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嘉靖三十八年,山西潞安府有个叫石门村的小村庄。村中农户张老汉与老伴刘氏年过半百,膝下独子张顺刚娶妻王氏不到一年。
明嘉靖三十八年,山西潞安府有个叫石门村的小村庄。村中农户张老汉与老伴刘氏年过半百,膝下独子张顺刚娶妻王氏不到一年。
这年秋天,张顺进城卖粮,归来时遇上山洪,为救落水孩童不幸身亡。噩耗传来,张家天塌地陷。
张老汉一夜白头,刘氏哭瞎双眼。新寡的王氏年方十八,跪在灵前泣不成声。她腹中尚有两个月身孕,这是张家唯一的血脉。
丧事过后,族老登门。按当地习俗,寡妇要么守节,要么改嫁。王氏娘家也派人来接,劝她趁年轻改嫁。
“公婆年迈眼盲,我若离去,谁来照料?”王氏摸着尚未显怀的肚子,毅然道,“我要留在张家,替夫君尽孝。”
张老汉老泪纵横:“好孩子,难为你了...”
从此,王氏挑起家庭重担。她白日下地,夜晚纺纱,悉心照料二老。虽身怀六甲,却从无怨言。
这年冬天特别寒冷。王氏为给公婆添置冬衣,连夜赶工绣花。手指冻裂出血,仍不肯停歇。
刘氏摸到她粗糙的双手,心痛不已:“梅儿(王氏闺名),苦了你了...”
王氏强笑:“娘说的哪里话,这都是媳妇该做的。”
腊月二十三,家家祭灶。张家却米缸见底,连祭品都备不齐。王氏悄悄当了嫁妆玉镯,买回米肉。
张老汉发现后,捶胸顿足:“我张家愧对媳妇啊!”
正当困顿,王氏临盆在即。这夜,她梦见丈夫张顺:“梅娘,明日去后山老槐树下...”
次日,王氏依梦寻去,竟在树下挖出个陶罐,里面装满铜钱!罐底刻着“善有善报”四字。
有了这笔钱,张家渡过难关。王氏顺利产下一子,取名张继业。
孩子满月时,张家族人齐聚。族老再次提议:“继业既是张家骨血,当由族中抚养。梅娘年轻,不如...”
“不可!”张老汉突然站起,“梅儿是我张家恩人,谁也不能赶她走!”
刘氏也道:“从今日起,梅儿就是我们的亲闺女!谁再提改嫁,便是与我们为敌!”
族人们面面相觑,终被二老的决心感动。
从此,张老汉夫妇待王氏如亲生。知道她通文墨,便拿出积蓄让她开蒙馆教书。知道她善女红,就帮她接绣活贴补家用。
王氏的蒙馆专收女童,教授《女诫》的同时,也教她们识字算数。这在当时可谓开明之举,引来不少非议。
张老汉却道:“女子识字明理,方能相夫教子。有何不可?”
他还让王氏教刘氏认字。年过半百的刘氏,在“女儿”耐心教导下,竟渐渐能认些常用字。
更让人称奇的是,张老汉不顾“男女有别”的俗礼,允准王氏与男客正常往来。有次粮商来收粮,王氏出面议价,谈的价钱比往年都高。
村人闲言碎语,张老汉怒道:“我闺女精明能干,胜过多少男儿!”
王氏感念公婆开明,更加尽心奉养。她发现后山有种草药可明目,日日采来为刘氏敷眼。半年后,刘氏的视力竟逐渐恢复!
“娘,您能看见了!”王氏喜极而泣。
刘氏重见光明,第一件事就是为“女儿”梳头:“梅儿,你都有白发了...”
婆媳相拥而泣,情胜母女。
张继业三岁这年,潞安大旱。张家田地位于高处,受灾最重。眼看颗粒无收,王氏想出个法子——带领村妇做绣品,由她统一拿去县城贩卖。
起初无人响应,张老汉第一个支持:“我闺女的主意准没错!”
