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11” 你被AI算计了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7:37 1

摘要:如果从10月9日晚京东率先启动现货开卖算起,今年的“双11”已经开启半个月了,我虽然不是“双11”的“重度参与者”,但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是:往年此时,各家平台早已开启铺天盖地的、堪比奥数的优惠规则轰炸,满减叠红包、定金抵尾款、组队做任务的提醒占满手机通知栏,规

AI下场的“双11”,是懂你还是困住你?|图源:豆包AI

作者/ IT时报 潘少颖

编辑/ 王昕 孙妍

如果从10月9日晚京东率先启动现货开卖算起,今年的“双11”已经开启半个月了,我虽然不是“双11”的“重度参与者”,但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是:往年此时,各家平台早已开启铺天盖地的、堪比奥数的优惠规则轰炸,满减叠红包、定金抵尾款、组队做任务的提醒占满手机通知栏,规则越多,越怕买亏,最后想买的欲望都没了。

但今年,我打开几个电商App,弹出的优惠规则少了,页面上“‘双11’百亿补贴”“双11秒杀”“无门槛补贴,折上再享折”等标识让算不清价格的消费者能一眼抓住关键信息,直接到购物车界面看最终支付价格即可。消费者要做的就是在几个平台上比比价,比一下最终到手价和配送时效即可,相比往年对着满减门槛、定金规则逐字研究、在购物车中反复凑单,今年显然简单多了。

除了规则更简单,还有一个变化是AI味更浓了。比如,淘宝上线了多款AI应用,包括“AI万能搜”“AI帮我挑”“拍立淘”等,有多模态推荐、同款商品比价等功能,还运用AI“智惠引擎”决策500亿消费券的发放,什么类型的消费者收到什么样的消费券,让AI“说了算”;京东数字人JoyStreamer能够像真人主播一样快速响应消费者的提问,并给出准确回复,京东还上线了“爱购”功能,不用精准关键词,随口说出“适合北方过冬的加厚羽绒服”,系统就能结合自然语言理解与实时比价,直接推送符合需求的选项。

这些AI工具不是“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直击购物痛点。

想给“猫狗双全的家庭”挑猫砂盆,淘宝“AI万能搜”能直接整合全网口碑出攻略,数据显示,复杂语义搜索的相关性比去年提升了20%;纠结两款烤箱的性能差异,京东“爱购”会自动生成参数对比表,连用户好评点都整理好了。AI的“精准满足”功能,也减少了消费者的决策疲劳。

不仅是对于消费者,商家也把AI从“可选工具”变成“必备引擎”,尤其是对中小商家来说,用一些AI工具就能生成商品图、撰写宣传文案,甚至搭建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间。本来需要专业团队和高额成本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AI都包了,谁说“小商家拼不过大团队”。

大多数电商平台都用AI工具来赋能商家,且从“单一功能工具”升级为“全链路解决方案”,像飞书的多个工区挂出了“飞书AI军备战‘双11’”的标语,赋能客户备战“双11”已成为飞书近期运营重点,为品牌商家提供运营协作支持。

《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5)》报告指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正重塑新电商运营逻辑,AI正广泛应用于直播选品、智能客服、精准营销等流程,虚拟主播与算法推荐加快了消费者的决策效率。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今年“双11”不是一场价格的战争,而是一场AI的升级赛,从“比谁更便宜”转向“比谁更懂用户”,或许看不见的技术优化,比单纯的价格数字更能打动人心。

但这场智能升级的背后,也藏着容易被忽略的风险:当AI成为消费决策与商家运营的核心依赖,“算法黑箱”与数据隐私的问题是否会愈发凸显?

算法越精密,越容易编织隐形的“数字牢笼”。消费者看到的商品推荐、直播话术、满减规则,背后全是AI对行为数据的精准计算。你以为在自主选择,实则被困在算法精心编排的信息茧房里。算法不仅知道你过去喜欢什么,更能精准预测你会为什么而心动。

那些习惯凑单满减的消费者,是否会被算法优先推送“需叠加3张优惠券”的复杂活动;而对价格敏感、直接搜“低价”的消费者,是否可能看不到更划算的官方直降选项……基于常见的算法逻辑,我再联想一下“双11”容易引发的售后问题,如果对着AI抱怨“物流太慢”时,系统是否会根据消费者的历史投诉频率,决定是快速补偿优惠券还是拖延处理,这样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数据隐私保护同样不容忽视,数据收集的边界也在变得模糊。AI精准服务的前提是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包括浏览记录、消费偏好,甚至地理位置信息,尽管多数平台承诺“匿名化处理”,但仍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况且你我作为普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平台会怎么处理自己的信息。用AI虚拟试衣时,上传的照片会被提取身材数据;用“AI帮我挑”咨询母婴用品时,随口说的“宝宝刚满6个月”会被贴上“育儿阶段”标签……

从“价格战”到“体验战”,再到如今的“智能战”,需要明确的是,AI并非万能解药。

无论是算法透明度、情感连接还是数据隐私,都是行业需要持续破解的命题,让AI成为降低消费门槛、赋能中小商家、优化行业生态的工具,而非加剧焦虑、制造不公的推手。

当AI不再执着于“算计”用户的消费轨迹,而是专注于“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当平台不再用技术壁垒制造信息差,而是用智能工具拉平行业差距,这或许是AI给“双11”最珍贵的礼物。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京东 淘宝 豆包AI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来源:IT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