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合作不简单,涉及三款新药,交易总额最高能到114亿美元,在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热潮里,这事儿一下子就成了行业焦点。
10月22日,信达生物突然发了个公告,直接跟日本武田制药搞起了全球战略合作。
这次合作不简单,涉及三款新药,交易总额最高能到114亿美元,在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热潮里,这事儿一下子就成了行业焦点。
以前不少中国药企出海都是“卖青苗”,早期管线随便打包出去就完事,这次信达的玩法明显不一样,看完合作细节你就知道,它是真想跟武田一起把药做起来、卖全球。
这次合作的三款药各有分工,有两款是后期在研的,一款叫IBI363,是PD-1和IL-2α结合的双抗,已经到了III期临床,还积累了1200多例患者的数据;
另一款IBI343,是针对CLDN18.2的ADC药,也在III期。
还有个早期项目IBI3001,武田只拿到了选择权。
最有意思的是IBI363的合作模式,信达和武田要一起在全球推进研发,成本按四六分,信达四成,武田六成。
到了美国市场,两家还要一起卖,赚的钱或者亏的本也按这个比例分。
除了中国和美国,其他地方的销售权就给武田了。
如此看来,信达不是单纯把药“卖”出去,而是跟武田绑在一起做长期生意。
这次合作的钱袋子也得拎清楚,信达直接拿到12亿美元首付款,这里面还包含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相当于武田还买了点信达的股份。
后续要是研发、销售能达到目标,信达最多还能拿10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加起来就是114亿。
而且除了中国市场,另外两款药在海外卖出去,信达还能拿分成,比例都不低,IBI363和IBI343能到十几个百分点,IBI3001稍低一点。
不过市场反应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公告当天早上,信达股价开盘就涨了9.9%,眼看要飘红,结果没过多久就往下掉,收盘时反而跌了1.96%,每股85.2港元。
时代周报的记者还专门去问信达,想知道为啥选这种合作模式,股价又为啥波动,可截至发稿都没得到回复。
市场这种反应也能理解,毕竟114亿看着多,但研发是个慢功夫,能不能真拿到手、什么时候拿到手,都是未知数,投资者可能也在纠结这点。
聊完这次合作,就得说说信达这些年在全球化上的铺垫。
能跟武田这种国际大药企谈深度合作,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今年1月,它就跟罗氏合作过一款ADC药IBI3009,当时拿了8000万美元首付款,后续还有10亿美元的里程碑。
6月份的时候,信达还通过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融了5.5亿美元,很显然,这些钱都是为了全球化铺路。
在合作经验上,信达更是老玩家。
早几年就跟礼来合作过信迪利单抗,后来还拓展到双抗、代谢类药物;跟赛诺菲也有合作,既有产品开发,还有股权投资。
除了跟大公司联动,信达还在偷偷布局区域市场。
现在它有好几款药已经在香港、澳门获批了,比如治疗血液瘤的氟泽雷塞片,还有降血脂的托莱西单抗。
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它也在推进注册,不想只盯着欧美市场。
拿今年另一笔大交易对比下更清楚,之前三生制药跟辉瑞合作,首付款12.5亿美元,比信达多了5000万,当时还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首付纪录。
但论总金额,三生那笔才48亿,跟信达的114亿差远了。
这就能看出,信达的后期管线更被国际药企认可,毕竟到了III期的药,离上市更近,风险也相对低一些。
不过信达的出海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之前信迪利单抗的事儿就栽过跟头。
2020年,它把信迪利单抗中国以外的推广权给了礼来,当时大家都觉得这药能顺利闯过美国FDA。
2021年5月,FDA确实受理了上市申请,针对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可到了2022年2月,FDA的专家委员会投票,14票反对、1票赞成,直接把申请打了回来。
理由很简单,临床数据不够“国际”,没有做国际多中心研究,而且主要评价指标用了无进展生存期(PFS),不是FDA更认可的总生存期(OS)。
无奈之下,到了2022年12月,礼来干脆放弃了这款药的海外权益。
这次碰壁对信达是个教训,但也给整个行业提了醒。
中国创新药出海,光有好药不行,还得符合人家的监管规矩。
以前很多企业觉得把早期管线卖出去就行,不用管后续,可这种“卖青苗”的模式,既赚不到后期的大钱,也积累不了全球研发、商业化的经验。
信达这次跟武田的合作,正好避开了这个坑,从一起研发到一起销售,全程参与,就算遇到监管问题,也有武田一起扛,比单打独斗靠谱多了。
现在再看中国创新药出海的趋势,今年上半年Licenseout总金额快到6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涨了不少。
但真正能像信达这样,跟国际大药企搞深度共研的还不多。
大部分企业还是停留在授权早期管线,赚点首付和小额里程碑。
如此看来,信达的114亿合作不只是一笔交易,更像是一个信号,说明中国创新药出海开始从“量”向“质”转变,从“走出去”变成“融进去”。
总的来说,信达和武田的这次合作,给中国创新药企业趟了条新路子。
不用再靠“卖青苗”赚快钱,而是通过深度协作,把自己的研发实力跟国际药企的商业化能力结合起来,一起分全球市场的蛋糕。
虽然之前踩过FDA的坑,但信达没停下脚步,反而通过一次次合作积累经验,布局全球市场。
未来要是更多企业能跟上这种模式,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肯定会越来越重。
来源:律行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