他挨家挨户劝说,还拿出家中存粮接济最困难的人家。渐渐地,加入的妇人多起来。
王氏的绣工精湛,她教的“石门绣”很快在县城打开销路。旱情最重时,这门手艺救了全村妇女。
这日,县城李员外家小姐出嫁,慕名来订嫁衣。见王氏谈吐不俗,欲聘为女师。
“多谢员外美意。”王氏婉拒,“家中二老年迈,幼子尚小,实难从命。”
李员外感其孝心,不但重金酬谢,还推荐她的绣品到府城。
张家日子渐渐红火,翻修了房屋,添置了田产。来说媒的踏破门槛,王氏却始终不嫁。
“爹娘年事已高,继业尚未成人,女儿愿终身不嫁,侍奉二老。”
张老汉叹道:“你还年轻,不该为我们误了终身。”
这年端午,王氏带继业回娘家。表兄见她穿戴体面,张家又家业渐丰,便起了贪念。
当夜,表兄勾结匪人,欲绑架继业勒索。危急时刻,张老汉仿佛早有预感,带村民及时赶到。
原来这些年,张老汉始终暗中保护儿媳孙儿。每逢王氏出门,他必远远跟随。
匪人擒获后表兄招供,县衙要治他重罪。王氏却求情:
“表兄也是一时糊涂,求大人从轻发落。”
她的宽容感动全县,县令特赐“孝义传家”匾额。
张继业天资聪颖,六岁开蒙,过目不忘。王氏亲自教导,不仅教他诗书,更教他做人道理。
“你祖父常言,男子汉大丈夫,当以德立世。你父舍己救人,你要以父为榜样。”
在母亲教诲下,继业谦恭有礼,勤奋好学。
这年乡试,十五岁的继业高中秀才。喜报传来,张老汉却病倒了。
大夫说是积劳成疾,需百年老参入药。王氏二话不说,变卖所有首饰,凑钱买参。
服药后,张老汉病情稍缓,握着王氏的手:“梅儿,这些年来,苦了你了...”
王氏含泪笑道:“爹说的什么话?能侍奉二老,是女儿的福分。”
三年后,张继业中举人。宴席上,他当众跪在王氏面前:
“母亲大人,儿今日功名,全赖母亲教诲。从今往后,必让母亲安享晚年!”
满座宾客无不动容。
更让人称道的是,继业婉拒了多门显亲,娶了王氏蒙馆中最勤奋的女学生为妻。新妇过门后,王氏待如亲女,婆媳相得,一如当年她与刘氏。
张老汉夫妇活到耄耋之年,无疾而终。临终前,二老将族老请来,立下遗嘱:家产由王氏与继业平分。
“梅儿虽非亲生,胜似亲生。这些家业,半数是她挣来的。”
王氏痛哭失声:“女儿不要家产,只求爹娘康健...”
二老去世后,王氏悲痛欲绝,继业夫妇日夜守候。
“母亲,祖父临终嘱咐,要您好好的。您若伤心过度,祖父祖母在天之灵也会不安。”
在儿子媳妇劝慰下,王氏渐渐振作。
她将全部精力投入蒙馆,年过四旬仍亲自授课。她的学生中,出了三位女秀才,一位女医官。
嘉靖四十五年,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当地知府听闻王氏事迹,上表请旌。朝廷特赐“贞孝流芳”牌坊,准其入祀节孝祠。
立坊那日,全县轰动。王氏却避而不见,只在房中对着公婆牌位焚香:
“爹,娘,女儿幸不辱命...”
张继业官至知府,始终不忘母亲教诲,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他生育三子二女,个个成才。
最奇的是,每年张老汉夫妇忌日,总有一对白鹤盘旋张家祖坟。村人说,那是二老回来看望“女儿”了。
王氏活到九十八岁,五代同堂。临终前,她将孙辈唤到床前,指着“孝义传家”的匾额:
“记住,善有善报,孝感天地。咱张家的兴旺,不在田产多少,而在门风正否。”
她去世后,与张老汉夫妇合葬。墓碑上刻着“孝女王氏梅娘之墓”,这是张继业对母亲最大的敬意。
至今,石门村还流传着“三姓一家”的佳话。而张家的家训中,永远写着:
“孝义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每年清明,张氏族人祭扫时,必先祭拜那座没有血缘关系的“姑婆墓”。因为正是这位外姓女子,用她的孝心温暖了一个破碎的家,让张家的香火在仁爱中代代相传。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普渡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