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这句看似调侃,却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痛点。
“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这句看似调侃,却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痛点。
2025年,超1222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却发现所谓的“大学生”身份,有时不但不是敲门砖,反而成了一座下不来的高台。“
学历是我脱不下的长衫”不再只是鲁迅笔下的象征,而成了当代大学生真实生活里的苦涩写照。
不是大学生眼高手低,而是现实比想象中更扯。
就业到底有多难?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大量应届生依然滞留在“已读不回”的状态中,投出去的简历像泼出去的水,连水花都没有。
更魔幻的是,“本科升专科”的操作也已经实锤。
真是尴尬。
你苦读16年忍过无数个挑灯夜战,是为了高考后读完本科,然后告诉你“不如读个专科好找工作”?学霸直接变“倒插门”,现实比小说还荒诞。
而这些现象背后真正的问题,它不叫“孔乙己”,它的名字叫结构性失业。
什么叫结构性失业?打个比方。
当初美国底特律如日中天,凭借汽车制造业,支撑起无数工人的稳定生活。但很快,随着自动化和全球产业转移,这座城市的核心产业塌了,十年间流失了近30万制造业岗位。工人们不是不肯干,而是原来的岗位早就没了。
今天的中国大学生,也卷进了同样的风暴。
一边是应届生在卷破头,一边是企业在拼命喊“找不到人”。真的吗?
真,但不全真。
企业确实“找不到人”,但那是技术型人才、产业链一线工人、数字化工程师找不到,不是文学、哲学、传播学的大批毕业生。
这不是人的问题,是专业与市场错位的问题。
别怪“孔乙己们”不踏实,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未来的市场还没变。但等他们大学熬完四年光阴,市场早已乾坤大挪移。他们成为“过时玩家”。
什么“体面”工作、“不肯下沉”,其实是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口子。
再说得直白些,这届年轻人不是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而是早脱完了,脱完发现根本没人给他们准备裤子。
你说让他们去做蓝领,拧螺丝、进流水线,他们也进去了。
但现实却告诉他们:你学历太高,不合适;或者工资三千,你愿意干吗?
明明愿意干,HR却不敢用你,怕你干两天就拍拍屁股走了。
于是你不上不下,成了社会的“夹缝人”。
甚至有“博士卖奶茶”“硕士进快递”的话题层出不穷。但这些真的不是段子,而是实打实的趋势。
这不是年轻人“不务实”,是时代变得太快,教育却跟不上节奏。
高考是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但大学毕业,只不过是又来到了一座更窄的桥。
这几十年间,我们常把“读书改变命运”挂嘴边,可当大学生数量突破每年1000万,这条“改变命运”的坦道也开始变窄了。
文凭贬值、专业失配、区域资源差距拉大、大学教育与技术发展的错位,这些才是拉住年轻人脚步的真正“长衫”。
你可以劝年轻人放下清高,但不能不顾他们真的已经放下再三。他们愿意“脱”,但我们不能再用“你矫情”“你不肯吃苦”来妖魔化他们。
就业难,不是因为年轻人染上“孔乙己病”,而是因为社会没有为他们准备好场地和角色。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被很多人忽略了:产业过渡期,年轻人能去哪儿?
中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型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升级、人工智能、新能源、新基建,这些发展方向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大学教出来的人,能不能立即补位这些岗位?
答案是不能。
产业升级的速度快于教育改革的速度。而只有教育体系先动起来,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年轻人才能真正找到路。
我们迫切需要打通教育、技能训练和岗位需求之间的通道。不能再让985学子学了一堆知识,出来被GDP按在地上吊打,说白了,就是要让人人有用武之地。
所以,未来会更加卷吗?说实话,还真可能。
但卷的方向会有转变。
从“拼学历”到“拼技能”,从“拼文凭”到“拼适应力”,从“拼简历”到“拼能力能变现”。
一些传统高校和政策制定者也开始行动,比如增加职业技能培训额度、向企业开放校企双向实习机制,推进中高职融合发展。这是好事。
但要彻底解决问题,还得教育改革、行业引导、社会观念更新三手齐发。
一味拿100年前的孔乙己来“打脸”现在的年轻人,是最懒惰的一种方式。更需要问的是:我们社会又扮演了多少次“咸亨酒店掌柜”的角色?
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毕业生的焦虑还将持续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不会在短期内被完全修复。但趋势必然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技术型蓝领吃香:掌握技能比空谈学历更重要;
跨学科人才崛起:复合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斜杠青年”更有市场;
平台化就业加快扩展: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就业压力;
*教育从“升学导向”转向“岗位导向”改革提速。
这就是年轻人要准备应战的未来。
不是想“脱不下”,是该脱的早脱了,只是没人告诉他们,脱完之后,该去哪。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