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上市就跌价,为啥便宜还不好卖鱼贩:4个原因,很现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3:06 2

摘要:价牌写得明明白白:新鲜大鲅鱼15块一斤,比国庆前又掉三块,创三年最低。

“鲅鱼自由”来了,可菜市场里的大姐却摆手:再便宜也不买。

——这句吐槽,上周在青岛团岛早市听了不下十回。

为啥?

价牌写得明明白白:新鲜大鲅鱼15块一斤,比国庆前又掉三块,创三年最低。

可档口前的人只看不掏钱,老板急得直跺脚,“再甩就赔海里了”。

一边是42万吨历史高产,一边是冷冷清清的塑料筐,场面魔幻得像错频的广播。

核污水阴影确实还悬在头顶。

不过九月生态环境部的最新抽检报告贴在摊位旁:本地鲅鱼放射性指标“未检出”。

青岛渔业局甚至给每条鱼配了二维码,扫码能看检测员名字,比超市小票还细。

可68%的消费者仍选择“等等看”,信心修复的速度赶不上鱼价掉的速度。

有人直言:“报告我信,但胃有自己的脾气。

更尴尬的是,往年靠“贴秋膘”撑行情的腌鱼季今年迟到。

传统北方习俗“秋分挂鲅鱼”今年被暖秋打乱,气温迟迟不降,咸鱼容易发臭,大妈们干脆把盐罐子又放回橱柜。

需求空档撞上供应洪峰,价格只能一路俯冲,业内预计11月批发价会跌到12元/公斤,比去年腰斩还多。

别以为只有消费者在观望,渔民也在算另一笔账。

威海几条大船靠岸后直接把鱼拉进-60℃超低温冷库,急冻锁鲜,成本虽高一截,却赌的是春节前的咸鱼翻身。

京东冷链的反馈给了他们底气:急冻段鲅鱼复购率比传统-18℃冷冻高40%,解冻后腮还带点红,像刚离水。

今年“冻转鲜”成了新暗号,电商详情页一句“媲美活鲅”就能让客单价抬高30%。

有人囤货赌行情,有人干脆把鱼做成零食。

威海一家食品厂把鲅鱼拆骨调味,压成薄片,烤箱里走一圈,变身“手撕鲅鱼脆”。

天猫双11预售榜显示,这款听起来像黑暗料理的小零食销量同比暴涨210%,评论区一水儿“比薯片还上头”。

预制菜也凑热闹,调味鲅鱼块、番茄鲅鱼煲、甚至鲅鱼水饺馅,中央厨房统一配好料包,厨房小白10分钟端锅上桌。

产业链拼命把鱼“变形”,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忘记“只有春天才吃鲅鱼”的老黄历。

可回到菜市场,最原始的问题还没解决:买回家怎么做?

摊主现场教学——“冷水冲五分钟去腥,锅里放片五花肉逼油,鱼块两面煎黄,加热水大火滚,汤白得跟牛奶一样。

”围观人群点头,手机拍照,可真正掏钱的还是少。

老板叹气:“光会讲不够,得让大伙重新馋它。

馋,需要理由。

价格只是敲门砖,真正的钩子是新场景:周末露营带一包鲅鱼脆,比火腿肠有面子;加班回家拆袋预制鲅鱼煲,比外卖更快;冰箱囤块急冻鲅鱼,两个月后跟朋友吹牛:“这是今年春海那一批,-60℃锁鲜,懂行的才吃得到。

”当鲅鱼不再只是“春天饺子馅”,而变成随时能召唤的“鲜味盲盒”,观望的人才会把手从口袋里掏出来。

所以,别急着唱衰“鲅鱼崩盘”。

产量过剩的背面,是供应链升级留给普通人的红利:检测透明、冷链下沉、加工花样百出。

只要记得扫码看报告、优先选急冻、尝试新做法,就能用十几块的价格吃到往年三四十块的品质。

至于还在犹豫的,不妨再等一个月,腊月腌鱼季启动,价格或许小幅抬头,但冷库里的“时间胶囊”也在倒计时——那批-60℃的鲅鱼,解冻后依旧闪着银光,像把去年春天的海水直接端上今冬的餐桌。

来源:小妹排行老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