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搜上的“别人家孩子”,简历镀金,面试开挂,仿佛一毕业就站在人生金字塔尖。
你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场景?
“大厂offer收割机”“年薪30万白菜价”“应届生入职即巅峰”。
热搜上的“别人家孩子”,简历镀金,面试开挂,仿佛一毕业就站在人生金字塔尖。
但真相是——**应届生,正在成为裁员潮里的头号韭菜**。
一、“毕业即失业”不是段子,是生存战
“签了三方协议就能高枕无忧?天真了。”
2025年某大厂裁员名单曝光,30%的试用期员工被“优化”,其中近半是应届生。
有人上午还在改Bug,下午就收到HR的“毕业祝福”。
更扎心的是,赔偿金?不存在的。
试用期裁员的成本,比开除正式工低太多。
“公司说业务调整,可我连业务的门都没摸到。”一位被裁的应届生苦笑。
数据不会骗人:
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200万,创历史新高。
但企业校招名额缩水40%,互联网大厂甚至冻结HC(招聘名额)。
供需严重失衡,应届生成了砧板上的鱼——
企业要降本增效,第一刀砍向谁?
没经验、没资源、没谈判筹码的新人,当然是首选。
二、“高薪神话”背后,藏着致命陷阱
“月薪2万,拿命换钱。”
这句话在应届生中疯狂流传。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跌破6000元,比三年前缩水15%。
但社交平台上,依然充斥着“年薪百万”的造梦故事。
为什么?
因为幸存者偏差,永远只放大金字塔尖的1%。
更残酷的是,即便侥幸拿到高薪offer,也可能跌入“绩效陷阱”。
一位基础架构岗的应届生透露:
“组里全是十年工龄的老员工,年终奖和晋升名额根本轮不到新人。
完不成KPI?抱歉,试用期都别想过。”
企业用高薪吸引韭菜,再用考核机制快速筛选。
这不是职场,而是赌场。
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应届生?
1. 成本低,代价小
裁一个工作三年的员工,赔偿N+1至少十几万;
裁一个试用期应届生,只需三天工资。
企业算盘打得精明:韭菜一茬接一茬,割完还能再播种。
2. 技能错配,供需断层
高校教的是C++,企业要的是AI算法;
课本里讲的是理论,岗位上拼的是实操。
一位HR直言:“培养新人不如直接挖熟手,时间就是金钱。”
3. 心理防线脆弱,维权意识淡薄
“怕被行业拉黑”“不敢和公司撕破脸”……
应届生维权群里的沉默,成了企业的保护伞。
法律?他们连劳动合同都没看懂。
四、破局:与其抱怨,不如野蛮生长
1. 撕掉“学生思维”标签
别再问“公司能给我什么”,先想“我能给公司什么”。
实习期就摸清业务核心,技能树点满“跨界组合技”——
会写代码的能搞运营,懂设计的要学数据分析。
企业裁不掉你,只有一个理由:你无可替代。
2. 拥抱“低预期,高韧性”心态
月薪过万?先活过试用期再说。
参考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不到4000元。
降低预期不是认输,而是为了更稳地起跑。
3. 把“裁员预警”当必修课
盯紧公司财报:连续亏损?快逃!
观察团队动态:老员工批量离职?危险信号!
打磨副业技能:自媒体、外包接单、知识付费……
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你的退路决定你的底气。
五、写在最后:人生是马拉松,不是冲刺赛
那个被裁的应届生,后来去了哪儿?
有人送外卖,月入八千;有人做博主,粉丝破万;有人考公上岸,岁月静好。
可看,裁员不是终点,而是拐点。
来源:细说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