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小卒到“战神”:白起的传奇人生与争议结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7:30 2

摘要:“战神” 白起,一个在战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尤其在如今的互联网上,白起更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第一武将。不过,多数网友属于只知其名,不知其他。有必要回溯那段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岁月。来看看白起如何从秦国的一名普通士卒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令六国闻风丧胆

影视剧中的白起形象

“战神” 白起,一个在战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尤其在如今的互联网上,白起更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第一武将。不过,多数网友属于只知其名,不知其他。有必要回溯那段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岁月。来看看白起如何从秦国的一名普通士卒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无敌统帅。在那个英雄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质与经历,让白起脱颖而出,登上了军事成就的巅峰,成为后人敬仰的战神?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 294 年),对于年轻的白起而言,是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左庶长,奉命出征韩国的新城。在此之前,白起或许只是秦国军队中默默无名的一员,但这一战,成为了他踏入历史舞台的起点。

新城,作为韩国的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白起深知,此次任务不仅是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考验,更是秦国东进战略的重要一步。他在战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同时,他还广泛收集情报,从当地百姓口中打听韩国军队的士气、补给状况以及将领的性格特点,制定了一套针对性极强的战略方案。

战斗打响后,白起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果敢,巧妙地运用迂回战术。他先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佯装从正面发起进攻,吸引韩国军队的主力前往防御。韩国军队果然中计,将大量兵力集中在正面防线,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就在此时,白起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沿着一条隐蔽的山间小道,迅速迂回到韩国军队的后方。这一行动完全出乎韩国军队的意料,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秦军竟然能够绕过正面防线,出现在自己的后方。于是,白起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新城。

新城之战的胜利,对于白起个人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这场战役不仅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更让他在秦国军队中崭露头角,赢得了秦昭王和其他将领的认可与信任。从此,白起踏上了他辉煌的军事征程,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新城之战的胜利,让白起在秦国崭露头角,但真正让他名震天下的,是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93 年),秦国与韩、魏、东周联军在伊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这一战,秦国兵力不及联军的一半,形势看似对秦国极为不利。然而,白起却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伊阙,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地势险要,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韩、魏两国深知伊阙的重要性,于是联合起来,集结了 24 万大军,企图在此阻挡秦军的步伐。联军的主帅是魏将公孙喜,副将是韩将暴鸢。他们将联军部署在伊阙的两山之间,利用地形优势,构筑了坚固的防线。

面对兵力悬殊的敌军,白起并没有丝毫畏惧。他深知,正面强攻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必须另寻破敌之策。于是,白起亲自带领侦察兵,对伊阙的地形和联军的布防进行了详细的侦察。经过一番观察,他发现了联军的一个致命弱点:韩、魏两军貌合神离,互相推诿,都不愿意率先出击。

白起当机立断,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战斗打响后,他先派出少量疑兵,在正面与韩军对峙,摆出一副要进攻韩军的架势。这些疑兵手持旌旗,呐喊助威,制造出强大的声势,让韩军误以为秦军的主力在此。韩军果然中计,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被动地防守。

就在韩军被疑兵牵制住的时候,白起亲自率领秦军的精锐主力,绕道联军的后方,突然向魏军发起了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秦军杀了个措手不及。在狭窄的山谷中,魏军阵型大乱,士兵们四处逃窜,完全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很快,魏军就被秦军击溃,主帅公孙喜也被秦军俘虏。

韩军得知魏军被击溃后,顿时军心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士气低落,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白起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指挥秦军对韩军发起了总攻。秦军如猛虎下山般,向韩军扑去,将韩军打得落花流水。韩军兵败如山倒,纷纷逃窜,被秦军一路追杀。

伊阙之战,秦军大获全胜,共歼灭韩、魏联军 24 万人,攻占了伊阙及周边的五座城池。这一战,是白起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代名将的风采。伊阙之战的胜利,不仅让白起威震六国,也为秦国的东进之路扫清了障碍,使秦国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地位。

如果说伊阙之战让白起威震六国,那么长平之战则无疑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这场发生于公元前 260 年的大战,秦、赵两国倾尽全力,投入的兵力总计超过百万,战况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

长平之战的起因,要从秦国对韩国的进攻说起。当时,秦国采用范雎“远交近攻” 的策略,不断蚕食韩国领土。公元前 262 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这一行动使得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上党郡成为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

韩国国君惊恐万分,为了避免亡国之祸,决定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他深知秦国的野心勃勃,一旦上党落入秦国之手,赵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于是,冯亭与上党郡的百姓商议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希望借助赵国的力量共同抗秦。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决定接受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郡的举动,果然激怒了秦国。秦昭襄王大怒,立即派左庶长王龁率领秦军进攻赵国。王龁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上党郡。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至此,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长平之战初期,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廉颇深知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利在速战;而赵军以逸待劳,且长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坚守阵地,消耗秦军的锐气,就能寻找战机。因此,他命令士兵们加固营垒,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都坚守不战。

秦军多次进攻赵军阵地,都遭到了赵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王龁久攻不下,十分焦急。而秦国丞相范雎深知,廉颇经验丰富,善于防守,若长期对峙下去,对秦国极为不利。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反间计,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

