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深圳龙华的地铁口,到上海浦东的软件园;无论是早高峰穿梭在车流里的白领,还是在外卖单间隙打盹的骑手,电动车依旧是多数人对抗拥堵与距离的心头好。
文章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如今,电动车早已融入中国家庭走街串巷的出行日常。
从深圳龙华的地铁口,到上海浦东的软件园;无论是早高峰穿梭在车流里的白领,还是在外卖单间隙打盹的骑手,电动车依旧是多数人对抗拥堵与距离的心头好。
图源:小红书
即便地铁路线密如蛛网、公交线路四通八达,中国城镇的“毛细血管”里,似乎都流动着一支蔚为壮观的“小电驴大军”。
图源:艾媒咨询
截至2025年,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已突破3.8亿辆,普及面之广,相当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电驴车主”。
图源:新华社
然而,市场进入“人手一台”的阶段,也意味着增长逻辑也不再遵循从前的法则。当增量空间见顶,渠道扩张与价格战也随之不再奏效,电动车企不得不在红海中重寻新门路。
恰逢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之际,台铃——这个由广东陆丰三兄弟从修车铺做起、二十年成长为行业第三的品牌,在此时启动了港股上市计划。
图源:时代财经
一边是家族联手的传统逻辑,一边是资本期待的现代治理,台铃此番奔赴港股,是主动进击,还是被动求生?
电动车的战场,似乎正从市井街巷,悄然驶向资本市场。
当“稳健”成为束缚
做大不难,做强却没那么简单
台铃的故事,要从2003年的深圳龙岗说起。
图源:中新网
那一年,“禁摩令”席卷深圳,无数摩托车修理铺在一夜之间陷入“萧条寒冬”。
然而,来自陆丰的孙木钳、孙木钗、孙木楚三兄弟,却在关上的门背后看到了新的商机——摩托车是上不了路,但能不能造一种“不用上牌、不用驾照,也能照样畅行”的非机动车?
他们在龙岗租下几十平方米的小厂房,焊车架、组装电机,硬是靠手工打造出了第一辆台铃电动车。
图源:网络
创业初期的台铃,生产几乎沿袭了他们修摩托的作坊模式——小厂房、简易流水线、人力组装。从焊接到调试,全都依赖兄弟几人多年修车积累的经验。
正是这种“摩托修理基因”,奠定了台铃日后稳健务实的制造风格。
前五年间,台铃发展优势初显,厂房从几百平换到几万平,几乎每年都在扩张。
图源:网络
如今,台铃已布局八大研发制造基地,年产能约1500万辆,产品出口至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门店超过3万家。另据媒体报道,2024年其营收约120亿元,位列行业第三。
图源:台铃官网
但“做大”不等于“做强”,台铃的优势在于制造,而瓶颈也恰恰在此。
庞大的生产体系曾是它在渠道为王时代安身立命的“巨舟”,然而,当行业的“水流”已从渠道规模转向技术变革时,这艘巨舟所伴随的高固定成本与低创新弹性,便使其显得笨重而迟缓。
图源:雅迪集团控股有限公司2024年度报告
从盈利能力来看,业内第一梯队的雅迪在2024年的整体毛利率约为15.2%;而以智能化与系统研发见长的九号公司,电动两轮车业务毛利率已达22.26%,并在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23.71%。
图源:36氪
毛利率的差距,正是“规模制造”与“智能驱动”两种增长模式之间的分水岭。
随着国内电动两轮车的不断普及,市场进入“以旧换新”为主的存量阶段,行业年销量增速已放缓至约4%。
图源:艾瑞咨询
价格战不止、转战技术渠道的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空间不得不被持续挤压。
更关键的是,台铃仍旧是一家典型的家族控股企业,孙氏三兄弟与合伙人合计持股超过90%。
图源:天眼查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企业早期是能保障决策效率的优势,但在面向资本化与国际化发展时,却显露“双刃剑”的另一面。
它既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也限制了公司对研发与品牌的长期投入;同时,职业经理人体系的缺失,使企业管理难以走向现代化。
资本、创新与治理这三者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难以挣脱的闭环,台铃也因此陷入一种典型的“中年制造企业困局”。
对规模制造路径的依赖,导致创新投入相对不足;创新能力的薄弱,又使其产品难以摆脱同质化竞争,利润空间持续承压;而微薄的利润,反过来既削弱了其再投资的能力,也降低了其对资本的吸引力,最终动摇了其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根基。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昔日承载其成功的制造体系,若不能顺势而变,恐将在新一轮的竞争浪潮中面临挑战。
要重塑增长逻辑,打破这一循环,上市或许是最现实的解题方案——通过IPO引入资本,台铃不仅能补上研发与品牌的短板,更可借此推动从家族制造到制度化企业的转型,为打赢下一场“智能电驴战”争取时间。
电动车的第二战场
风浪虽大,鱼也不少
要理解台铃为何此时谋求上市,还得先看它所处的行业环境。
表面上,中国电动两轮车市场早已进入饱和阶段,不过在整体趋稳的表象之下,行业正在重新分化。
增量消失,并不意味着机会消失,而是竞争的维度发生了转变。
图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4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中高端车型的销量占比已达到19.1%,这一结构性变化,直接反映了消费者从“满足代步”到“追求体验”的深层转变。
在此趋势下,品牌商的战略重心也随之迁移。
图源:京东
九号公司凭借其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技术,将平均出厂价稳固在2500元以上,部分高端车型甚至突破万元,成功卡位科技出行赛道。
图源:京东
传统巨头雅迪、爱玛也在这一价格带发力,推出高端系列,定价直逼5000元,打破自身传统价格体系。
图源:京东
台铃同样在这两年推出“火眼机甲3”、“赤兔2025”等中高端车型,定价4000元区间,并签约王一博为品牌代言人,试图从性价比竞争转向品牌溢价竞争。
与此同时,智能化正成为行业新的焦点。
图源:艾瑞咨询
过去,电动车比拼的是续航与价格;如今,当超过76%的年轻人将“智能化”列为前三大购车因素时,战火已蔓延至智能生态的较量。
图源:雅迪官网
