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行业迎来“超级周期” 巨头率先出手 资金大量涌入这些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2:47 2

摘要:存储芯片行业正迎来重大转折,全球两大巨头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已明确计划对存储芯片产品实施提价,幅度高达30%。这一举措将直接影响全球存储芯片供应链格局,鉴于两家企业合计占据全球DRAM市场超过70%的份额,其价格调整具有行业风向标的意义。

存储芯片行业正迎来重大转折,全球两大巨头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已明确计划对存储芯片产品实施提价,幅度高达30%。这一举措将直接影响全球存储芯片供应链格局,鉴于两家企业合计占据全球DRAM市场超过70%的份额,其价格调整具有行业风向标的意义。

此次30%的提价计划覆盖范围主要针对DRAM产品,这一决策的背后是行业供需关系的显著变化。2023 - 2024年,存储芯片行业历经持续的库存去化过程,头部企业通过缩减产能逐步实现供需再平衡。与此同时,需求端呈现结构性增长,AI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新兴场景对高容量、高性能存储芯片的需求激增,推动市场从供过于求转向紧平衡状态。

对比2022 - 2023年长达一年半的价格下行周期,此次提价标志着行业可能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为后续“超级周期”的形成奠定基础。市场普遍认为,三星与SK海力士的提价行动将引发连锁反应,带动整个存储芯片产业链的价格修复。

关键数据: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合计占据全球DRAM市场超70%份额,此次30%提价计划主要针对DRAM产品,反映出行业头部企业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与主动调控能力。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构存储芯片行业的需求逻辑,其核心驱动力源于AI大模型训练与商业化落地对存储性能的极致要求。在技术特性层面,以GPT - 4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训练过程需处理海量数据,这对DRAM的带宽和NAND的容量提出了指数级增长要求。行业数据显示,单台AI服务器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10 - 20倍,这种差距随着模型参数规模的扩大还在持续拉大。

从应用场景看,生成式AI在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形成了终端设备与数据中心存储需求的联动效应。与传统PC、手机等消费电子终端以GB级存储需求为主不同,AI驱动的存储需求呈现出TB级乃至PB级的跃升,且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和高弹性。以智能驾驶为例,一辆L4级自动驾驶汽车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达100TB以上,这些数据的实时处理与长期训练均依赖高性能存储芯片的支撑。

技术迭代方面,高带宽存储器(HBM)的演进成为满足AI算力需求的关键。HBM3通过堆叠技术将存储带宽提升至5.1TB/s,而即将商用的HBM4预计将实现8TB/s的带宽突破,这种技术进步直接响应了AI大模型对内存吞吐量的严苛要求。相较于传统DDR内存,HBM在单位功耗下的带宽优势使其成为AI服务器的核心配置,进一步推动存储芯片市场结构性升级。

核心差异对比:传统存储需求受消费电子换机周期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而AI驱动的存储需求源于数据生成与模型训练的持续增长,具有明确的长期增长曲线。这种差异使得存储芯片行业正从传统周期属性向科技成长属性转变,AI成为行业穿越周期的关键变量。

AI需求的激增不仅体现在容量和带宽的提升,更重构了存储芯片的价值分配体系。具备先进制程和封装技术的厂商将在AI时代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而存储芯片行业的竞争焦点也从单纯的产能扩张转向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

存储芯片行业正处于结构性变革的关键节点,市场普遍预期将迎来一轮区别于传统周期的“超级周期”。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其驱动因素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存储芯片周期通常呈现3-4年的周期性波动,由库存调整和消费电子需求变化主导,而当前“超级周期”的形成则源于AI算力需求爆发带来的结构性增长,叠加供给端的长期收缩,形成供需关系的深度重构。

从历史维度对比,2016-2018年的上行周期主要依赖智能手机存储容量升级和PC市场复苏,属于典型的周期性复苏。而当前周期的独特性体现在“三驾马车”的协同驱动:AI服务器对高容量DRAM和NAND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云计算厂商加速数据中心扩建,消费电子领域(PC/手机)经历库存去化后的回补需求释放。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2024年Q1存储芯片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存储芯片库存天数已降至40天以下,低于55天的历史均值,库存周期与产能周期形成正向叠加。

供给端的收缩策略进一步强化了周期韧性。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头部企业自2023年起主动减产10%-15%,并放缓10nm以下先进制程的扩产节奏,导致2024年全球存储芯片产能同比增速降至3%以下,为近十年最低水平。这种“需求爆发+供给收缩”的极端错配,使得本轮周期的持续时间和幅度有望超越历史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周期”。

