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双十一”大促已经提前开始,“预售比现货贵”的吐槽便冲上热搜,李佳琦直播间多款商品被曝付尾款后实价高于现货,一款面膜预售实付308元,现货仅需291元,部分商品差价达50至60元,引发大规模退款潮。这场闹剧揭开了“双十一”价格套路的冰山一角——本应普惠消
近期,“双十一”大促已经提前开始,“预售比现货贵”的吐槽便冲上热搜,李佳琦直播间多款商品被曝付尾款后实价高于现货,一款面膜预售实付308元,现货仅需291元,部分商品差价达50至60元,引发大规模退款潮。这场闹剧揭开了“双十一”价格套路的冰山一角——本应普惠消费者的购物节,正沦为商家精心设计的“算计游戏”。
历经十余年发展,“双十一”的套路已形成固定“套路矩阵”,且愈发隐蔽复杂。“先涨后降”是最经典的招式,有消费者将心仪冰箱加入购物车半小时,价格就涨了200元。“预售陷阱”紧随其后,消费者熬夜蹲守付定金,历经凑满减、抢红包等操作后,却发现实付价比现货更贵。更令人无奈的是“规则迷雾”,美妆类商品需叠加“满1000减140美妆券+跨店满减+直播间红包+双重九折券+淘金币抵扣”等多重优惠,堪比数学竞赛,稍不留神就错失折扣。
“双十一”套路的泛滥,本质上是电商时代中“流量至上”的逻辑,是短期利益对长期信任的透支。套路的存在源于商家对“大促时期”的依赖,部分品牌将“双十一”视为“清库存、冲业绩”的救命稻草,而不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连接的契机,为了覆盖平台佣金、主播抽成(头部主播抽成可达20%~50%),只能通过“先提价再打折”的手段维持利润,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市场环境看,信息不对称的持续存在,让套路有了生存空间。复杂的优惠规则、模糊的价格标注,迫使消费者在“怕错过优惠”的焦虑中冲动下单。毋庸置疑的是,这种套路正在瓦解消费市场的信任基石。当消费者从“主动参与”转向“被动防御”,甚至选择“摆烂退款”,“双十一”的流量红利便会消失殆尽。
从最初的“全民捡漏”到如今的“全民防坑”,“双十一”的变迁也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成熟。消费者的时间与信任,远比短期套路带来的销量更珍贵。当“熬夜算优惠不如直接买”成为共识,商家更应清醒,能让“双十一”持续焕发活力的,从来不是眼花缭乱的算计,而是实打实的诚意。唯有回归“惠民利民”的本质,才能让这场消费盛宴真正走得长远。(郑州大学 魏双双)
来源:大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