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我在后台收到一条读者留言:“老王,最近总听说‘算力’,说这东西比石油还重要,可我连它到底是啥都没搞懂,更别说找机会了。现在国家又出规划,我是不是又要错过一波风口?”
凌晨两点,我在后台收到一条读者留言:“老王,最近总听说‘算力’,说这东西比石油还重要,可我连它到底是啥都没搞懂,更别说找机会了。现在国家又出规划,我是不是又要错过一波风口?”
这条留言让我想起三年前的场景。当时有个做传统制造业的朋友,听说“工业互联网”是风口,砸了几百万上设备、搭平台,结果因为没搞懂“算力支撑”是核心,最后系统成了摆设,钱打了水漂。现在回头看,他不是输在眼光,而是输在没看透一个新趋势的底层逻辑——当国家把一个领域上升到“国力”层面,它就不再是简单的产业机会,而是未来十年经济结构的“压舱石”,看不懂的人会被淘汰,看懂的人才能踩准节奏。
今天这篇文章,不聊虚的,就从三个普通人能看懂的角度,把“算力”这件事说透:为啥国家要花大力气规划?产业链里哪些环节真有机会(不是荐股,是看产业逻辑)?我们普通人怎么理解这个趋势,避免踩坑?耐心读完,你至少能比80%的人先搞懂这个“新国力密码”。
一、先搞懂:为啥说“算力即国力”?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倒逼
去年我去深圳调研,拜访了一家做人工智能的企业。负责人给我看了个数据:训练一个中等规模的AI模型,需要的算力相当于10万台家用电脑同时跑一个月,电费就要花掉几百万。更关键的是,这种算力不是随便找几台服务器就能凑出来的,得有稳定的架构、安全的网络,还得能跟产业链上下游打通。
这还只是企业层面。从国家角度看,算力的重要性早就超出了“技术范畴”,成了实实在在的“国力指标”。我查了工信部去年的报告,2023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80EFLOPS(啥意思?简单说就是每秒能完成180亿亿次运算),占全球的35%,但这里有个隐忧:高端算力领域,我们还存在“卡脖子”的地方。比如一些需要超算支持的航天、芯片研发,核心算力架构还依赖国外技术;再比如数据中心的能耗,传统数据中心每算1度电,就要消耗1.5度电来散热,而我国“东数西算”工程要解决的,就是把东部的算力需求,引导到西部有清洁能源的地方,既降低能耗,又保障安全。
可能有人会问:“算力再重要,跟我有啥关系?”举个身边的例子:你用手机刷短视频,视频能实时推荐你喜欢的内容,背后是算力在分析你的浏览数据;你去医院做CT,医生用AI辅助诊断,背后是算力在处理医学影像;甚至你网购时,快递能精准预测送达时间,也是算力在优化物流路线。换句话说,未来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国家的科技竞争,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
国家这次出手规划,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布局。从“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到《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出台,再到各地建设智算中心,核心就一个目标:把算力从“稀缺资源”变成“基础资源”,就像当年建高速公路、电网一样,让每个行业、每个普通人都能用上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算力。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当算力像水、电一样普及,才能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比如智能驾驶、远程医疗、工业元宇宙,这些领域又会反过来带动经济增长,形成“算力-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链拆解:不荐股,只看“谁在为算力搭骨架”?
很多人一听说“产业链机会”,就想到找股票代码,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真正的机会,藏在产业链的“刚需环节”里——也就是不管哪家企业做算力,都离不开的那些环节。我把算力产业链分成三个部分,用大白话给大家拆解:
第一个环节:“算力的硬件底座”——也就是造“算力设备”的环节。这里面最核心的是服务器和芯片。服务器不用多说,就是算力的“主机”,不管是数据中心还是智算中心,都得靠服务器来运算。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算力服务器跟我们家用电脑的主机不一样,它需要更高的稳定性、更强的散热能力,还得能兼容AI芯片。比如现在很多智算中心用的服务器,都要支持多块GPU(图形处理器,AI运算的核心),这就对服务器的主板、电源、散热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说说芯片,这是算力的“心脏”。目前算力芯片主要分三类:CPU(通用处理器,像电脑的大脑)、GPU(擅长并行运算,适合AI训练)、ASIC(专用芯片,比如用于加密计算的芯片)。这里要注意,不是说某一种芯片最好,而是不同的算力需求,需要不同的芯片搭配。比如训练AI模型,主要靠GPU;而处理日常的数据存储和计算,靠CPU就够了。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发力自主芯片,比如华为的昇腾芯片、海光信息的CPU,虽然跟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进步速度很快,这也是国家规划里重点支持的方向——毕竟,芯片不自主,算力再强也有“安全隐患”。
第二个环节:“算力的传输网络”——也就是让算力“跑起来”的环节。你想啊,就算西部有充足的算力资源,如果网络跟不上,东部的企业用不了,那“东数西算”不就成了空话?所以这个环节的核心是“高速、低延迟”的网络。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数据中心之间的“骨干网”,比如用5G、光纤搭建的高速网络,确保数据能快速传输;二是“边缘计算”,就是在靠近用户的地方建小型算力节点,比如在城市里建边缘数据中心,这样像智能驾驶、实时直播这些需要低延迟的场景,就不用把数据传到千里之外的大型数据中心,能大大提高效率。
