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轩瞎聊》之十六】麦浪与丝路:一碗面的全球史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7:15 2

摘要:昨天在广东清远开会,晚上我们去吃了地锅清远鸡。出租车拉着我们几位在"月黑风高的崎小路"上穿行,目的地是可以和"难民营"划等号的湖边棚屋…。

昨天在广东清远开会,晚上我们去吃了地锅清远鸡。出租车拉着我们几位在"月黑风高的崎小路"上穿行,目的地是可以和"难民营"划等号的湖边棚屋…。

一家简陋到极点的"餐厅":小池塘边养了不少鸡,灶台上挂满了

熏肉和熏鸭黑乎乎的…。

点了一只鸡,现杀后在土灶大锅中炒了,鸡真心不错,味道也调得很好。在啤酒的推动下我们就"分子药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没有注意到厨娘提前把红薯粉下入锅中,吸干了汤汁,余温让锅底有了焦糊味,破坏了味蕾的些许感觉……。

回酒店的路上,我们聊到广东少面,用米、薯淀粉制成面的形状

企图替代小麦制品。突然想到江浙也有许多人喜欢面食,唯有杭州人为什么把汤面条称为"片儿川"呢?我问了身为杭州人的房小姐,她让我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她,她知道我喜欢钻牛角尖。

于是我让思绪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

当两河流域的第一粒小麦种子在农耕文明的晨曦中破土,这株禾

本植物的命运便注定与人类交织。

它携着驯化的密码向西穿越地中海,在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下孕育出意大利面;向东沿着丝绸之路蔓延,在黄河流域化作劲道的拉面,在江南烟雨里酿成温润的片儿川。如今,意大利面以每年超3000万吨的消费量稳居全球第一大面,这碗承载着地中海风情

的食物,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人类的味觉共识。

小麦的西传之路,在意大利半岛绽放出最耀眼的花。地中海的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湿润,恰好适配硬质小麦的生长一一这种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为意大利面的独特口感奠定了基础。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将面粉与水混合,制成长条状的"拉古纳"( Lagana ),经阳光晒干后储存,既耐存放又便于携带,成

为军团行军与航海贸易的理想食物。

大航海时代来临后,意大利面随着商船驶向美洲、非洲与亚洲,其干燥形态突破了保鲜的桎梏,适配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在墨西哥与辣椒、番茄碰撞出浓郁的意式辣面,在日本与海鲜结合成清爽的日式意面,在印度融入咖喱的辛香,最终凭借极强的适应

性与传播力,坐稳全球面食的头把交椅。

现代分子营养学为意大利面的风靡写下了科学注脚。其核心原料硬质小麦(杜兰小麦)是营养宝藏:高蛋白与强面筋:蛋白质含量高达12%-14%,其中谷蛋白形成的网络结构紧密,让煮后的意面保持 Q 弹劲道,不易软烂,同时为人体提供优质植物蛋白。

低 GI 值与缓释能量:硬质小麦中的淀粉结构特殊(直链淀粉),消化吸收速度缓慢,血糖生成指数( GI )远低于白米饭和普通面条,能持续为身体供能,饱腹感更持久,尤其适合需

要控制血糖的人群。

丰富的营养素:富含 B 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以及镁、铁等矿物质,其中未精制的全麦意面,膳食纤维含量可达普通意面的3倍以上,营养保留更完整。

有趣的是,当意大利面在全球开疆拓土时,东方的面条也在演绎着别样的精彩。很多人以为面条是北方专属,实则江南的面香早已飘了千年。

明清漕运的兴盛让小麦在浙北扎根,江浙人以细腻面粉为基,融入本地风物:杭州的片儿川用薄如蝉翼的笋片、肉片、雪菜作"片儿",以沸水舒展的姿态喻"川",骨汤的醇厚裹着江南的鲜甜;苏州的奥灶面讲究"红油

爆鱼"与"白汤卤鸭"双浇,面汤醇厚绵长;干拌面中武汉的热干面在芝麻酱的的加持下绝对地独步江湖。这些东方面食与意大利面遥相呼应,一个以硬质小麦的劲道诠释地中海的热情,一个以软质小麦的温润诉说东方的婉约,共同构成小麦文明的双子

