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0月,欧洲估值最高的新创企业Revolut创始人尼克・斯托龙斯基,正式把居住地从英国搬到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24年10月,欧洲估值最高的新创企业Revolut创始人尼克・斯托龙斯基,正式把居住地从英国搬到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这则消息很快引发国际关注,毕竟他打造的公司估值超330亿美元,曾是英国创业圈的标杆人物。
但千万别把这当成孤立事件,斯托龙斯基的迁居,其实是眼下全球人才流动的一个清晰缩影。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企业家、投资者和资深专业人士,正从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这些传统枢纽离开,转头涌向迪拜和阿布扎比。
能让昔日的海湾海岸线,短时间内变成全球最有活力的生活工作地,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整套精准的政策设计和先天优势的叠加。
很多人先想到的是税收优惠,但全球低税甚至零税的地方不少,阿联酋真正的杀手锏远不止于此。对多数移居者来说,最直观的优势是“安全感”——这种体验在其他地方很难复制。
根据Numbeo平台今年发布的“犯罪与安全指数”,阿布扎比已经连续第九年蝉联全球最安全城市榜首。这个数据看着抽象,落到日常生活里却无比具体。
在阿布扎比,你可以放心地把钱包随手放在咖啡桌上,不用时刻盯着;
孩子想在户外玩到深夜,家长也不用揪着心;女性晚上独自回家时的踏实感,在现在很多欧洲主要城市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英国犯罪率
对那些纠结移居地的家庭和专业人士来说,这份安全往往是“一票定音”的因素。毕竟不管事业多成功,没人愿意生活在提心吊胆里。
这种顶尖安全只是阿联酋生活品质的一部分。最近几年,它在国际宜居指数排行榜上的名次稳步攀升,不仅领跑中东,还在逼近全球顶尖行列。
政府在城市建设上砸了巨额资金:新公园、开阔的公共空间不断涌现,自行车道网络越铺越密。街道永远保持着干净整洁,市政服务响应极快,基础设施很少出岔子。
老天爷也给了不少助力:阿联酋每年有超过3500小时的日照,晴天多到数不清
从迪拜或阿布扎比出发,飞4小时就能到高加索山脉看雪,或是去马尔代夫看海,这种地理优势让生活多了太多可能性。
这些看似“奢侈”的条件,其实都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核心考量——毕竟谁不想在舒服、便利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养孩子呢?
光有安全和舒服的环境还不够,教育和医疗这两个硬指标,阿联酋同样跟上了节奏。
现在阿联酋境内有超过200所国际学校,覆盖了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家里有孩子的基本都能找到合适的选择。
迪拜阿联酋大学
本土的哈利法大学更厉害,已经冲进了全球前200强学府的行列,不用送孩子出国也能享受顶尖高等教育。
医疗方面更是硬核,以阿布扎比克利夫兰诊所为代表的顶尖机构,提供的治疗水平能和世界任何一流医院媲美。有了这两样保障,移居者的后顾之忧直接少了一大半。
如果说生活配套是“加分项”,那治理模式就是阿联酋的“核心竞争力”。这里不是没有法规,而是法规的初衷是创造机遇,而非设置障碍。
欧盟为《人工智能法案》吵了好几年才达成共识,但阿联酋早就高瞻远瞩地设立了人工智能部,这种前瞻性布局绝非偶然。
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更实在的是办事效率——签证手续和公司注册流程通常24小时就能搞定。
更关键的是人口结构,阿联酋约88%的人口都是外籍人士,这种高度多元化催生了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形成了“人才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
那些在欧洲被政治僵化、行政拖延磨得没脾气的创业者,到这里终于能放开手脚做事。
这种优势最终体现在了经济上:阿联酋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GDP保持稳健增长。
更难得的是,它早就跳出了资源依赖,非油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已达约3/4,远超其他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
在穆罕默德总统的领导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等经济特区,成了全球创新的跳板。
这些地方把高效监管和稳定法律框架结合,吸引了人工智能、清洁技术、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创业者扎堆而来。
全球高净值人群的流动轨迹,最能说明问题。根据亨利与合作伙伴今年发布的《私人财富迁移报告》,预计今年将有近1万名高净值人士迁居阿联酋,这个数字全球第一。
对比其他国家,美国以7500人排第二,意大利3600人,瑞士3000人,差距很明显。
但另一边,很多欧洲国家正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英国预计流失16500名高净值人士,法国800名,西班牙500名,德国400名。
财富迁移只是表面现象,它传递的信号很明确:那些真正有选择权的人,正在用脚投票选自己的居住地和投资地。他们要的不只是低税,更是安全、效率、优质生活和发展机遇的组合拳。
说到底,未来全球竞争中,能脱颖而出的国家和城市,一定是那些能提供高安全保障、优质生活、高效治理和广阔创新空间的地方。阿联酋很早就看清了这个趋势,并且果断行动。
斯托龙斯基和成千上万移居者的选择,本质上是同一个逻辑:人才永远会往运转高效的地方聚集。
现在很多欧洲城市安全系数下降、生活质量下滑,而迪拜、阿布扎比这样的城市正在迅速填补空白。
对欧洲来说,这不该被忽视,更不能躲在自我安慰的叙事里。与其抱着偏见,不如好好看看阿联酋做对了什么——毕竟在人才争夺战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