举个例子,去年我去贵州调研“中国南方数据中心基地”,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通过优化光纤网络,把贵州到广东的算力传输延迟降到了20毫秒以内——啥概念?就是你在广东用贵州的算力,几乎感觉不到延迟。这种“高速传输”的能力,就是算力网络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个环节:“算力的运营服务”——也就是“卖算力”和“管算力”的环节。现在很多企业不需要自己建数据中心,而是像买水、买电一样,从算力服务商那里“租算力”,这就是“算力租赁”。比如一些AI创业公司,没钱建自己的智算中心,就可以通过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些平台,按需购买算力,既降低了成本,又能快速开展业务。
除了算力租赁,还有“算力调度”服务。因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算力需求是波动的,比如电商大促时,电商平台的算力需求会暴涨,而平时可能有闲置;再比如西部的算力资源,白天可能用得少,晚上反而有富余。算力调度就是把这些闲置的算力整合起来,分配给需要的企业,提高算力的利用率。这就像以前的“电力调度”,把西部的电调到东部用,现在是把西部的算力调到东部用,原理相通,但技术难度更高。
这里要提醒大家,看这个环节的机会,不要只看“谁在卖算力”,更要看“谁能把算力管好”。比如有些企业专门做数据中心的节能管理,通过AI算法优化散热,把数据中心的能耗降低20%以上,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毕竟,算力越普及,能耗问题就越重要,能解决能耗的企业,自然有长期竞争力。
三、普通人的“算力思维”:不追风口,而是看懂趋势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产业链环节都太专业了,我既不会造芯片,也不会建数据中心,跟我有啥关系?”其实,我们普通人不需要亲自参与算力建设,而是要培养“算力思维”——也就是看懂哪些行业、哪些职业会因为算力发展而受益,避免被时代淘汰。
我有个表弟,以前是做传统广告设计的,去年他跟我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很多简单的海报设计,客户都用AI生成了,又快又便宜。后来他没有抱怨,而是花了三个月时间学习AI设计工具,现在他的工作重心变成了“用AI辅助做创意策划”——比如先用AI生成10个设计方案,再根据客户的需求优化,效率比以前提高了3倍,收入也涨了不少。他跟我说:“以前觉得AI会抢我饭碗,现在发现,会用算力(AI)的人,才能抢别人的饭碗。”
这就是“算力思维”的核心:不是害怕算力带来的变化,而是主动利用算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设计行业,还有很多职业会因为算力而改变:比如老师,以后可以用AI定制教学方案,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辅导;比如医生,用AI辅助诊断,提高看病的准确率;甚至是农民,用AI监测农田的土壤、水分,实现精准种植。这些变化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再说说普通人的投资(这里说的是广义的投资,不是股票),比如选行业、选职业。如果你现在考虑换工作,不妨看看那些“离算力近”的行业,比如数据中心的运维、AI训练师、算力网络的优化工程师,这些职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你是创业者,不妨想想“如何用算力解决行业痛点”,比如开一家做AI教育的公司,或者做农业算力服务,帮农民提高产量。这些方向不一定能让你一夜暴富,但至少能让你踩在趋势上,而不是逆趋势而行。
还要提醒大家,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盲目追概念”,比如看到“算力”火了,就去买一些自己都不懂的股票,或者加盟一些打着“算力”旗号的骗局,最后很可能血本无归;第二个误区是“觉得算力跟自己无关”,其实不管你做什么行业,未来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早一点了解,就能早一点做好准备。
四、算力的未来,不是“谁拥有更多算力”,而是“谁能用好算力”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当时很多人觉得“上网是年轻人的事”,结果十年后,不会上网的人连交水电费都不方便;现在的算力,就像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它不是某一个行业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国家出手规划算力,不是为了打造几个“明星企业”,而是为了给整个经济装上“新引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
可能有人会问:“未来算力会不会像互联网一样,最后被少数大公司垄断?”我觉得不会。因为国家规划的核心之一,就是“算力普惠”——让中小企业、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算力,就像现在不管你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能用上4G、5G网络一样。未来的算力,会是一种“公共资源”,但如何用好这种资源,还是要看每个人的能力。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不要把“算力”当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也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短期的风口。它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看懂它,你就能看懂很多行业的变化,甚至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你现在还没搞懂算力,没关系,从今天开始,多关注一些跟算力相关的新闻,多想想算力能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慢慢培养“算力思维”,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文章仅供参考,写文章不易,不喜勿喷哦!小编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宽容与支持!
来源:大美天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