超级周期核心特征

驱动逻辑:从周期性复苏转向AI主导的结构性增长供需格局:库存周期(40天以下)与产能周期(增速持续预期:头部企业减产幅度(10%-15%)创行业调整期新高

摩根士丹利作为全球权威金融机构,其对存储芯片行业的价格走势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机构认为,AI热潮将成为推动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上涨的核心驱动力,这一判断基于对供需两端结构性变化的深度分析。

从需求侧看,AI服务器对高带宽存储器(HBM)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摩根士丹利预测2025年相关需求将增长200%。而供给端受限于ASML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产能瓶颈,HBM短期难以快速扩张,这种供需错配将直接推升产品价格。

在具体价格预测方面,摩根士丹利指出,2025 - 2026年全球存储芯片均价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5% - 20%,其中HBM产品作为AI时代的核心存储介质,涨幅将超过30%。同时,传统DRAM与NAND产品也将受益于消费电子需求的逐步复苏,价格弹性有望持续释放。

与高盛、野村等机构相比,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更加强调AI带来的结构性拉动作用,认为这轮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并非简单的周期性复苏,而是由技术变革驱动的长期趋势。

核心预测要点

时间周期:2025 - 2026年整体涨幅:全球存储芯片均价年复合增长率15% - 20%细分领域:HBM产品涨幅超30%驱动逻辑:AI需求爆发与供给受限的结构性矛盾

国内存储芯片企业正处于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的战略机遇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国家战略支持与国产替代趋势的双重驱动。在政策层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基金)一、二期累计向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龙头企业投入超2000亿元资金(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度报告),叠加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税收减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形成了"中央+地方"协同的产业扶持体系。这种政策倾斜不仅缓解了存储芯片行业高研发投入、长回报周期的资金压力,更为技术攻坚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

技术突破方面,国内企业已实现从"0"到"1"的跨越。长江存储的128层QLC NAND闪存量产良率突破80%,2024年营收突破120亿元,全球NAND市场份额提升至2.3%(数据来源:TrendForce 2024Q3存储市场报告);长鑫存储的LPDDR5 DRAM产品成功打入华为、小米等主流终端供应链,2024年DRAM营收达85亿元,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0.5%提升至1.8%,标志着国产DRAM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的突破。不过,与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技术代差,三星已量产238层NAND闪存,国内企业在制程工艺上差距约2-3代,存储密度、功耗控制等核心指标仍需提升。

市场层面,国产替代进程正加速推进。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下游终端企业对供应链安全的需求显著提升。华为、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主动加大国产存储采购比例,2024年国产存储芯片在服务器领域的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1.2%提升至8.7%(数据来源:IDC中国半导体市场跟踪报告)。成本优势是另一重要驱动力,国内制造环节综合成本较海外低15%-20%,在价格竞争中逐渐显现优势。

国产替代核心驱动因素

供应链安全:海外技术封锁背景下,关键元器件自主可控需求迫切成本优势:国内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成本较国际低 15% - 20%下游拉动:华为、小米等终端企业 2024 年国产存储采购额同比增长超 40%

面对挑战,国内企业正通过“技术追赶 + 场景创新”双路径突破。在 3D NAND 领域,长江存储计划 2025 年实现 200 层以上堆叠技术量产;DRAM 方面,长鑫存储重点攻关 DDR5 内存,目标 2026 年进入服务器主流市场。同时,企业积极开拓车规级、工业级存储等新兴场景,以差异化竞争避开与国际巨头的正面冲突。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与技术迭代加速,国产存储芯片有望在未来 3 - 5 年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

2025 年以来,存储芯片行业的景气度回升已显著传导至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表现亮眼。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年内存储芯片概念股掀起上涨热潮,多只核心标的累计涨幅实现翻倍,板块整体呈现出强劲的估值修复态势。其中,长电科技、兆易创新等龙头企业凭借在封测、NOR Flash 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产能布局,股价表现尤为突出;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设备类企业亦同步受益于行业扩产周期,累计涨幅均超过 60%,反映出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景气。

从驱动逻辑看,股价上涨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共振:一是行业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存储芯片价格持续回升带动企业盈利预期修复;二是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政策层面的持续利好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发展红利;三是 AI 产业链投资热度外溢,高性能存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打开市场想象空间。估值方面,当前板块 PE 约 45 倍,处于 2019 年以来 60%分位水平,低于 2021 年周期高点的 80 倍,仍具备一定修复空间。

风险提示:需警惕两大潜在风险。短期来看,部分个股年内涨幅已显著超出业绩增速,存在技术性回调压力;长期而言,存储芯片行业固有的周期性波动以及 3D NAND、DRAM 等关键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可能对板块估值形成压制。投资者应结合行业景气度变化与公司基本面动态调整持仓结构。

东方财富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申万存储芯片指数年内累计上涨85%,大幅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12.3%),板块资金净流入规模连续三个月位居申万一级行业前列,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存储芯片赛道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

来源:遗憾留给晚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