九号公司将其在智能控制的技术优势应用于两轮出行领域,通过牵引力控制(TCS)与智能算法优化骑行体验;雅迪则构建自有物联网生态,让用户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掌握车辆状态。
图源:台铃官网
而台铃则在2024年发布Tai-Link智驾系统,接入华为鸿蒙智联生态,实现从动力到数据管理的全链路智能化,力图在智能骑行体验上做到“遥遥领先”。
智能化不仅提升单车附加值,也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定价逻辑。
研发、算法与生态合作意味着持续投入,而资金的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品牌能否跨越“硬件向智造”的门槛。
此外,国际化正成为延长周期的第二增长曲线。
图源:Mordor Intelligence官网
据国际研究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1286亿美元,并于2029年增长至1814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9%。
图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报告
与此同时,据UNEP统计,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地超过90%的两轮车仍以燃油驱动,电动化渗透率仍不到一成,加之多国政府正积极推动“油转电”政策,行业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几乎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蓝海。
图源:The Investor
中国品牌已展开系统性出海:雅迪在越南北江省启动耗资一亿美元的生产基地建设,并在印尼建设第八家海外工厂;爱玛正在通过多家海外经销商拓展渠道;而小牛则在欧洲加快其研发与市场布局。
图源:中新网
台铃早在2010年便开始海外布局;2018年起,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在菲律宾、越南等国开展电动出行项目试点,并于2023年提出“再创5年5倍增长,海外再造一个台铃”的海外战略目标。
出海虽被视为蓝海,但也需要品牌、资金与供应链的系统性投入。港股上市不仅可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国际信誉,也为未来在海外设厂与本地化运营提供关键背书。
高端化考验研发,智能化依赖系统,国际化则需要资本。
而这三条路径共同指同一个核心——行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从渠道与价格的比拼,转向资本与技术的较量。
对台铃而言,上市正是进入这一阶段的“入场券”。
它为企业争取了研发周期、品牌纵深与国际信用,也为这个以“制造稳健”著称的草根制造企业,提供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重构增长逻辑的机会。
上市不是终点
而是家族企业的资本重构
台铃冲刺港股,其意义已超越单纯的融资行为,更是一次关乎治理结构与战略路径的深层变革。从资金、治理到国际化,三条主线清晰可见。
首先,在资金层面,上市募资将成为其打破技术投入瓶颈的关键。
根据雅迪控股2024年年报,其研发开支远超11亿;而台铃在央视报道中透露,近年年均研发投入不足3亿。
图源:台铃官网
尽管在行业中处于前列,但若要在技术创新和系统研发上追赶头部企业,仍存在一定的资金差距。
研发的本质是“烧钱游戏”,没有资本支持,智能系统与电池技术的迭代都可能陷入周期性停滞。
图源:ChinaDaily
同时,海外扩张亦是资本消耗战,雅迪在越南及印尼的智能生产基地的投资额合计超过2亿美元。
台铃若要实现同等规模的本地化产能,仅靠自身现金流将面临巨大压力。IPO带来的融资弹性,正是它延长国际化周期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治理层面,当前孙氏三兄弟与合伙人持股九成以上的集中股权结构,压缩了外部资本与职业经理人的空间。这种“稳固中的僵化”,也成为台铃转型的隐性成本。
图源:九号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
作为对比,九号公司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明确向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用资本工具绑定人才,强化企业治理。
对台铃而言,上市是建立现代激励体系的前提,也是从“家族企业”迈向“公众公司”的必经阶段。
最后,在国际化层面,港股平台的背书效应不容忽视。
图源:新华社
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于2025年登陆香港联交所,募集45亿美元资金用于全球产能扩张。此次上市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供应链地位,也被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化的标志性案例。
对于提出“海外5年5倍增长”目标的台铃而言,筹集资金之外,港股上市所带来的国际信用提升,将在与海外政府及渠道商合作时,提供关键助力。
从根本上看,台铃的上市是一场主动求变的制度升级,它意在摆脱家族管理的桎梏,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完成从制造驱动,到技术与制度并行驱动的转型。
写在最后
台铃的港股上市计划,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议题置于市场面前——当增长红利退潮,制造企业要如何重新定义“发展”?
转战港股,不只是融资动作,更是一种治理手段,它迫使企业在结构上完成自我进化。
这一转型路径并非坦途。
港股市场对制造业的估值逻辑、技术研发的商业化不确定性,以及从家族式企业迈向公众化治理的过程,都意味着管理的重塑。方方面面,都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台铃的尝试结果尚待观察,但其选择本身,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
当“做得大”不再代表“做得强”,企业必须在技术、治理、资本三者间重新平衡。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一次重新定义“稳健”的尝试。
台铃能否在红利消失前,用资本打开新的增长周期,将决定它能否跨过下一个时代的门槛。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