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沧茶叶协会摸底,中小茶企平均要9.8个月才能卖完一批货,比2022年多拖了整整4个月。
“秋茶没人收,春茶还在仓库里睡觉,茶农把茶样递过去,茶商连手都不伸。
”——这不是段子,是临沧茶区昨天的真事。
冰岛老寨的古树秋茶,价格五年头一回跌,春茶啥价,秋茶直接八折再抹零。
茶农群里有人发语音:“再等等,会不会像去年一样,双十一突然爆一波?
”底下一片“呵呵”表情,没人敢接茬。
库存压到天花板。
临沧茶叶协会摸底,中小茶企平均要9.8个月才能卖完一批货,比2022年多拖了整整4个月。
仓库里的纸箱越摞越高,最底层那批2022春茶,棉纸已经返黄,像过期挂历,谁也不敢拆,拆了就得认亏。
钱呢?
三角债连环套:茶农欠采茶工工钱,茶商欠茶农鲜叶款,终端门店欠茶商货款。
云南银保监刚发风险提示:茶企不良贷款率4.7%,比全省平均值高一倍。
银行抽贷,民间借贷年化飙到18%,茶商用信用卡倒腾,一张卡套另一张,利息滚利息,茶叶还没卖出去,利润先被利息吃干抹净。
直播看起来热闹,抖音茶类直播间GMV同比涨两倍,退货率也跟着翻倍,35%的货退回来,运费险都不够贴。
茶农自己上播,普通话夹方言,弹幕一句“古树纯料有证书吗?
”就能把人问住。
平台抽成22%,再扣退货损耗,一斤茶卖999,到账只剩六百多,还不如线下茶商给的“友情价”。
年轻人不喝普洱了?
数据挺扎心:传统普洱客群年龄中位数47岁,30岁以下只占8%。
办公室小姐姐手里捧的是鸭屎香柠檬茶,谁还拿保温杯焖老班章。
商务礼品市场更惨,企业采购量直接砍四成,过去中秋送七子饼,现在改送购物卡,方便还不踩雷。
古树茶也“躺平”。
保护条例一出,核心产区年采量递减5%—8%,本来指望“稀缺”续命,结果消费端先缩了。
人工成本反向狂奔,临沧采茶工日薪破300,包吃住还得报销往返车费,茶农算完账:春茶卖不动,秋茶请不起人,干脆让叶子老在树上,权当“生态留白”。
最慌的是中间层。
广州芳村——曾经“普洱茶华尔街”——空铺率28%,电梯口贴满“旺铺招租”,房东第一次主动降租金,还是没人敢接盘。
做中期茶的贩子,2021年囤的2012年易武,当时幻想“十年变现”,现在价格阴跌,挂网三个月,浏览量两位数,问价的一个没有。
仓储费却年年涨,东莞专业仓租金涨30%,屯茶客自嘲:“存银行还能拿2%利息,存茶只剩氧化。
”
有人想破局。
头部品牌推“陈皮普洱”小罐,7克一泡,撕开水就能冲,想蹭新式茶饮的快消节奏,结果直播间被弹幕吐槽“橘子皮味儿盖过茶味”,复购率不到10%。
地方政府拉“茶旅融合”,游客倒是来了,可拍照打卡完就去买奶茶,茶叶销售额连导游提成都不够付。
茶农也没坐以待毙,有人给茶园做“欧盟有机认证”,指望溢价,一算账:认证费+年检+抽检,一斤成本硬增80元,市场只肯多给50,里外倒贴30,还不如直接卖“口粮茶”痛快。
最黑色幽默的是“金融茶”后遗症。
去年爆雷的“某仓单质押”案,涉案金额2个亿,一堆投资人拿着合同才发现,仓库里只剩空纸箱。
现在谁再提“茶叶金融化”,群里直接甩表情包:你图人家利息,人家图你本金。
还能怎么活?
三条土办法,身边真有人试:
1. 库存砍半,能卖就卖,把现金先换回来,利息比利润贵。
2. 小单定制,50斤也做,企业logo、生日纪念、婚礼伴手,一单一单接,慢但稳。
3. 把老茶拆成“盲盒”——2008—2012不知名山头混装,99块100克,不承诺山头,只写“年份真实”,直播间当福利,居然把退货率压到15%,比精品款还低。
说到底,茶叶这行正从“金融神话”退回“农产品本色”:能喝、能卖、能回钱,才是硬道理。
那些还在等“报复性反弹”的人,先问问自己:去年囤的茶,喝完几饼了?
来源:陪老头钓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