秦国的间谍在赵国都城邯郸散布流言,说:“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很容易对付,而且他已经有投降秦国的打算了。” 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感到不满,听到这些谣言后,信以为真,决定临阵换将,用赵括取代廉颇为主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自幼熟读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然而,赵奢却深知自己这个儿子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因此,当他得知赵孝成王要任命赵括为将时,曾忧心忡忡地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孝成王此时已经被求胜心切的情绪所左右,任命赵括为将。赵括到任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了将吏,准备主动出击秦军。他认为自己熟读兵书,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完全有能力击败秦军。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已经被秦国掌握,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心中大喜。他深知赵括虽然熟读兵法,但实战经验不足,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为了确保能够彻底击败赵国,他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严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白起,这位战国时期的军事天才,一到长平,就迅速制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他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

战斗打响后,白起先派出一支秦军,佯装不敌赵军,向后败退。赵括看到秦军败退,以为秦军不堪一击,心中大喜,立即率领赵军主力倾巢而出,追击秦军。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白起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

秦军且战且退,将赵军一步步引入了预设的包围圈。当赵军进入包围圈后,白起立即命令预先埋伏好的两支秦军精锐部队迅速出击。一支 2.5 万人的部队从侧翼迂回,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 5000 人的骑兵部队则直插赵军的后方,将赵军主力与留守的营垒分割开来。

赵括发现自己陷入重围后,才意识到中了秦军的计。他急忙组织赵军突围,但此时赵军已经军心大乱,士气低落,多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赵括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就地筑垒坚守,等待援军的到来。

最终,赵括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射杀,赵军失去了主帅,顿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剩余的赵军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

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据《史记》记载,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共斩首坑杀赵军约 45 万人。这一数字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无论如何,长平之战都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其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他的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以及对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都令人叹为观止。长平之战的胜利,不仅让白起的威名更加响亮,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的一个举动,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那就是他下令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在这一行为,无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还是从战争伦理的角度来看,都难以被人们所接受。

有人认为,白起坑杀赵卒是出于战略考虑。赵国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之一,长平之战虽然重创了赵国,但赵国的根基仍在。如果放走这四十万降卒,他们很可能会重新回到赵国,成为秦国未来的威胁。而且,当时秦国的粮草供应也十分紧张,无法养活这么多降卒。

也有人认为,白起坑杀赵卒是出于报复心理。在长平之战中,秦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死伤无数。白起对赵军的顽强抵抗感到愤怒,因此在赵军投降后,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无论白起坑杀赵卒的动机是什么,这一行为都给赵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也让白起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长平之战,这场充满了血腥与残酷的战争,不仅改变了秦、赵两国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实现秦国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却在此刻发生了转折,而这场转折的背后,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秦国丞相范雎。

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秦军攻入赵国并围困了邯郸,白起准备继续进军,扩大战果。此时,韩赵两国惊恐万分,深知赵国一旦灭亡,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于是,他们派遣纵横家苏代(苏秦的族弟),带着重金前往秦国,游说范雎。

苏代见到范雎后,开门见山地说:“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如今又要乘胜攻打邯郸,赵国一旦灭亡,秦国就将统一天下,而白起也必将因功位列三公,到那时,您的地位恐怕就要在他之下了。” 范雎听后,心中暗自一惊,他深知白起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一旦赵国被灭,白起的威望和权力必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己的丞相之位也将岌岌可危。

苏代见范雎有所动摇,又继续说道:“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也损失惨重,国内空虚,此时攻打邯郸,必定会遭到赵国的拼死抵抗,其他诸侯国也可能会趁机救援赵国。如果秦国久攻不下,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让其他诸侯国看到秦国的虚弱,从而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范雎听后,觉得苏代说得有理,他权衡利弊后,决定劝说秦昭襄王同意议和。

秦昭襄王最终听从了范雎的建议,下令白起停止进攻,接受韩赵两国割地求和。不久之后,赵国违背了割地的约定,拒绝向秦国献出城池。秦昭襄王大怒,决定再次出兵攻打赵国。此时,白起却认为时机已经错过,赵国已经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且与其他诸侯国结成了联盟,秦国此时攻打赵国,必定会遭到顽强的抵抗,很难取得胜利。因此,他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命令,称病不出。

秦昭襄王见白起不肯出征,便派王陵率领秦军攻打邯郸。然而,王陵的进攻并不顺利,秦军损失惨重。秦昭襄王又派王龁接替王陵,但王龁也未能取得突破。此时,秦昭襄王再次想起了白起,他亲自前往白起家中,恳请白起出征。白起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此时攻打赵国必败无疑。

秦昭襄王听后,心中十分不满,他觉得白起是在故意违抗自己的命令,不给自己面子。范雎也趁机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说白起心怀怨恨,对秦王的命令阳奉阴违,长此以往,必将成为秦国的隐患。秦昭襄王听后,更加坚定了除掉白起的决心。

最终,秦昭襄王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将他贬为士卒,并将他逐出咸阳,迁往阴密。白起在前往阴密的途中拔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白起的死,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却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他与范雎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是秦国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体现。这场斗争,不仅改变了白起的命运,也对秦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对白起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一方面对他坑杀降卒的行为提出批判,认为这是不人道的做法;另一方面,也由衷钦佩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的军事智慧。唐代将白起列入武庙十哲,与张良、韩信、诸葛亮等历代名将一同受祭,肯定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贡献。而在民间,白起却因坑杀 40 万赵卒而被称为 “人屠”,其残忍的形象深入人心。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白起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将战术创新与制度优势完美结合,推动了战争形态的演变。他的“歼灭战” 理论,以歼敌有生力量为目标,而非单纯夺取城池,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种理论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采用的“大范围迂回包抄” 战术,就与白起的 “分割围歼” 战术一脉相承。

白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杀神”,其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个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而又独特的明星。

来源:中土岛SxYd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