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治疗迎来令人意外的曙光:一项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发现,接种mRNA新冠疫苗的某些癌症患者,竟然比未接种者活得更久。
癌症治疗迎来令人意外的曙光:一项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发现,接种mRNA新冠疫苗的某些癌症患者,竟然比未接种者活得更久。
原本是为了防病毒而生的疫苗,竟然在对抗癌症这件事上“顺带”帮了大忙。
这项研究追踪了1000多名患有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的患者。结果显示,那些在开始免疫治疗前后100天内接种过mRNA新冠疫苗的人,生存时间明显更长。
在患有非小细胞肺癌的人中,打过疫苗的患者平均能多活16个月。而黑色素瘤患者中,接种者的生存时间增长得连研究人员都还没算出平均值,因为很多人仍然在持续存活。
研究人员强调,这一现象并不是因为疫苗防住了新冠病毒,而是因为疫苗唤醒了免疫系统,让身体对肿瘤的“警觉性”提升了,治疗效果也随之增强。
人的免疫系统有时候像个“困倦的保安”,明明癌细胞就在眼皮底下,却视而不见。
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药物,就是用来“拆掉保安身上的束缚”,让他能自由出击。
但问题在于,有些保安实在太懒,拆了束缚也不想动。
这时候,mRNA疫苗的出现,就像是在他耳边猛敲了一个闹钟,让他猛地清醒过来,不仅开始巡逻,还顺带把癌细胞盯上了。
研究团队在小鼠身上的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点。
接种疫苗后,小鼠体内的一种“杀伤性T细胞”活跃度大大提升,这些细胞专门“猎杀”癌细胞,就像特种兵一样精准。疫苗让这些特种兵不仅数量增加,反应速度也变快了。
研究中发现,打疫苗的时间点对效果有很大影响。那些在治疗前后100天内打疫苗的患者,效果最好。
如果能在前后30天内接种,效果甚至更明显。
这就像种地一样,播种和施肥要讲究时机,错过了生长窗口,收成就不理想。
癌症治疗和疫苗的搭配,用对时间,可能起到“1+1>2”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现象,目前只在mRNA疫苗中发现。
像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传统疫苗,并没有类似效果。
这是因为mRNA疫苗的工作方式不一样。
它不是把病毒碎片送进身体,而是把“制作说明书”发给身体,让细胞自己制造出类似病毒的蛋白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这种方式引发的免疫反应更强烈,唤醒免疫系统的能力也更高。
研究人员指出,疫苗中的脂质纳米颗粒也起了大作用,它们像快递小哥一样,把mRNA精准送进细胞,让“警报”响得更快、更响。
研究目前聚焦在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这两种癌症上。这两种癌症对免疫治疗本就有一定反应,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而接种mRNA疫苗后,尤其是那些原本不太容易对免疫治疗起反应的患者,反而表现出了更强的治疗效果,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这就像是在一场原本打不赢的战斗中,突然出现了援兵。
虽然这个发现令人兴奋,但不能把mRNA新冠疫苗直接称为“癌症疫苗”。
真正意义上的癌症疫苗,是要根据每位患者癌细胞的特有突变定制的,过程复杂,成本高昂,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相比之下,mRNA新冠疫苗已经广泛接种、生产成熟、价格低廉,如果将来能被确认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将极大减轻患者负担。
研究人员也提出设想:未来或许可以将“广谱激活型”的mRNA疫苗,与“定制靶向型”的癌症疫苗搭配使用,一个像锣鼓喧天唤醒士兵,一个像狙击手精准打击癌细胞。
虽然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癌症患者都应该马上去打疫苗。
疫苗能否产生增强效果,与癌症类型、治疗方式、身体状态等密切相关。
尤其是一些免疫功能已经很低的人,贸然接种可能反而引发副作用。
是否接种、什么时候接种、接种哪种疫苗,都必须由专业医生来评估,不能自己作主。
这项研究登上《自然》杂志,是因为它揭示了mRNA技术可能具备的“隐藏潜力”。
这不仅是对癌症治疗方式的拓展,也可能改变未来疫苗的设计方向。
从最开始的防疫,到现在的辅助抗癌,mRNA技术的路正在越走越宽。
未来,这项技术可能延伸到艾滋病、乙肝、阿尔茨海默病等更多领域。
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项研究至少带来了一个宝贵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个“顺带的效果”,也足以让生命线多延长一些。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432-7
[2]陈志辉,余鹏飞,王雅琪.mRNA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5,52(10):489-493.
来源:谭医生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