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亲嘴打折’,而是被32个吃货联手告上法庭——理由很离谱:鱼没刺,人扎心。
“西贝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亲嘴打折’,而是被32个吃货联手告上法庭——理由很离谱:鱼没刺,人扎心。
”
刷到这条新闻,第一反应是笑,第二反应是摸下巴:原来“无刺鱼”不是厨师刀工神,而是中央厨房提前把刺挑了,再真空袋送到门店,热水一烫就端上来。
宣传页写着“现做现熬”,结果后厨连锅都不响,换谁不觉得自己像大冤种?
更扎心的是,有人上周去朝阳大悦城店,晚上七点“满座”,门口却没人排队,服务员直接领位。
坐下才发现,隔壁两桌都在团299四人套餐,拍照10分钟,吃30分钟,走人。
所谓“繁荣”就是团购券堆出来的泡沫,真实翻台率跌到2.8,比疫情最惨时还低。
网友总结:西贝现在靠“商场路过流量”续命,忠实粉早跑隔壁“西北宴”啃羊腿去了。
数据也印证:大众点评差评率从3.2%飙到8.7%,关键词前三位是“贵”“预制”“口感差”。
有人贴出小票,一条“无刺鱼”卖76,超市同款预制袋39.9,回家微波5分钟一模一样。
溢价36块,买的是“相信”——现在信任塌房,谁还愿当韭菜?
市场监管局8月已把西贝写进虚假宣传典型案例,要求下架“无刺”“现熬”字样。
但网友扒出最新财报,Q2预制菜占比反倒从35%提到42%,中央厨房又开4家。
一边道歉,一边加量,操作很迷:是把消费者当金鱼,7秒就忘?
最惨的是门店小哥。
内部群截图流出来,总部要求“话术统一”:客人问“是不是预制”,必须回答“中央厨房标准化,品质更稳定”。
翻译成人话:就是袋装,但别直说。
小哥吐槽:每天撒谎比端盘子累,离职率能不高?
有人可能会问:知道它预制,为啥还偶尔吃?
答案很真实:商场里转饿,找不到第二家能10分钟上菜的。62%受访者也是这心态——“知道坑,但先填肚子”。
西贝把“便利性”做成最后护城河,听起来像诺基亚当年“耐摔”,剩一招就够用,却最危险。
集体诉讼10月开庭,律师说打赢不难,难的是把赔偿换成“真话”。
诉求挺有意思:不要求退钱,要求西贝在菜单加一行小字——“本品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门店复热”。
让选择回到阳光底下,吃不吃随你,但别骗。
个人看来,西贝走到今天,败笔不是用预制,而是把预制吹成匠心。
餐饮生意千条路,诚信是最短那条。
当年敢把厨房做成明档,如今却连鱼剌都不敢明说,怪谁?
年底要是真收缩15%门店,别甩锅消费降级,是自己把“贵+骗”写脸上,顾客只好用脚投票。
想翻身其实不难:菜单分栏,左边“中央厨房”,右边“门店现做”,价格同步下调;每周一天开放后厨参观,直播复热全过程;把76的无刺鱼砍到49,利润薄一点,口碑回血快。
可惜老板似乎还在赌大家记性差,那就等10月法庭见,看法官有没有胃口吃预制鸡汤。
来源:开朗豆花UvZU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