星。

即便是不产小麦的地域,面条也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岭南的云吞面用鸭蛋和面增韧,搭配鲜虾云吞,在湿热里透出清爽;云南的杂酱面吸收滇味辣,成为街头烟火;而重庆小面的麻辣鲜香,让人涕泪皆下却不能放下;东南亚的越南河粉虽以米为底,却借鉴了面条的形态与口感一一这份

跨越山海的热爱,源于面条的包容性,更源于小麦赋予的无限可能。

前些时候看到一个统计说:中国的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对面包的偏爱超过馒头,与意大利面的全球流行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它们都承载着全球化的印记,适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这并非对传统的替代,而是饮食文明的扩容一一就像馒头依然是中国人早

餐桌上的温暖慰藉,意大利面也从未取代片儿川的江南风味。不同面食的共存,恰是人类与小麦共生关系的生动写照。

有一小争议,电影《赵氏孤儿》中饭馆吃面的场景,有历史学家说此时面还没有大量种植,也更不可能到顿顿有面吃的时代。虽然有艺术加工,却暗合了历史脉络。

其实春秋战国时小麦已在中原种植,汉代石磨普及催生"汤饼"(面条雏形),影片中的吃

面场景,更像是文明记忆的投射,也没有必要较真。而当那不勒斯的厨师将番茄酱汁浇在 spaghetti 上,当杭州面馆师傅捞起一碗片儿川,这些瞬间都在诉说:一碗面的背后,是小麦

跨越万年的迁徙,是人类文明的交融,是分子层面的营养共鸣,更是味觉与时光编织的浪漫史诗。

麦浪依旧翻滚,面条的故事,还在全球的餐桌上继续书写。

一一荷轩主人来自华为备忘录《荷轩瞎聊》麦浪与丝路:一碗

面的全球史诗

《荷轩瞎聊》麦浪与丝路:一碗面的

全球史诗

昨天在广东清远开会,晚上我们去

吃了地锅清远鸡。出租车拉着我们几

位在"月黑风高的崎岖小路"上穿行,

目的地是可以和"难民营"划等号的湖

边棚屋…。一家简陋到极点的"餐厅"

小池塘边养了不少鸡,灶台上挂满了

熏肉和熏鸭黑乎乎的…。点了一只鸡

现杀后在土灶大锅中炒了,鸡真心不

错,味道也调得很好。在啤酒的推动

下我们就"分子药房"展开了热烈的讨

论,没有注意到厨娘提前把红薯粉下

入锅中,吸干了汤汁,余温让锅底有

了焦糊味,破坏了味蕾的些许感

觉……。回酒店的路上,我们聊到广

东少面,用米、薯淀粉制成面的形状

企图替代小麦制品。突然想到江浙也

有许多人喜欢面食,唯有杭州人为什

么把汤面条称为"片儿川"呢?我问了

身为杭州人的房小姐,她让我思考一

下然后告诉她,她知道我喜欢钻牛角

尖。

于是我让思绪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

而上……当两河流域的第一粒小麦种

子在农耕文明的晨曦中破土,这株禾

本植物的命运便注定与人类交织。

它携着驯化的密码向西穿越地中海,

在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下孕育出意大利

面;向东沿着丝绸之路蔓延,在黄河

流域化作劲道的拉面,在江南烟雨里

酿成温润的片儿川。如今,意大利面

以每年超3000万吨的消费量稳居全

球第一大面,这碗承载着地中海风情

的食物,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

人类的味觉共识。

小麦的西传之路,在意大利半岛绽

放出最耀眼的花。地中海的夏季干燥

炎热,冬季温和湿润,恰好适配硬质

小麦的生长﹣﹣这种小麦蛋白质含量

高、面筋强度大,为意大利面的独特

口感奠定了基础。早在古罗马时期,

人们就将面粉与水混合,制成长条状

的"拉古纳"( Lagana ),经阳光晒

干后储存,既耐存放又便于携带,成

为军团行军与航海贸易的理想食物。

大航海时代来临后,意大利面随着商

船驶向美洲、非洲与亚洲,其干燥形

态突破了保鲜的桎梏,适配不同地域

的烹饪方式:在墨西哥与辣椒、番茄

碰撞出浓郁的意式辣面,在日本与海

鲜结合成清爽的日式意面,在印度融

入咖喱的辛香,最终凭借极强的适应

性与传播力,坐稳全球面食的头把交

椅。

现代分子营养学为意大利面的风靡

写下了科学注脚。其核心原料硬质小

麦(杜兰小麦)是营养宝藏:

