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到罗马,程龙这个西安人用两年走出了——当代丝绸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17:25 2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裹挟一切的今天,一个普通人用双脚丈量了千年古道,重燃了丝路精神。当程龙在罗马斗兽场外痛哭时,他不仅完成了地理上的穿越,更完成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仪式。本文通过对比汉代张骞与当代程龙的西域之行,探讨“出发”背后的文明逻辑与人生隐喻。

在全球化浪潮裹挟一切的今天,一个普通人用双脚丈量了千年古道,重燃了丝路精神。当程龙在罗马斗兽场外痛哭时,他不仅完成了地理上的穿越,更完成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仪式。本文通过对比汉代张骞与当代程龙的西域之行,探讨“出发”背后的文明逻辑与人生隐喻。

人物介绍

程龙,西安人,受《大汉天子》中张骞出使西域的启发,于2023年开启徒步罗马之旅。他卖车筹款20万元,背负70斤行李,历时2年穿越12国,磨坏19双鞋、推坏5辆推车,最终于2025年10月15日抵达罗马。在斗兽场外,他因“城墙下车辆穿行与梧桐树如回家般熟悉”而落泪两小时。

程龙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为什么说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条丝绸之路?》

文/一凡

当程龙站在罗马斗兽场的斑驳石墙下,车辆鸣笛与梧桐叶响交织成熟悉的韵律,他恍惚间回到了西安的城墙根。这种时空错位的震撼,并非偶然——张骞通西域后,长安与罗马便通过丝绸之路共享了建筑布局与植物移植的文化基因。程龙的哭泣,是对这种千年共鸣的本能反应。他像一台突然接入了历史网络的终端设备,瞬间下载了文明互鉴的原始代码。而这一程,他不过是重复了张骞的“系统操作”:启动、坚持、抵达。

公元前138年,张骞手持汉节走出长安时,面对的是一套充满“漏洞”的未知系统:匈奴的防火墙、地理的乱码、文化的加密协议。被囚十年间,他像一名潜伏的黑客,默默收集西域各国的“端口信息”——大宛汗血马的数据流、葡萄的种植算法、佛教的传输协议。尽管联合大月氏的“核心任务”失败,他却带回了更重要的“系统升级包”:丝绸之路的底层架构。

而程龙的徒步,则是一次对这套古老系统的“压力测试”。他遭遇的40℃沙漠高温(哈萨克斯坦)、失温暴雨(土耳其)、新冠感染(格鲁吉亚),宛如系统弹出的错误提示。但每当他打开太阳能充电宝更新短视频日志,便是在向全球观众实时传输“修复补丁”。这种现代技术赋能,让个体探险升格为文明对话的实时直播。

张骞与程龙的共同点,在于拒绝等待“万事俱备”的伪命题。张骞若等匈奴瓦解再出发,丝路可能永无开启之日;程龙若等签证全通、语言精通,东风早已吹散梦想。这暗合控制论的“反馈调节”原理:系统必须在运行中迭代,而非在停滞中完美。

如今多少人将人生困在“加载界面”?想求学却畏缩于语言关,想创业却恐惧资金链,如同程龙出发时“不知签证能否办下、不知危险何时降临”。但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核,恰是接受系统的不确定性——张骞靠匈奴妻子生的孩子作掩护最终逃脱,程龙靠当地村民一碗馕汤续命,这些随机变量反而成了关键节点。

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物理道路,而是文明交流的协议栈。张骞用它传输了丝绸与佛教,程龙用它传输了短视频与跨文化共情。当下,每个人的“西域”可能是考研教室、创业工坊、转行面试间。关键在于启动“第一公里”:如程龙日均11公里的蚂蚁搬家,或如张骞十年如一日的持久连接。

那些总说“时机未到”的人,实则是陷入了“完美主义陷阱”。就像操作系统总想预装所有功能,反而拖慢启动速度。程龙的19双破鞋,恰是迭代的勋章——每双鞋的磨损数据,都在优化下一段路径。这才是丝路精神的现代诠释:允许崩溃,但拒绝停机。

程龙徒步路线图

从张骞到程龙,丝绸之路的密码从未改变:它不要你备齐粮草,只要你迈出第一步;不承诺坦途,但奖励坚持。当程龙在抖音上发布第300条徒步日志时,他已成千千万万“心灵丝路”的基站。你的罗马或许藏在职称证书里、新技能列表中、异国他乡的街角边。请记住:东风只吹向已出发的帆,沙漠的绿洲永远留给踏出第一步的脚板。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

来源:音乐畅音听国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