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人们早在认识到日月星辰的物理本质之前,就已为其赋予种种诗意。本期推文将分享一篇使用了日全食数据的经济史文章。文章借助日全食这一天文现象和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将天文现象冲击与古代王朝经济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了因果识别。跨越19个朝代,200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天问》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资治通鉴》
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礼记·昏义》
01 前言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人们早在认识到日月星辰的物理本质之前,就已为其赋予种种诗意。本期推文将分享一篇使用了日全食数据的经济史文章。文章借助日全食这一天文现象和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将天文现象冲击与古代王朝经济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了因果识别。跨越19个朝代,2000年华夏历史。当天文奇观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信仰文化和经济活动就产生了奇妙的联结,此时遥远的日月和经济活动的距离似乎并不遥远。
天人感应
02
天人感应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精神之中。天朝、天子、天命、天理、苍天在上等词句都展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表达了中国古时通过天人感应增强自身治理合法性的文化行为。古人普遍接纳了天人感应的观念。根据常规解读,自然灾害和异常的天体事件,如地震和日食,是上天对现任治理者表示不满甚至愤怒的重要征兆。日全食发生后,皇帝和朝廷往往通过发布罪已诏、祭祀、减税、免除徭役、救灾和加强地方官员审查等方法“修德救灾”。因此,文章提出日全食可能通过放大气候冲击、增加民间冲突、提升外部入侵概率的机制影响经济活动。
03 数据
文章构建了公元前 211 年至公元 1912 年的 19 个主要中原朝代的历史面板数据。
日全食数据: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日全食五千年目录》。样本周期 39% 经历了日全食。
经济表现: 来源于论文《Macro-economic cycle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in dynastic Chin》(2015)。论文使用文本分析从文献中收集古代朝代政府财政收支、人口、耕地、生活负担等经济描述并进行量化。经济状况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崩溃、萧条、普通、繁荣和全盛,整数值从 1 到 5 进行排序。
气候表现: 来源古代气候学家的测算论文《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he past 2000 yr in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2013)和《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nd extreme event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00 years》(2006)。文章将温度和降水数据低于其中位数的时期定义为“坏气候条件”。样本周期 24% 经历了寒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
民间冲突数据: 中国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历史表。
估计策略
04
I朝代、t时间(10年一个周期)。
经济水平(Economiclevel):1-5衡量的经济繁荣水平
气候情况(Badclimate):是否寒冷并干燥(恶劣气候条件)。
日全食(Totality):是否出现了日全食。
回归结果表明,不利的气候冲击会降低经济发展水平。日全食并不会直接影响经济表现,但会放大不利气候的影响。
05 稳健性检验
更改气候和日全食指标:恶劣气候条件分别替换为低于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分位数。使用日全食发生频率、日全食的可见面积替代是否发生日全食变量指标。
筛选样本:依次去除单个朝代,排除结果受到特定朝代历史影响的可能性,系数较为稳定。
安慰剂检验:随机模拟日全食的发生时间;对比环日食、部分日食和月全食的影响。环形日食、部分日食和全日食与恶劣气候的交互项并不显著。
机制检验
06
农业生产波动: 日全食发生后,朝廷往往会“修德救灾”促进农业发展。回归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作为解释变量发现并不显著。
民间冲突: 合法性的下降可以通过降低集体行动的协调成本,促进叛乱动员,导致内部冲突可能性增加。民间冲突被定义为中原王朝内部冲突或不同汉族部落或政权之间的战争。冲突的频率是通过一定时期内领土内发生战斗次数衡量。基于政权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由于民间冲突的频率是非负整数因变量,文章使用固定效应泊松回归模型来估计结果。
(1)-(3)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机制并不显著;(4)-(6)结果表明内部冲突概率显著增加;(7)-(9)结果表明外部冲突概率显著增加。
07 扩展分析
文章进一步使用更加详细的清朝数据进行检验。
人口密度(Popden):每平方千米人口。
干旱程度(Sdrought): i 地区和第 t 周期发生严重干旱年份的比例。
日食变量(Totality):i 地区和第 t 周期日食总发生次数。
控制变量:有限干旱年份的比例、正常天气年份的比例、有限洪水年份的比例、第 i 地区和第 t 周期发生强洪水年份的比例,以及它们与日食总发生次数的相互作用。
模型中纳入了地区经纬度与周期固定效应相互作用的三次多项式并估计了空间标准误。
表格第(1)列结果显示,在人口密度方面,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严重干旱年份所占比例就会导致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减少 5.79 (-91.87×0.063) 人(干旱年份比例的标准差为0.063)。第(3)列结果表明,同一时期只发生一次日全食的情况下,如果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会导致每平方千米减少 13.66 人 ([-63.77×0.065]+[-153.1×0.065]=-13.66)。
文章总结
08
天文现象、大型灾害数据难以直接被使用的原因往往是数据密度较低,但好处是比较外生,识别上可以挖掘其带来的持续效果。随着文本分析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民族志、古代县志、典籍意向的分析手段正在变得越来越全面。
虽然原文王朝盛衰程度的赋值方式相对简单,但论文充分结合了天文数据和历史数据分析经济现象,是值得借鉴的跨学科分析视角。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天人感应这一文化现象,揭示了文化与经济行为的交互逻辑,通过天文现象衡量难以测量的政治信念。当我们想要测量难以量化的文化变量时,不妨从文化中寻找其起源的物质载体。在文章中,调节交互项其实是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一种影响逻辑——例如民众对政府的 信心或合法性 ,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关键作用。当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时,即便面对相同的外部冲击(如干旱),其负面影响也会被放大。
来源:古畔听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