高蛋白与强面筋:蛋白质含量高达

12%-14%,其中谷蛋白形成的网络

结构紧密,让煮后的意面保持 Q 弹劲

道,不易软烂,同时为人体提供优质

植物蛋白。

低 GI 值与缓释能量:硬质小麦中的

淀粉结构特殊(直链淀粉),消化吸

收速度缓慢,血糖生成指数( GI )远

低于白米饭和普通面条,能持续为身

体供能,饱腹感更持久,尤其适合需

要控制血糖的人群。

丰富的营养素:富含 B 族维生素

(参与能量代谢)、膳食纤维(促进

肠道蠕动)以及镁、铁等矿物质,其

中未精制的全麦意面,膳食纤维含量

可达普通意面的3倍以上,营养保留

更完整。

有趣的是,当意大利面在全球开疆

拓土时,东方的面条也在演绎着别样

的精彩。很多人以为面条是北方专

属,实则江南的面香早已飘了千年。

明清漕运的兴盛让小麦在浙北扎根,

江浙人以细腻面粉为基,融入本地风

物:杭州的片儿川用薄如蝉翼的笋

片、肉片、雪菜作"片儿",以沸水舒

展的姿态喻"川",骨汤的醇厚裹着江

南的鲜甜;苏州的奥灶面讲究"红油

爆鱼"与"白汤卤鸭"双浇,面汤醇厚

绵长;干拌面中武汉的热干面在芝麻

酱的的加持下绝对地独步江湖。这些

东方面食与意大利面遥相呼应,一个

以硬质小麦的劲道诠释地中海的热

情,一个以软质小麦的温润诉说东方

的婉约,共同构成小麦文明的双子

星。

即便是不产小麦的地域,面条也能

找到生存的土壤。岭南的云吞面用鸭

蛋和面增韧,搭配鲜虾云吞,在湿热

里透出清爽;云南的杂酱面吸收滇味

辣,成为街头烟火;而重庆小面的

麻辣鲜香,让人涕泪皆下却不能放

下;东南亚的越南河粉虽以米为底,

却借鉴了面条的形态与口感﹣﹣这份

跨越山海的热爱,源于面条的包容

性,更源于小麦赋予的无限可能。

前些时候看到一个统计说:中国的

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对面包的偏爱超过

馒头,与意大利面的全球流行有着相

似的底层逻辑:它们都承载着全球化

的印记,适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

这并非对传统的替代,而是饮食文明

的扩容﹣﹣就像馒头依然是中国人早

餐桌上的温暖慰藉,意大利面也从未

取代片儿川的江南风味。不同面食的

共存,恰是人类与小麦共生关系的生

动写照。

有一小争议,电影《赵氏孤儿》中

饭馆吃面的场景,有历史学家说此时

面还没有大量种植,也更不可能到顿

顿有面吃的时代。虽然有艺术加工,

却暗合了历史脉络。其实春秋战国时

小麦已在中原种植,汉代石磨普及催

生"汤饼"(面条雏形),影片中的吃

面场景,更像是文明记忆的投射,也

没有必要较真。而当那不勒斯的厨师

将番茄酱汁浇在 spaghetti 上,当杭

州面馆师傅捞起一碗片儿川,这些瞬

间都在诉说:一碗面的背后,是小麦

跨越万年的迁徙,是人类文明的交

融,是分子层面的营养共鸣,更是味

觉与时光编织的浪漫史诗。麦浪依旧

翻滚,面条的故事,还在全球的餐桌

上继续书写。

我对面的选择排序各式意面,苏

式面,宁波雪菜面,热干面…。

-﹣荷轩主人

来自华为备忘录

来源:蒋经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