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中,什么才是消弭陌生、温暖人心的力量?在邯郸的多个社区,我们找到了答案: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源于身边那些“身怀绝技”的普通邻居。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中,什么才是消弭陌生、温暖人心的力量?在邯郸的多个社区,我们找到了答案: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源于身边那些“身怀绝技”的普通邻居。
从清晨带领大家打太极拳的大姐,到深夜应急出车的网约车司机;从记录社区变迁的摄影师,到义务操办喜事的“喜事管家”……这些身边的能人正用一技之长,将“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编织成一张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互助网络。
化肥厂社区居民搭乘胡雅琪的“爱心顺风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身怀绝技,暖流在邻里间传递
10月21日早上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复兴区将相苑社区,活动中心前已人影绰绰。在司学婷的带领下,居民们凝神静气,一招一式打着太极拳。这清晨的律动,为整个社区注入了宁静而充满活力的开端。
随着日头升高,社区的活力被全面点燃。在复兴区铁路大院社区,李永泉如同一位热情的“社区管家”,播报新闻、组织运动、带头打扫,用他的组织才能将邻里凝聚在一起,让欢声笑语回荡在社区的每个角落。
这份活力的另一面,是精神文化的滋养。在丛台区政通社区,陈满云正和她的文艺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为下一次演出精心排练着葫芦丝曲目。她们的“绝技”是用旋律传递温暖。她们的身影活跃在养老院、公益机构的舞台上,为需要关爱的群体送去慰藉与欢乐。
社区的温暖,尤其体现在对长者的关怀上。在复兴区六二社区,刘玉香是社区理疗室里最温暖的存在。她不仅帮忙调试设备、安排时段,更重要的“工作”是陪老伙伴们聊天。“在这帮忙心里踏实,”她笑着说,“帮了老伙伴,还有人说说笑笑,日子有滋有味。”
而当社区邻里迎来人生最重要的喜庆时刻,复兴区建西一社区的婚庆志愿服务队便会闪亮登场。范华、邵广秀这些“喜事管家”们,已义务为居民操办了27年婚礼。
与此同时,同社区的赵鸿皎则用镜头默默记录着这一切。作为手机摄影协会的成员,他的“绝技”是为每一次社区活动、每一处社区变迁留下影像,让温暖的瞬间成为永恒的邻里记忆。
司学婷(右二)正帮助居民解决问题。
邻里互助,流动的温暖网格
社区成了“百宝箱”,各路能人也自发在家门口“大显身手”。
在复兴区邯钢化肥厂社区,一条深夜发出的求助信息,往往会得到最快的回应。这是一个住着千余户居民的老旧小区,其中多是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位置偏远、公交收班后出行难,曾是悬在许多独居、空巢老人心头的一块石头。
如今,这块石头被一群特殊的“邻居”轻轻挪开了。
“多亏有小胡他们!”居民刘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又满怀感激。上周四深夜11点,她的爱人突发疾病,子女不在身边,公交也已停运。焦急中,她在社区的“爱心顺风车”微信群发出了求助。信息刚发出,回应即刻到来。她的爱人被及时送往医院,因救治及时,身体已无大碍。
她口中的“小胡”,是网约车司机胡雅琪,也是在这个家属院长大的孩子。“很多叔叔阿姨是看着我长大的,”胡雅琪说着,手上利落地整理着车里的备用靠枕和充电线——这些都是为老年乘客特意准备的,“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能用自己的方便,给他们带来一点方便,我特别愿意。”
这份“方便”,源于一次偶然。胡雅琪发现小区老人遇急事出行困难后,便萌生了组建“顺风车”群的想法。如今,这个小小的微信群已成了社区的“应急热线”。
不只是胡雅琪,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成员——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快递员,都自发加入了这场温暖的“接力”。
“我们的工作性质相对自由,会不时走入社区,走近居民。”胡雅琪说,这个时候,他们好像化身成社区的流动网格员、平安巡检员、文明宣传员。
“社区比较大,我们这些外卖小哥在送餐的空当也能将居民的意见反馈给社区,就不用老年人来回跑了。”胡维是一名外卖小哥,他对记者说,有时在送餐路上遇到老人家里突发水管破裂或者要换灯泡,他都会主动上前帮忙。
社区引导,从“旁观者”到“合伙人”
能人们来自社区,又在治理实践中回归社区。
在将相苑社区,一个容纳了1.2万居民的大型社区里,基层治理的密码,正被一群像司学婷这样的普通居民悄然解开。
面对超大型社区常见的治理难题,将相苑社区探索了一套“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新机制,其核心就是发掘社区里的能人,邀请他们从社区的“旁观者”转身为治理的“合伙人”。
“司大姐”司学婷,就是其中一位关键人物。她在社区里颇有号召力,由她带领的楼长志愿服务队,成了连接社区与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
司学婷笑着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她所在的楼栋微信群,“停水停气、电梯维修、社区通知……这些和家家户户息息相关的事,都得第一时间发到群里,让大家心里有底。”
这支楼长队伍堪称“藏龙卧虎”,里面有党员、医生、退休干部、生意人,身份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热心肠。楼里的大事小情,都装在他们的心里。
谁的家里漏水了、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为孩子们在社区组织读书班……这类关乎大家的小事,是这些“合伙人”日常协调的重点。
这正体现了社区治理的创新思路:通过党建引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汇聚党员、居民、社会等多方力量。当一位位“身怀绝技”的普通居民被看见、被尊重、被邀请,他们反馈给社区的,远不只是喜事管家、健康指导、矛盾调解、休闲娱乐、政策宣传这些具体服务。
他们带来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近邻力量”。这种力量自然而温暖,它消弭了现代社区中常见的身份隔阂与陌生感,让社区服务的“最后一百米”充满了人情味与熟悉的烟火气,共同编织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暖家园。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丹丹 文/影
来源:邯郸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