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闺蜜删除了一个沉默的同事,3个月后,才发现自己逃过一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21:00 1

摘要:那一刻,我手机屏幕上简短的四个字,却像惊雷一样在我脑子里炸开。我愣愣地看着窗外呼啸而过的警车,回想起这漫长又压抑的三个月里,我曾无数次觉得林蔓小题大做,甚至有些冷酷无情。我劝过她,说职场上没必要把关系搞得这么僵,大家都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三个月后,当警察带走张伟,公司里一片哗然时,林蔓只给我发了四个字:“我赌对了。”

那一刻,我手机屏幕上简短的四个字,却像惊雷一样在我脑子里炸开。我愣愣地看着窗外呼啸而过的警车,回想起这漫长又压抑的三个月里,我曾无数次觉得林蔓小题大做,甚至有些冷酷无情。我劝过她,说职场上没必要把关系搞得这么僵,大家都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她当时只是摇摇头,眼神里有一种我看不懂的固执,她说:“陈洁,有些事,感觉不对就是不对,解释不清楚的。”

而如今,当真相以最极端、最公开的方式被揭开时,我才终于明白,她那看似毫无道理的“感觉”,那一次决绝的“删除”操作,究竟为她挡住了一场怎样深不见底的劫难。

思绪拉回到三个月前那个闷热的周五下午,一切都源于那杯没送到位的冰美式。

第1章 一杯冰美式引发的“删除”

“谁还没拿到咖啡?报数!”

下午三点,正是整个部门最困顿的时刻。行政部的小姑娘在茶水间门口喊了一嗓子,把一群昏昏欲睡的“打工人”瞬间激活了。这是我们公司不成文的规定,每周五下午的“续命咖啡”,由行政统一订购,算是给辛苦一周的员工一点小小的福利。

我伸了个懒腰,正准备起身,旁边的林蔓已经举起了手,声音里带着一丝慵懒:“我!林蔓!冰美式,大杯,不加糖!”

林蔓是我们设计部的王牌,人长得明艳,性格却像猫一样,带着点疏离和警惕。她做事全凭感觉,无论是设计稿还是人际关系。喜欢的人,她能掏心掏肺;不喜欢的人,她连一个多余的眼神都懒得给。

我俩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又进了同一家公司,关系自然比旁人亲近得多。我总说她是“凭感觉活着的艺术家”,她则笑我“活得太累的理性主义者”。

很快,咖啡陆续分发下来,办公室里弥漫开一股浓郁的豆子香气。我捧着我的拿铁,满足地喝了一口,却发现林蔓的位置上空空如也。

“咦,你的咖啡呢?”我问。

林蔓皱着眉,在办公桌上扫视了一圈,又看了看手机上的订单记录,确认无误。“奇怪,单子上明明有我的。”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木讷的声音从我们身后传来。

“林蔓,你的咖啡,在这里。”

我们回头,看到一个瘦高的身影。是张伟,技术部的程序员。他手里正端着一杯冰美式,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

张伟在我们公司算是个“隐形人”。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整天埋头在代码里,几乎不与人交流。除了在全公司大会上见过几面,我们设计部和他几乎零交集。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词:沉默。

“哦,谢谢。”林蔓的语气很客气,但并没有立刻伸手去接。

张伟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疏离,反而往前走了一步,将咖啡放在她的桌上,离她的手边很近。他的声音很低,像是在自言自语:“刚才咖啡送来的时候有点乱,我看到这杯没人拿,就顺手帮你拿过来了。”

“麻烦你了。”林蔓点点头,依旧没有碰那杯咖啡。

我感觉气氛有点微妙。按理说,同事之间顺手帮个忙,再正常不过。但张伟的举动,配上他那张没什么表情的脸,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他放下咖啡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原地,目光在我们两个人的办公桌上游移。

“你们设计部的电脑,配置应该很高吧?”他突然问,眼睛盯着林蔓的显示器。

“还行,做设计够用了。”林蔓的回答很简短,身体下意识地往后靠了靠,拉开了和他的距离。

我出来打圆场,笑着说:“是啊,不然跑不动那些设计软件。张伟,你们技术部的电脑才是最厉害的吧?一行行代码,看着就头大。”

张伟的目光从林蔓的屏幕上移开,转向我,镜片后的眼睛让人看不清情绪。他“嗯”了一声,算是回答,然后又沉默了。空气仿佛凝固了,我和林蔓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

足足过了十几秒,他才像刚反应过来似的,点点头说:“那我先回去了。”然后转身,迈着有些僵硬的步子离开了。

他一走,林蔓立刻长舒了一口气。

“这人……有点怪。”她低声说。

“可能就是不太会跟人打交道吧,程序员嘛,可以理解。”我喝了口拿铁,不以为意。

林蔓没说话,她盯着桌上那杯冰美式,眼神里充满了审视。过了好一会儿,她突然拿起杯子,径直走向了茶水间。我以为她要去喝,没想到她拧开水龙头,直接把满满一杯咖啡倒进了水槽。

“哎!你干嘛?”我惊得差点站起来。

她把空杯子扔进垃圾桶,走回座位,一边抽纸巾擦手一边说:“不喝了,没胃口。”

“不是……人家好心帮你拿的,你不喝就算了,干嘛倒掉啊?多浪费。”我觉得她有点反应过度了。

林蔓坐下来,打开微信,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点了几下,然后把手机递给我看。屏幕上显示着她和张伟的聊天界面,最后一条消息是系统提示:“你已将对方删除。”

我彻底愣住了。“你……你把他删了?为什么?”

