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多款热门车型凭借差异化优势吸引消费者关注,极氪001与小米SU7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款。极氪001以其猎装车型设计、续航表现,主打中高端市场;小米SU7则凭借年轻化的车机交互、性价比优势,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首选。两者目标客群存在部分重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多款热门车型凭借差异化优势吸引消费者关注,极氪001与小米SU7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款。极氪001以其猎装车型设计、续航表现,主打中高端市场;小米SU7则凭借年轻化的车机交互、性价比优势,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首选。两者目标客群存在部分重叠,消费者在购车前对比两款车型,已成为行业内常见现象。
此次事件的核心人物——那位考虑在极氪与小米之间做选择的顾客,正是这类典型消费者。据其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信息显示,他此前已通过线上咨询、线下看车等方式,对极氪001和小米SU7进行过初步了解,原本计划在极氪门店进一步沟通细节,再决定最终购买意向。这种“多品牌对比后决策”的购车流程,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中十分普遍,也是消费者保障自身权益的常见方式。
极氪涉事门店位于某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周边聚集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门店,日常客流量较大。据附近门店工作人员透露,该极氪门店平时客流量不错,尤其是周末,来看车、试驾的消费者较多,“大家都会问和其他品牌的对比,销售人员一般都会客观讲自家优势,很少有过激言论”。这也使得此次涉事销售的言论,更显突兀。
事件的开端,源于顾客与极氪销售人员的一次常规沟通。据顾客公开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沟通最初围绕极氪001的配置展开——销售人员详细介绍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内饰材质等参数,顾客也针对充电时间、保养成本等问题提出疑问,双方交流较为平和。
转折发生在顾客主动提及小米SU7时。顾客在消息中写道:“其实我之前也去看了小米SU7,感觉它提供的情绪价值特别对年轻人胃口,不管是车机交互里的小功能,还是外观设计的细节,都很懂我们的需求,这点还挺打动我的。”他原本只是想表达“两款车各有优势,还在纠结”,并未否定极氪001的产品力。
但看到这条消息后,原本耐心介绍的极氪销售人员态度出现变化。他没有继续客观分析两款车型的差异,反而回复称:“小米SU7就是表面功夫做得好,实际驾驶体验和安全性跟极氪001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为了进一步“说服”顾客,他还补充道:“我让我们门店的销冠跟你聊,他卖极氪001两年多了,懂的比我多,能帮你认清差距。”
顾客当时并未反对,他以为销冠会从专业角度分析车型优势,没想到后续的沟通却超出了“专业讨论”的范畴,直接引发了争议。
极氪门店销冠与顾客的沟通,是以语音形式进行的。顾客在后续分享中,将语音转换成文字并公开,这些文字内容成为争议的焦点。
销冠接通语音后,开场白便带着明显的强势语气:“弟弟,听我一句劝,买车不能只看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你要是想买人生的第一辆车,图个新鲜,那你选什么都行,但你要是想选个靠谱的,必须得选极氪001。”
不等顾客回应,他又接着说:“我跟你说句实在的,如果你想买人生的最后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YU7——哦不对,是小米SU7。”这句话中的“人生最后一辆车”,在消费者语境中常隐含“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的负面暗示,顾客听到后当即在语音里表示不解:“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小米SU7怎么就成‘人生最后一辆车’了?”
面对顾客的质疑,销冠不仅没有解释或道歉,反而进一步说出更具争议的表述:“你以为小米SU7卖259800是卖车?你买的不是259800,你买的是你的命,你知道吗?”他还强调,“极氪001在车身刚性、安全配置上都是顶级的,小米那车就是堆配置,安全这块根本没保障”。
这番言论让顾客感到既不满又困惑。他在后续采访中表示:“我只是在对比两款车,没想到会被这样贬低我喜欢的车型,还拿‘命’来说事,这已经不是专业讨论了,完全是在吓唬人。”他当即结束了与销冠的沟通,并将聊天记录和语音转文字内容截图,发布到社交平台,希望能得到极氪官方的回应。
## 企业回应:从战区负责人沟通到“开除涉事销售”
顾客的分享在社交平台发布后,不到半天时间便引发大量关注。有网友留言表示“这种销售方式太下头了,靠贬低对手来卖车,很不专业”,也有网友提到“之前去极氪门店看车,销售人员态度挺好的,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情况”,还有部分小米SU7车主表示“被冒犯到,希望极氪能给出合理处理”。
舆论发酵后,极氪汽车的反应较为迅速。10月20日21时许,一名自称“极氪汽车苏鲁战区负责人”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到该顾客。据顾客描述,这位负责人在沟通中首先代表极氪官方致歉:“非常抱歉,因为我们销售人员的不当言论,给你带来了不好的体验,这不符合我们的服务标准。”
随后,负责人告知了事件的初步处理结果:“经过内部核实,涉事的销售人员和那位销冠,已经被公司开除。我们绝不允许员工用贬低竞品、恐吓消费者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是红线。”他还表示,极氪会对该门店的所有销售人员进行重新培训,确保后续不再出现类似情况,并询问顾客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补偿或沟通。
顾客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虽然对最初的言论感到不满,但极氪官方的处理速度和态度让他“多少有些意外”,“至少他们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接给出了处理结果”。他最终表示,接受极氪的道歉,后续会继续客观对比两款车型,再做购车决定。
## 门店回应与行业讨论:服务规范与培训计划的后续
10月21日,记者针对此事联系到涉事的极氪门店。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内部已经对两位涉事员工采取了处理措施,“具体的处理细节,还是要以极氪汽车官方发布的公告为准,我们门店不方便过多透露”。
当记者询问,此次事件后,门店是否会针对销售人员的服务规范开展专项培训时,该工作人员回应:“肯定会有的,公司已经提到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不过具体的培训时间、内容,还需要等待公司的统一通知,我们会按照要求执行。”他还补充道,“现在门店的其他销售人员,也都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在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
此事也引发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讨论。有资深汽车销售顾问在社交平台分析:“现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太激烈,部分销售人员为了冲业绩,可能会采取‘极端对比’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不仅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还可能违反行业规范,对品牌形象伤害很大。”
还有行业观察者提到,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有明确的“销售行为准则”,其中大多包含“禁止贬低竞品”“尊重消费者选择”等条款,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门店为了短期业绩,对这些准则的监管不够严格,“这次极氪的处理,算是给行业提了个醒,服务规范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销售人员身上”。
截至目前,极氪汽车官方尚未发布关于此次事件的正式公告,但其苏鲁战区负责人与顾客的沟通内容,以及门店工作人员的回应,已通过社交平台和媒体报道被广泛传播。有网友表示,后续会关注极氪是否会公开具体的培训计划和服务规范细则,也希望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能以此为鉴,加强销售人员的职业素养管理。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新能源汽车选购时避免销售不当引导的注意事项**,方便消费者在对比车型时参考?
来源:牟平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