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声传齐鲁|以无人机为援,他帮助60余位农村走失老人平安回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4:11 2

摘要:“别人曾伸手帮过我,我就该把这份暖传递下去。”面对全网对“夜寻老人”视频的刷屏点赞,菏泽单县青年志愿者祝清儒的回应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他坚持八年公益的初心。从被救援的受助者,到累计帮助60余位农村走失老人平安回家的施救者,他用行动让善意形成了最动人的闭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潇

“别人曾伸手帮过我,我就该把这份暖传递下去。”面对全网对“夜寻老人”视频的刷屏点赞,菏泽单县青年志愿者祝清儒的回应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他坚持八年公益的初心。从被救援的受助者,到累计帮助60余位农村走失老人平安回家的施救者,他用行动让善意形成了最动人的闭环。

深夜救援:热成像无人机,“揪”出泥窝中的老人

不久前的一个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划破祝清儒家中的宁静——单县郭村镇一位村民带着哭腔求助,家中80多岁的老人骑三轮车出门后失联。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让祝清儒瞬间清醒。他一边安抚对方情绪,一边迅速穿好衣服,同时在救援工作群中发出紧急集合通知。不到20分钟,他已与三名队友会合,驱车驶向漆黑的乡村公路。

抵达村子时夜色正浓。在微弱的路灯光线下,只见老人的儿子早已在村口焦急等候。祝清儒跳下车,没有寒暄,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老人什么时候出门的?穿的什么颜色衣服?平时爱去哪些地方?”他一边询问细节,一边观察周围环境。警方也迅速调取村口的监控,大家逐帧查看,还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村民。

此时已近凌晨两点,秋夜的凉意渐浓,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关键时刻,祝清儒从车上搬下无人机,迅速组装、调试热成像仪:“大家别慌,热成像能穿透夜色,只要老人有体温,就能找到信号。”他的镇定感染了在场的人。无人机悄然升空,红色指示灯在夜空中闪烁,如同希望的星辰。祝清儒紧盯着操控屏幕,手指微调方向杆,镜头向村北大片玉米地移动。突然,一个温度异常的光点出现在屏幕角落,他立刻放大画面:“是个人!躺在地上!”声音中难掩激动。

他立即让队友记录光点坐标,同时组织村民赶往目标地点。玉米地旁的小路狭窄泥泞,救援车的车轮多次陷入泥坑,热心的村民们纷纷上前推车、打手电引路。众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终于在一片半人高的玉米秆旁找到了老人。老人蜷缩在泥窝里,呼吸微弱,众人急忙脱下自己的外套,一层层盖在老人身上。

老人的儿子见状,双腿一软就要跪下磕头,祝清儒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使不得!赶紧送老人去医院要紧!”众人合力将老人抬上担架,直到救护车闪着蓝光驶离,天边已泛起鱼肚白。众人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却无一人抱怨。后来得知,老人因送医及时,仅轻微受凉便转危为安。

缘起雪天:一句“去帮别人”,种下八年公益心

很多人问祝清儒,为何能坚持公益八年,在无数个深夜、雨雪天义无反顾地踏上救援之路。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2017年的那个雪天,那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日子。

那时,他还不是救援队员,只是一个普通青年。那天他开车去单县办事,天空飘着鹅毛大雪。路面结了一层薄冰,车辆在转弯时突然失控,滑进路边的深沟。祝清儒试图开车爬上来,但车轮在冰面上空转,越陷越深。天色渐晚,气温骤降,他站在风雪中,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就在他几乎绝望时,一辆贴着“斑马救援”标志的越野车停了下来。几位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二话不说,拿出拖车绳、铁锹,冒着严寒开始救援。他们跪在雪地里清理车轮旁的积雪,把防滑链垫在轮胎下,忙活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把车拖了出来。

祝清儒掏出钱包想表示感谢,却被婉言谢绝。其中一位志愿者的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做这个不图回报。如果你真的想感谢,不如以后也去帮助别人,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望着车辆远去的尾灯,祝清儒站在雪地里良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根。后来,他主动找到单县斑马救援队,递交了入队申请。从此,他开始了系统的救援技能学习,从生疏到熟练,从新手成长为骨干。夏天,他沿着河边巡逻,劝阻野泳的青少年,宣传防溺水知识;冬天,他走访孤寡老人,帮忙打扫庭院、张贴春联;平时看到辛苦的环卫工人,他会买热馄饨分发;遇到路边抛锚的车辆,他会停下车主动帮忙。八年来,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公益,自费购置了无人机、救生衣等专业设备。仅寻找走失老人这一项,就帮助60多个家庭团圆。

善意裂变:从一人救援,到“汪汪队”的温暖联盟

在多年的救援实践中,祝清儒深刻体会到科技对救援工作的巨大提升。他不仅自学了无人机操作,还考取了相关资格证书,并不断更新设备。现在他使用的无人机配备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续航时间达40分钟,可应对各种复杂环境。

除了硬件投入,祝清儒还特别注重救援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他建立了详细的救援档案,记录每次救援的时间、地点、天气、老人走失的原因以及最终发现的地点等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他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规律:例如认知障碍老人走失多集中在黄昏时段;农村老人走失多与熟悉的劳作路径相关;雨雪天气要重点排查可避雨的场所等。这些规律的总结,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有人问他,经常熬夜救援,还自掏腰包购买设备,到底图什么?祝清儒笑着说:“发救援视频不是想被夸,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帮人不难,多留意一眼就能帮走失老人回家。”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公益的力量也在不断凝聚。今年,祝清儒和几位一直积极参与救援的队员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汪汪队救援队”,让曾经的个人行动,变成了更有组织、更能及时响应的团队力量。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种善意的传递已经开始在社会层面产生涟漪效应。如今,越来越多网友看到直播寻人视频后,也主动加入寻找队伍:有人看到迷路老人会主动上前询问、联系家人;有人看到寻人启事会转发到朋友圈;还有商家在店里贴上“爱心驿站”标识,为走失老人提供临时休息场所。

“当年别人帮了我,我帮了更多人,现在有了团队、有了更多同行者。”祝清儒说,这便是他最想看到的——善意像接力棒,在你我间传递,形成温暖闭环。

向光而行:让专业救援,与善意循环生生不息

谈及未来,祝清儒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希望能把“汪汪队救援队”打造成一支更专业、更高效的公益力量,同时开展更多防走失宣传活动,从源头上减少老人走失事件。

他特别提到,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这些老人很多子女不在身边,有的身体不好,有的有认知障碍,但他们往往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这就增加了走失风险。”此外,他还想推动建立区域性救援联盟,实现各县市救援队伍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响应。“救援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如果能够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我们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八年公益路,祝清儒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受助者成长为施助者,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赤诚的公益之心。在他的感染下,妻子和女儿也成为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善意的种子,已经在这个普通家庭中生根发芽。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一束光。”祝清儒常说,“也许我们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全部的希望。”

夜色中,祝清儒的手机依然可能在任何时候响起,那代表着又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而他,将始终带着“汪汪队救援队”,沿着公益路坚定地走下去,让善意的闭环不断扩大,让温暖的接力永不停息。在这条没有终点的公益道路上,他用八年的坚持证明:世界上最美的闭环,是善意生生不息的循环;最动人的接力,是温暖代代相传的延续。

来源:凉拌西瓜皮的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