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灵镇,有个魁见村。这村子唐朝那会儿就建村了,最早的名字可不怎么好听,叫“鬼涧”。后来村里城墙上修了座魁星楼,老百姓觉得“魁”字吉祥,有“魁星点斗”的意思,就改名叫“魁见”了。从“鬼”到“魁”,一字之差,却看出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说起山西大同的灵丘和广灵,你可能听过,但这两个县里那些村子名字的来头,里头可藏着不少老辈人的故事和智慧。
灵丘这名字,可是大有来头,跟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有关。具体点儿说,就是因为赵武灵王死后葬在这儿。你看,一个县名就直接把我们带回到了两千多年前。
咱们得到灵丘县的武灵镇去看看。这镇子原名城关镇,也是因为赵武灵王葬在这里而得名的。你瞧,一个人物,影响了一片地方的名字。
在武灵镇,有个魁见村。这村子唐朝那会儿就建村了,最早的名字可不怎么好听,叫“鬼涧”。后来村里城墙上修了座魁星楼,老百姓觉得“魁”字吉祥,有“魁星点斗”的意思,就改名叫“魁见”了。从“鬼”到“魁”,一字之差,却看出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离县城不远的灵源村,名字起得也挺有意思。村里有股泉水,源源不断地从村南流出来,再加上村子在灵丘城东边,就有了“灵源”这个名字。老辈人取名就是这么实在,看到什么就叫什么。
城道坡村的来历带着点神话色彩。村后有座大庙,庙门前是一条坡道。传说这条道是神仙走的,所以最早叫“神道坡”,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演变成“城道坡”了。你看,老百姓总是把最好的想象赋予身边的事物。
麻嘴村的名字变迁,听着有点心酸。原来这村子叫“东邢坡”,因为姓邢的富户住在这儿。后来村子遭了火灾,幸存的人流落他乡,村子就不再叫东邢坡,改成麻嘴了。一场火灾,改变了一个村子的名字,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支家洼村的故事,则反映了人口变迁。明末清初,支、刘两姓人家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到这儿,取名“荣乐村”,寓意荣华快乐。后来支姓人家发展得快,人口多了,又住在低洼处,就改名叫“支家洼”了。从“荣乐”到“支家洼”,名字实在了,但也少了点当初的浪漫。
韩家房村的来历,体现了老百姓的诚信。明朝永乐17年,杜家三兄弟搬到姓韩的地界上建村,就老实不客气地取名“韩家坊”,后来改成“韩家房”。住在谁的地盘,就用谁的姓取名,这是多么朴素的观念。
刘家庄村原来不叫这个名,叫“猫峰堡”,因为村北五里处的猫山主峰上刻着石猫。后来村里姓刘的人多了,大约在清朝时就改叫刘家庄了。以姓氏命名村庄,是最直接的方式,也反映了家族的发展。
王庄村和李家庄村的来历也差不多,都是因为建村时姓王或姓李的人家在此定居,就以姓氏命名了。这种取名方式在华北地区很常见,简单直接,也好记。
梁庄镇的来历,是一段移民史。这地方最早叫“万家庄”,后来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再后来从洪洞迁来的人中,梁姓人居多,就改名叫“梁家庄”,后来简化成“梁庄”。随着人口增多,又分出了梁庄西堡、梁庄东堡和梁庄北堡。从一个村发展到三个堡,可以看出这里人丁逐渐兴旺。
黄龙村和黄龙庄的来历,带着点神秘色彩。相传黄龙山上曾有黄龙出现,人们就在那儿建村,取名黄龙村和黄龙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以龙命名村庄,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底庄村的变迁,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村子最初建在西坡上,吃水困难。后来有人在村东洼地打井成功,全村就东迁到洼地处,村子就叫“底庄”了。为了生存,人们会选择更适合居住的地方,村名的变化记录了这一过程。
