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前同事晒年薪百万,手指刚想点赞,脑子先蹦出俩字:关我屁事。
“刷到前同事晒年薪百万,手指刚想点赞,脑子先蹦出俩字:关我屁事。
”
就这一秒,焦虑值直接腰斩。
别笑,这是2023年最管用的心理偏方。
皮尤刚出的报告说,42%的00后每周固定“人间蒸发”1.5天——手机开飞行,朋友圈停更,把别人的精彩关进小黑屋,一周少看27%的社媒,焦虑自动退散。
道理谁都懂,可一回到群里,亲戚甩来“怎么还不结婚”,老同学暗戳戳问“房贷还剩多少”,血压又飙。
这时候把“关你屁事”四个字默念三遍,比深呼吸好用。
有人担心:这么刚,会不会没朋友?
上海那边已经开班授课,叫“个人边界工作坊”,正念+认知行为混搭,教你怎么说“不”还不伤人。
课表排到下一年,学费三千八,照样爆满。
毕竟,谁也不想当24小时情绪垃圾桶。
实操版攻略拿走不谢:
1 每天给自己留1小时“飞行模式”,爱干嘛干嘛,别拍照别发圈,偷偷开心最养人。
2 把别人的提问分三档:绿色能聊,黄色谨慎,红色直接回“哈哈,下次再说”。
3 睡前写“情绪垃圾分类”:可回收的明天处理,有害的直接拉黑,其他的滑进“其他”堆,眼不见心不烦。
大厂也嗅到味道。
阿里新版员工手册白纸黑字写“下班勿扰”,华为新系统能自动屏蔽非紧急@,Instagram连赞20条就弹窗:“喂,该喘口气了。
”
当公司都开始保护你的边界,再不好意思,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有人杠:太自我,会不会变冷漠?
北师大新出的“边界感量表”给了答案——能把“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用得炉火纯青的人,工作满意度高28%,睡眠分涨33%。
不是冷漠,是省电模式:把80%的电量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剩下20%随便世界喧嚣。
下次再手滑点进前任的婚礼直播,别急着emo。
默念口诀,退出,锁屏,一气呵成。
世界依旧吵闹,但心里那扇门,“咔哒”一声,关上了。
来源:简单微风一点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