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届时,将有约800位来自世界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最精锐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媒体人赶赴长江第一城,在宜宾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汇聚,分享观点、碰撞思想、签约项目。
(四川时代厂区一瞥,摄影:王宇)
10月24日,一场重磅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正式官宣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于11月12日至13日在四川宜宾召开。
届时,将有约800位来自世界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最精锐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媒体人赶赴长江第一城,在宜宾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汇聚,分享观点、碰撞思想、签约项目。
可以预见,那些围绕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趋势、项目将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形式迅速传播至全球,给宜宾带来新一波影响力的高光。(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闻发布会,摄影:四川发布)
而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和签约的项目,将在宜宾落地、扎根,一如此前三届大会的成果一样,共同绘就宜宾动力电池“1+N”的完整生态系统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而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将以宜宾为圆心扩散开去,以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方式影响企业决策、政策法规、产业命运乃至全球双碳叙事的走向。
站在新一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召开前夕回望,宜宾在全球能源变革和双碳目标“天时”下,以动力电池破局,叠加“地利”和“人和”,建设成为动力电池之都的路径,不仅是宜宾的探索,它照见的,也是新能源大时代,城市和产业革新的方向。
盛会为媒,产业崛起这是一个不缺峰会和论坛的时代。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奔赴不同的会场,在不同领域展开交流、寻求合作,这些充满活力的磁场又交织成一张无形的思想力之网,共同促成这个时代产业发展的景象。反过来,一个城市产业的进阶,需要智力支持,行业盛会即是智力资源的“外显窗口”,也是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标尺。
时间拉回2022年7月,首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行。开幕式上,发布了《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宜宾)宣言》,向全球传递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信号;随后举办的分论坛上,《国际级动力电池检测技术新能力发布》《面向碳中和的先进动力电池技术展望》等多项重磅成果一一发布,“四川省动力电池产业创新中心”“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技术创新中心”授牌落户,为行业发展添上智力砝码;同期,287家企业参展,全面展示产业链上下游先进技术和产品;共签约48个项目,总金额962亿元。
会后,这些思想力和项目迅速演变成政策、决策和厂房,陆续在宜宾这片动力电池热土上生长出来。
2023年6月,700多位嘉宾再一次聚首长江首城,13场论坛及活动轮次展开,《“电化长江”倡议》、《动力电池产业全球一体化发展共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等密集发布,随后签约64个项目,总金额达1063亿元,接续在宜宾落地、成势。
2024年9月,这个世界级的大会第三次在宜宾召开,900余嘉宾聚焦固态电池、新型储能、+AI等前沿话题,他们讨论路线、打破壁垒、形成共识,凝成产业发展最新的引擎;签约总金额952.5亿元的137个项目,承接地从宜宾延展至德阳、遂宁、乐山和达州。(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摄影:王宇)
三年过去,大会汇集的动力电池智力成果和项目不断在宜宾生根、开花、结果,转化成当地的产业链条和集群:目前,宜宾投产及在建动力电池产能已达300GWh,已签约项目近120个,协议投资额近2200亿元;规上企业达57户,产值从2020年不足2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058亿元;初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电池电芯、新能源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
逐立上游,城市转型进化论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已经成为宜宾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借由这个大会,可以窥见其完整招引和服务链条。
复盘此前三届大会及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大会,无一不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筹备、谋划,会期泡在现场,推介、约见、洽谈,捕捉每一个可能的合作机会;全市各区县的公务员及高校征集的志愿者,则各司其职,提供拆解细化至吃、住、行每一个环节的保姆式服务;项目签约毕,就迅速从招引团队转至落地科室,极尽效率推动开工、建设、投产……这种高效运转的链条,相互串联、咬合,不仅确保大会顺利召开,实际也是宜宾政府惯有的工作日常。
在这个链条里,底层逻辑是整个政府自上而下、从内向外对企业家的尊重和对产业落地的渴望,底气乃三江汇流、势牵滇黔带来的资源禀赋,核心驱动则是这座历史古城在时间和气候浸润下酿就的慕义求真、融酝和美、汇江向海、逐立上游的精神。(宜宾夜景,摄影:宜宾市委宣传部)
宜宾的新能源故事,发轫于2016年。彼时,宜宾还在白酒、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里躺赢,但瓶颈明显,GDP长期在全省第4、5名徘徊。随着全球能源变革风起,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单一最大市场,宜宾隐约感觉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以成功引进凯翼汽车为起点,拉开城市产业转型的序幕。3年后,当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落地,“新三样”被提至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宜宾为给新能源汽车配套,果断谋划动力电池产业。
这个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岷江、金沙江、长江汇流处的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起点,“一带一路”交点。丰富低价的水电和内河航运,对高耗能动力电池产业链有着极致吸引。甚至为破解企业出口壁垒,宜宾还打造全国首例绿电全程可追溯、符合欧盟标准的绿色微电网,并在今年开启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助力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于是,自2019年开始,被资源禀赋和宜宾政府诚意打动的宁德时代,落子宜宾,规划产能295GWh,并以此为轴心,陆续招引来电芯、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核心产业配套,链上的科达利、中科锂膜、德方纳米等120余家企业在三江新区为核心的产业版图上汇聚、连线成面。
目前,宜宾已建成动力电池产能180GWh,2024年产量128.3Gwh、增长33%,已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宜宾长江工业园,摄影:王宇)
