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某商圈的一家弹珠店,每到周末总是挤满了亲子家庭。10月的一个周六下午,店内彩色的霓虹灯不停闪烁,弹珠碰撞轨道的“叮叮当当”声、孩子们的笑声、家长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嘈杂却充满活力的氛围。店内靠墙的弹珠机前,26岁的小林(化名)正和母亲王阿姨(化名)轮流
杭州某商圈的一家弹珠店,每到周末总是挤满了亲子家庭。10月的一个周六下午,店内彩色的霓虹灯不停闪烁,弹珠碰撞轨道的“叮叮当当”声、孩子们的笑声、家长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嘈杂却充满活力的氛围。店内靠墙的弹珠机前,26岁的小林(化名)正和母亲王阿姨(化名)轮流操作——王阿姨刚退休,小林特意带她来体验年轻人喜欢的娱乐项目,两人脸上满是笑意。
下午3点左右,小林正弯腰调整弹珠机的角度,身后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拉扯感。她回头一看,是个约莫7岁的小女孩,扎着双马尾,手里攥着一个粉色玩具,正仰头看着她。“你能让开一下吗?”小女孩的声音不大,被店内的噪音盖过大半,小林只隐约听到“让开”两个字,没听清具体原因,便笑着摇了摇头,指了指还在运转的弹珠机:“等我把这局玩完,好吗?”
没想到,小女孩突然提高了音量,语气变得尖锐:“让你让开你就让开!我东西掉你凳子底下了!”声音大到周围几位家长都看了过来。小林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凳子腿旁确实掉着一个蓝色发卡,应该是小女孩的。她心里有些不快——东西掉了好好说便能帮忙捡起,没必要用这样无礼的语气,但还是准备弯腰去捡。
“你那么凶干嘛?好好说话不会吗?”小林起身时,忍不住对小女孩说了一句。她语气平和,没有指责的意味,只是单纯觉得孩子的态度需要提醒。可这句话,却成了冲突的导火索。
“你凭什么凶我家孩子?!”一道男声突然从旁边传来。小林循声望去,一对中年夫妻快步走了过来——是小女孩的父母,刚才一直在不远处的休息区玩手机,听到女儿的声音后立刻冲了过来。
丈夫走到小林面前,手指几乎要戳到她的胸口,语气激动:“她才多大?你一个成年人跟小孩计较?会不会做人?”妻子也在一旁附和,声音尖利:“肯定是你不让她捡东西,还凶她,我们家孩子从不主动惹事!”
小林试图解释:“我没凶她,只是让她好好说话,而且我正要帮她捡发卡……”“你还狡辩!”丈夫打断她的话,伸手推了小林一把。小林没站稳,往后退了两步,撞到了身后的弹珠机,机器上的几颗弹珠掉落在地。
王阿姨见状,赶紧上前护住女儿,对这对夫妻说:“有话好好说,别动手啊!是孩子先没礼貌,我们没怪她,你们怎么还打人?”“关你屁事!”妻子伸手去推王阿姨,双方的争吵瞬间升级,从口角变成了肢体推搡——小林护着母亲,对方夫妻则对着两人又推又骂,周围的游客纷纷后退,有人拿出手机录像,有人试图劝架,却被丈夫粗暴地推开:“别多管闲事!”
混乱中,丈夫突然转身,弯腰抄起休息区的一把塑料凳子——凳子是浅蓝色,凳面边缘有轻微磨损,是弹珠店供游客临时休息用的。他双手举起凳子,朝着王阿姨的方向狠狠砸了过去。当时王阿姨正侧身护着小林,背对着他,完全没来得及躲闪。
“咚”的一声闷响,凳子砸中了王阿姨的后脑勺。王阿姨闷哼一声,身体直直地往前倒去,小林眼疾手快扶住她,才没让她摔在地上。下一秒,鲜血瞬间从王阿姨的伤口涌出,顺着头发、脸颊流到衣领上,暗红色的血渍很快浸透了她的米色外套,滴落在地面上,积成一小滩。周围的喧闹声瞬间消失,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暴力吓住,小女孩也躲在母亲身后,眼神里满是慌乱。
“妈!妈你怎么样?”小林抱着母亲,声音带着哭腔,伸手去捂伤口,却被鲜血染红了双手。她抬头看向那对夫妻,对方也愣住了,看着地上的血迹,眼神闪过一丝慌乱。“我们报警了!你们别想走!”小林掏出手机,颤抖着拨打110,同时死死盯着对方。
可就在小林打电话的间隙,这对夫妻趁着混乱,拉着小女孩往店外跑。小林想追出去,却因为要扶着受伤的母亲无法动弹,只能对着他们的背影喊:“警察马上来!你们跑不掉的!”周围的游客试图阻拦,却被丈夫用力甩开,最终看着一家三口消失在商圈的人群中。
随后,救护车赶到弹珠店,将王阿姨送往附近医院。经医生检查,王阿姨头部有一道约5厘米的伤口,深及颅骨外膜,需要紧急缝合。手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王阿姨的头部总共缝了30多针,术后需要留院观察,防止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小林的手臂、脖颈处也有多处抓痕和淤青,是拉扯时被对方抓伤的。
弹珠店负责人在接受警方询问时,证实了小林的说法:“监控显示确实是小孩先掉东西,语气不太好,然后家长冲过来不问缘由就吵架,最后动手砸了人。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们没来得及拦住。”而小林提供的游客录像中,还清晰拍到小女孩在父母拉着她逃跑时,回头对着小林的方向竖了中指,表情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嚣张。
