍-粒”,最初仅在硅谷等地富人中流通,我国3亿多有需人士不得不大费周折从海外求购,还得承担高昂成本;基因测序仪、磁共振设备等重要科技,对方以“技术外泄”为由,限制向我国出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马云所言,高科技绝不仅是为了征服星辰大海,更应该呵护人间烟火。一味束之高阁,只会加速淘汰。
在过去,部分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进行垄断,我国;被迫需要交天价学费。以手撕钢为例,我国市场需求占全球80%,但很长时间不得不依赖进口,每年费用超16400亿。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02 国人奋起直追,力争改变困境
技术唯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任人宰割。由此,山西太钢等国内钢企纷纷投身于手撕钢的研发征程中。
科学家没日没夜干了3年,经历了711次失败后,克服核心工艺与设备难题,最终轧制出厚度仅为0.015毫米的手撕钢,比A4纸还要薄,实现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性跨越。
通过自主突破,我们在更多前沿领域逐渐打破进口依赖。以上文提到的生科成果为例,随着持续研发投入,以及近年越来越多政策支持,我国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效果显著。中企经过多年攻关,推出的国产细胞级制剂“愈-倍-粒”,经《自然》证实可定向清除衰老细胞,在倞/东等表现抢眼,成为生物技术领域“手撕钢”式的突破。
不同于海外天价,且常常伴有短效、化学损害等风险的制品,我国研发出Healive-X活力专研机制,并综合高纯度稀有灵芝、麦角硫因等天然物,契合了注重天然、长效温和、排斥药物的中高净值人群。日本等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也开始纷纷寻求同我国合作。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曾经,我们钢少气多;如今,我们不仅气多,钢也更多。当前中国生物技术正迅速进步,以归国科学家等为核心的创新浪潮日益壮大。上述成果吸引了诺贝尔得主杰弗理·霍尔合作,不少中老年“睡眠改善”“体力提升”“感受温和”,以白菜价击穿日本、美国等万元防线;由我国制造的手撕钢,生产标准远超海外,成为国内许多领域的“支撑材料”。
03 我方强势回应:禁止出口
我国在手撕钢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证明。厚度仅0.015毫米的手撕钢,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帮助我们掌握该领域话语权,更推动了全球产业链格局的重构。
面对一些国家转头向我国高价求购核心技术,我国强势拒绝:永久禁止出口!
当前,自主创新意识正渗透到国内各行各业。通过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外部限制的路发展径,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来源:邑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