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流感季新冠高发?疾控中心:混合感染病例明显增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2:3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早上高峰的地铁上,咳嗽声此起彼伏,戴口罩的多了,抽纸巾的也多了,一旁的乘客忍不住侧目,又赶紧把口罩拉得更紧些。你以为这只是换季小感冒?其实5月不仅是流感的活跃季,更是新冠病毒“卷土重来”的时机。眼下最令人担心的,不是一种病,而是“两种病一块来”——混合感染,正悄悄席卷而来。

国家疾控局最新数据显示,近两周呼吸道发热门诊人次较去年同期激增了约28%,其中多地报告了新冠与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病例,比例高出去年同期的三倍。不少医院的呼吸科医生也证实,近期收治的患者中,双阳性(即同时感染流感和新冠)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而且症状更重,恢复时间更长。

这不是危言耸听。你以为一个病毒已经够折腾了,两个一起来,简直是“火上浇油”。

过去我们总觉得,感冒嘛,最多发个烧,睡一觉就好了;新冠嘛,不是已经“阳过”一次了,应该有抗体了。但现实让人打脸。病毒可不讲道理,它们不是你“阳”过一次就对你手下留情的老朋友,而是会变脸的“老赖”——今天换个毒株,明天换种感染方式。

医生们发现,混合感染的病人往往表现得更“凶”一些,发烧更高,咳得更厉害,甚至出现心跳过快、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有些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老人,或是有基础病的中年人,扛不住双重打击,一进医院就是住院观察,甚至进了重症监护室。

我们常说,“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可病毒也会“联手出击”,当流感和新冠不约而同地找上门,人体免疫系统就像打了败仗的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原本就“各走各的路”,但都喜欢在同样的季节“出没”——春夏交替、气候反复,最适合它们活跃。而这个时候人的免疫力往往也最容易出问题。

最近特别容易疲劳,稍微吹点风就鼻子不舒服?这正是免疫力“打盹”的信号。春困、湿热、过敏,再加上压力大、睡眠少,都是让身体“敞开门迎客”的原因。病毒当然不会客气,一拥而上。

不少人有个误区,以为“阳过一次”就是“毕业了”,以后百毒不侵。这个念头就像是穿着短袖在雪地里跳舞——自信归自信,现实会让你冷得发抖。新冠病毒这些年早就学聪明了,一边变异,一边换马甲,BA.5、XBB、JN.1……一个比一个“狡猾”。

而流感病毒的“脾气”也不小,每年都在变脸,分为甲型、乙型,甲型又有H1N1、H3N2,每年流行的都不一样。你去年打的疫苗,今年可能就派不上用场。就像你去年买的冬鞋,今年未必能应对这个冬天的雪。

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朋友,总觉得“年轻时什么都能扛”,其实现在身体早已不是当年那副骨架了。中老年人群免疫力下降、基础病缠身,本身就容易被病毒“盯上”。再加上混合感染,等于在原本就脆弱的身体上再添一把火。

还有些年轻人,平时大大咧咧,熬夜、饮食不规律、运动少,身体表面看着健康其实就像表面光鲜的苹果,里面早已腐败。病毒不会挑人,只挑机会。你给了它机会,它就会钻空子。

在呼吸科门诊里,一位医生曾遇到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平时工作压力大,基本不锻炼。开始只是低烧咳嗽,以为是普通感冒,自己吃点药就扛。没想到两天后突然高烧到40度,胸口闷痛,咳得喘不上气,送来医院一查,流感阳性,新冠也阳了,肺部已经出现炎症。

医生说要不是来得及时,可能就要进抢救室了。这哪里是“年轻人身体好”?这分明是“年轻人不把身体当回事”。

混合感染的可怕之处,不止在于症状加重,更在于治疗“难上加难”。医生在处理时必须考虑两种病毒的不同特性,一边控制病毒,一边防止并发症,还要兼顾患者体质和基础病情况。治疗周期更长,恢复时间更慢,费用也更高。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感染后没什么症状,却成了“无声传播者”。他们自己没病,却能把病毒带回家、传给孩子、老人,等于是“病毒快递员”。

家里有娃的,更要小心。最近不少幼儿园、学校出现流感样病例聚集的情况,孩子抵抗力弱,很容易感染。很多家长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上个月还在犹豫要不要带孩子打流感疫苗,现在后悔都来不及。

其实真要防住病毒这波“合体攻击”,靠的不是侥幸心理,也不是“熬过去就没事”的盲目乐观,而是科学的预防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打疫苗,永远是预防病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疫苗不能百分百防住所有变异株,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率和住院率,就像穿雨衣虽然不能挡住暴雨,但至少能让你不至于全身湿透。

勤洗手、戴口罩、少去人多密闭的地方,这些“老生常谈”的防护措施,其实每一条都不是废话。你嫌麻烦,它可不嫌你;你一松懈,它就找上门。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睡眠、饮食和情绪,是免疫力最好的护盾。你每天熬夜刷手机、三餐不规律、情绪焦虑暴躁,免疫系统就像被你狠狠摧残的士兵,打不了仗。病毒一来,马上投降。

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不是玄学,而是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你身体里的“正气”,靠的就是好习惯、好饮食、好作息。

很多人觉得“健康”这个词太抽象,等到真的病倒了才知道,健康就是你能自由呼吸、能好好吃饭、能安心睡觉,不用担心每一次咳嗽是不是大病来袭。

这波混合感染,就是提醒我们,不能再拿健康当赌注。也许你可以“阳”一次、两次,但谁敢保证第三次就不出问题?

就像有人说的:“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

有时候最简单的事情,反而最管用。天冷加件衣,出门戴个口罩,回家洗个手,把饭吃好,把觉睡足,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是防病的“压舱石”。

别等到进了医院排长队、挂不上号,才后悔自己没有早点重视;别等到老人家喘不上气、孩子高烧不退,才焦头烂额地找医生问药。

健康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春夏季节,看似风和日丽,实则暗藏杀机。病毒不会放假,你的免疫力也不能打盹。

就让这场“混合感染”的提醒,成为我们警觉的开始。不是恐慌,而是警醒;不是焦虑,而是改变。

生活从来不会专门为谁设防,只有你自己,才是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5年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周报》

2. 中国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流感病毒监测报告》

3.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年第12期: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与治疗难点分析

4. 中国流感中心流感监测数据月报(2025年4月版)

5. 《健康报》:多地呼吸科门诊人满为患,混合感染病例成焦点

来源:普外科王医师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