8月14日上午,小林接到警方通知,称打人的夫妻已被找到。面对警方提出的“调解”建议,小林态度坚决:“我不接受调解。他们不仅打了我,还把我妈砸得缝了30多针,孩子的态度也没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目前,当地警方已对此案立案,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12年前,某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当代玻璃艺术展”,其中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展品,成了整个展览的焦点。这件展品高约1.2米,主体是一个展翅的天使形象,采用特殊的彩色玻璃手工打造——翅膀部分用渐变的蓝紫色玻璃拼接,阳光透过时会折射出梦幻的光斑;天使的面部则用乳白色玻璃雕刻,线条柔和,眼神温柔。
很少有人知道,这件艺术品背后藏着一位母亲的深情。创作者李女士(化名)是国内知名的玻璃艺术家,《天使在等待》是她为纪念女儿的诞生专门创作的。“女儿出生前,我就开始构思,想做一件能陪伴她长大的作品。”李女士后来在采访中说,为了这件作品,她前前后后耗费了2年零3个月的时间——光是挑选玻璃材质就花了半年,每种颜色、厚度都要反复试验;翅膀的拼接工艺更是复杂,需要在高温环境下手工粘合,稍有不慎就会碎裂,她曾因操作失误毁掉过3个半成品。
展览开幕当天,李女士特意带着刚满1岁的女儿来到博物馆,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周围围满了欣赏的观众,她眼眶泛红:“希望每个看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爱与温柔。”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件凝聚心血的艺术品,会在展览开幕后的第10天,遭遇无法挽回的损毁。
那天下午2点多,展厅里来了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四五岁的男孩。两个孩子刚进展厅,就挣脱父母的手,在展区内奔跑打闹,夫妻两人则跟在后面,一边看手机一边慢悠悠地走,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约束。
监控录像记录下了后续的画面:两个男孩跑到《天使在等待》的展区前,展区周围设有半米高的金属围栏,上面挂着“禁止翻越、禁止触摸”的警示牌。但其中一个男孩伸手抓住围栏,用力一撑就翻了过去,另一个男孩也跟着爬了进去。
他们跑到展品前,先是用手拍打天使的翅膀,玻璃表面发出“砰砰”的声响。紧接着,其中一个男孩伸手抓住天使的左翅膀,用力往后拽;另一个男孩则在旁边推搡天使的身体。突然,“咔嚓”一声脆响,天使的左翅膀从根部断裂,掉在地上,摔成了好几块彩色的碎片。
而围栏外的夫妻,全程目睹了这一幕——丈夫抬头看了一眼,说了句“别弄坏了”,却没有上前制止;妻子甚至还拿出手机,对着孩子拍了张照片,嘴角带着笑意。直到展区工作人员冲过来,两个男孩才停下手,而夫妻两人只是轻描淡写地对工作人员说:“孩子不懂事,我们赔点钱就行了。”
工作人员当时气得浑身发抖:“这不是赔钱的问题!这件展品是艺术家的心血,根本无法修复!”李女士接到博物馆的电话时,正在外地参加活动,她连夜赶回来,看到破碎的展品时,当场哭了出来:“就像自己的孩子受了伤一样,那种心疼,没人能懂。”经过专业评估,《天使在等待》的左翅膀断裂后,碎片无法重新拼接,即使修复,也无法恢复原本的工艺和美感,这件艺术品彻底失去了展览价值。
面对无法修复的展品和家长无所谓的态度,博物馆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保留《天使在等待》的破损状态,将其放在原来的展区,旁边加装了一个显示屏,循环播放当年两个男孩损毁展品的监控录像,视频时长2分钟,没有任何剪辑。
从那天起,这个展区成了博物馆的“特殊教育区”。每天,讲解员都会在展品前停留,向游客讲述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背景、损毁过程,以及背后反映的家长教育问题:“这件展品之所以保留破损状态,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提醒大家——孩子的行为需要引导,公共空间的规则需要遵守。艺术品如此,生活中的每一处公共场景亦是如此。”
12年过去,博物馆的展览换了一茬又一茬,《天使在等待》和旁边的显示屏却一直留在原地。无数游客在展品前驻足,有人为艺术品的损毁感到惋惜,有人则联想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一位带孩子来参观的母亲说:“看到视频里家长的漠视,我很受触动。孩子小不懂事,但家长不能不懂事,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如今,弹珠店的暴力事件与博物馆的展品损毁案,虽然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却指向了同一个核心——家长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边界,也关系到公共空间的文明秩序。正如网友所说:“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失职的‘熊家长’。纵容不是爱,教会孩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截至目前,弹珠店事件的立案调查仍在推进,小林每天都会去医院照顾母亲,等待着最终的处理结果;博物馆里的《天使在等待》依旧静静立在展区,显示屏上的视频循环播放,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公共文明的构建,需要从每一个家庭、每一次教育开始。
来源:牟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