沿着这个路径,宜宾又向晶硅光伏、新型储能等更多赛道复制,向更开阔的绿色新能源版图突进。2022年布下光伏新棋局后,1年时间即将“光伏F4”招引落地,随后39家产业链企业陆续集聚高新区,2024年产值达288亿元;2023年6月,宜宾再按下发展新型储能起始键,次年1月首批57个项目集中开工,到目前已基本完成从研发、集成到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布局。
建圈强链的背后,是宜宾政府对城市竞争力的精准把握和对营商环境的极致提升。
站在市域竞争的角度,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取决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耦合效率,后者的关键在营商环境。而一个优秀的营商环境包括更高效的政府、更高的投资回报、更低的机会成本以及更优的供应链,归根结底,是节约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在宜宾,保姆式服务是标配,以龙头撬动产业链是手段,四川时代3个月内从荒地到坦途、英发德耀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高效率故事已经广泛流传;现下,立足“为产业找场景,为场景找产业”定位,宜宾基金招商正从项目导入的1.0时代升维至产业集群的2.0时代,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围。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产业发展,宜宾更是发力从场景应用里生出产业推动力。从2021年与包头、唐山等一起成为全国11个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起,其就开启“电动宜宾”建设,目前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率居全省第2位,90%公交车、80%网约车、70%出租车为新能源车,率先在重卡领域推进换电模式。
仅港荣能源就已在宜宾市建成133座充电站、10座重卡换电站、2829个充电接口,旗下“戎州驿充”平台累计服务21万用户,充电总量突破1.6亿度。后续,随着今年全省15座重卡换电站陆续落成,宜宾至成都、重庆的跨区域重卡运输将实现换电全覆盖。未来,该网络还计划延伸至武汉、上海等城市。
(宜宾重卡换电马家湾站,摄影:宜宾融媒)
2023年大会上发起的“电化长江”倡议也在宜宾践行,近日,全国首艘5000吨级“电动+甲醇”货船、全省最大电动旅游船、全省首艘电动海巡艇以及60客位电动渡船集中下水,标志着宜宾电动船舶在大宗货运、绿色文旅、公务执法、民生渡运四大核心场景实现全域覆盖。
无独有偶,发力光伏产业,宜宾陆续发布光伏应用场景清单,鼓励在工厂、屋顶、农家等点位建设光伏电站,推广光伏发电,光伏路灯、光伏停车棚、光伏围墙等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全市成为“大型试验场”。
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以盛会为桥,以创新为引,9年多时间过去,逐立上游的宜宾,已经以“一蓝一绿”(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重构这个长期以“一黑一白”(煤炭、白酒)为主的城市产业生态,初步构建起“4+4+4”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宜宾经济向上的新支柱。
2025年上半年,宜宾GDP达1779.84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4+4+4”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尤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长55.7%、动力电池增长15.6%、晶硅光伏增长23.8%。
视野放开,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实际也只是四川乃至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在以宜宾为代表的各动力电池高地的努力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出货量从2020年的80GWh飙至2024年的531GWh,占比也从53%提至67%。GGII预计,2025年全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1000GWh。这其中,2024年宜宾动力电池产量贡献全国16%以上份额、贡献全世界10%份额。今年1-9月,产量增长46%,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也即,全世界每生产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是宜宾造。
不仅如此,宜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推动全球产业创新发展中贡献宜宾力量。组建10亿元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依托宜宾大学城科创城特别是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资源优势,成功获批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技术创新中心、动力电池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创新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江源行动”,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与宜宾共建3家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固态电池电解质、硅碳负极等前沿领域,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国内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即将在宜宾投用。(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摄影:王宇)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定调“十五五”规划,揭示了国家重大战略演进——核心是新质生产力,是全面的创新驱动框架,旨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中实现技术优势、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增长。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明确,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时值“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时刻,锚定未来,坚定贯彻落实并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宜宾有了更开阔的眼界,正如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主题“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
“宜宾市将持续推动产业跨区域合作与融合发展,力争到2030年,全市动力电池年总产量达到400吉瓦时、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0亿元。”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在发布会上透露新目标和新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涵盖了正在推进中的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电动工具、电动船舶等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
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新型储能强势崛起,极大带动城市发展能级的提升后,宜宾也有了更大的野心——到2027年,“4+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营收跳起摸高,达到1.2万亿元;到2035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来源: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