水涧村的名字,来源于当地的地理特征。那里沟峪多,泉水少,只有一个山涧有大量泉水涌出,建村后就取名“水涧村”。在水资源宝贵的北方,有水源的地方就有人家。
冯庄村很简单,就是因为建村时冯姓人家多,就叫冯家庄,后来简化成冯庄。和灵丘的情况类似,广灵也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
木厂村的来历,反映了当地人的生计方式。村子建于明朝,因为山上树木繁多,杂林茂密,人们以卖木材为生,建村后就叫“木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名往往就体现了当地人的谋生手段。
望狐村的名字,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居民看见道人骑狐入洞,因此得名。狐仙信仰在北方农村很普遍,这种传说为村子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说完了梁庄镇,咱们再看看广灵县其他有意思的村名。
香炉台村村中有个龙王庙,庙里有个金香炉。有“里七步,外七步,七步里头金香炉”的说法。村子建在庙后的台地上,所以叫“香炉台”。寺庙往往是一个村落的中心,以寺庙特征命名村庄也就不奇怪了。
留老疃这名字背后是个孝道故事。留老山在县城南十五里,以前有个叫袁吉的人在此抛弃父亲,他儿子袁表劝他,最后又把爷爷背回来了,此地就是袁表的故乡。百善孝为先,这个村名至今仍在提醒人们要孝敬父母。
加斗村位于斗山脚下,是元朝大宁路总管聂谅的故乡。为了祝福他“加官晋级”,所以取名“加斗”。老百姓总是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入地名中。
登场堡原来叫“野场”。有个叫宋守地的秀才喜得贵子,取名“登场”。后来村庄修建南堡门时,碑文上刻了“登场堡”,就这么叫开了。从“野场”到“登场”,一字之差,感觉就文明多了。
蕙花村的名字很雅致。相传明代时,村四周都是大道,呈“井”字形,像花池,村外草木丛生,蕙兰花香味四溢,所以叫“蕙花”。这种取名方式,在北方农村算是很有诗意的了。
一斗泉的来历挺神奇。从前乡人掘井三十余丈竟不见水,忽然水从西山崖畔突出,水池仅一斗大小,却足够供百家人使用,所以叫“一斗泉”。在缺水的地方,一口泉眼就能养活一个村子。
蕉山村原名“焦山”,因为古时村北山自然起火,形成山焦草稀的景象。后来焦山渐渐长出草木,人们觉得“焦”字不吉祥,就改为“蕉”,叫“蕉山村”。从“焦”到“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洗马庄是元朝吏部侍郎庞清的故里,村前有一水池,庞清曾在此洗马,所以叫“洗马庄”。以历史名人活动命名村庄,也是常见的现象。
作瞳村原名“沼瞳”,因为村西山脚下有海坡池,形成沼泽地。后来人们觉得“沼”字不雅,就改为“作瞳”。从“沼”到“作”,也是从粗俗到文雅的转变。
南村的来历很有意思。村子曾被大水淹没,为避免水冲,就叫“难冲”。后来觉得这名字不雅,就演变为“南村”。从“难冲”到“南村”,既保留了原音,又避免了不吉利的字眼,老百姓的智慧就在这些细节里。
涧西村,又名涧西古堡,位于广灵县城北7公里处,隶属于壶泉镇。这个村子是在清道光年间建立的,距今200多年了。当时有王姓人家从西加斗村迁居到这里,开荒建屋,一代代生息下来,先农后商,富甲一方,宗族逐渐扩大,加上有外来人口并入,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村子外面有一道高约3米的围墙,圈出堡状轮廓,这就是“涧西古堡”称呼的由来。堡墙连着堡门,让涧西村看起来像一座小城,城里居民安居乐业,城外四面都是庄稼。在晋北,有堡墙的村落有两种,一种是承袭明代的军堡或民堡;另一种多建于清末民国年间,是村户自发筹款构筑,用来防匪安民的。涧西属于后者。从王家留存下来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有按地形起的,比如水涧、底庄;有按姓氏起的,比如王庄、李家庄;有按物产起的,比如木厂;有按传说起的,比如望狐、黄龙;有按历史事件起的,比如洗马庄;还有按人们美好愿望起的,比如加斗、登场堡。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