“不为什么,就是感觉不舒服。”她拿起鼠标,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感觉不舒服?人家就帮你拿了杯咖啡,说了两句话,你怎么就感觉不舒服了?”我简直无法理解她的逻辑,“林蔓,你这也太夸张了。以后在公司碰见多尴尬啊?”

“有什么好尴尬的?本来就没交集。”她头也不抬,“陈洁,你不懂。他刚才站在我旁边的时候,我感觉像被什么东西扫描了一遍,从头到脚,毛孔都竖起来了。他看我电脑屏幕的眼神,也不像是在看设计,像是在看我的隐私。”

“你想多了吧?”我哭笑不得,“那可能只是你的错觉。”

“错觉也是感觉。”她终于停下了手里的活,认真地看着我,“我的感觉一向很准。这个人,让我觉得危险。我不想我的微信列表里,有这么一个让我浑身不自在的人。”

我看着她坚定的眼神,知道再劝也没用。这个下午,办公室里依然是键盘的敲击声和空调的嗡嗡声,一切如常。但我心里却因为林蔓这个莫名其妙的举动,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疙瘩。

我当时觉得,她不过是凭着艺术家那点敏感和任性,做了一件不太符合职场规则的小事。

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件小事,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被证明是一个何等重要、何等正确的决定。

第2章 沉默的阴影

删掉张伟之后,林蔓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她依旧是那个踩着高跟鞋、走路带风的设计部女王,交稿、开会、和客户沟通,一切都井井有条。

反倒是我,心里总觉得有点别扭。

尤其是在公司的公共区域,比如食堂或者电梯里,偶尔碰到张伟,我都会下意识地感到一丝尴尬。他还是那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等电梯,仿佛与整个世界都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

每当这时,我都会悄悄观察他。他似乎完全没有因为被林蔓删除而表现出任何异样,见到我们,既不打招呼,也不躲避,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你看,人家根本就没在意。”有一次在食堂,我端着餐盘,对身边的林蔓小声说。张伟就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张桌子,正专注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

林蔓顺着我的目光瞥了一眼,没什么表情地收回视线。“不在意最好。”

“说不定人家根本就没发现你把他删了呢。”我试图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自作多情”。

“不可能。”林蔓笃定地说,“他那样的人,对自己社交列表里的每一个‘好友’,恐怕都了如指掌。”

她的话让我心里一动。确实,张伟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他的沉默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对周遭环境过分精准的掌控欲。

接下来的几周,这件事渐渐被我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公司茶水间里的一次闲聊,再次把张伟这个名字拉回了我的视野。

那天中午,几个不同部门的女同事聚在一起吃午饭,聊着八卦。其中,行政部的王静突然压低声音说:“哎,你们觉不觉得,技术部的那个张伟,有点怪怪的?”

王静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平时咋咋呼呼的。她这么一说,立刻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怎么怪了?他不就是不爱说话嘛。”有人说。

“不是不爱说话那么简单!”王静的表情有点夸张,“我跟你们说,上周我不是去弄我那个破电脑嘛,找他帮忙。他过来捣鼓了半天,然后就随口问我,‘你周末是不是去城西那家新开的猫咖了?’”

“我当时就愣了,问他怎么知道。你们猜他说什么?”王静顿了顿,卖了个关子。

“说什么?”我们异口同声地问。

“他说,‘哦,我周六也去那边办事,好像看到你了。’可问题是,我那天发的朋友圈,是分组可见的,根本没对他开放啊!”

大家面面相觑。

“那也可能是巧合吧,说不定他真是路过看到了。”我试图用理性的分析来打消这股诡异的气氛。

“可不止这一件!”王静又说,“还有一次,我早上在公司楼下买了杯豆浆,他迎面走过来,竟然跟我说‘这家店的豆浆,还是甜的好喝’。天知道,我每次都买咸豆浆!他怎么会知道我买的是哪家的?还对口味这么了解?”

茶水间里安静了下来。这些事单独听起来,似乎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巧合,但串联在一起,就透出一种让人脊背发凉的意味。一个几乎不与你交流的同事,却对你的生活细节了如指掌。

这感觉,就像在暗处有一双眼睛,时刻窥视着你。

那天下午,我把茶水间的对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林蔓。

我本以为她会说“看吧,我说的没错”,或者表现出一种“先知”的得意。但她没有。她只是静静地听着,眉头越锁越紧。

“陈洁,”她听完后,表情严肃地对我说,“你以后也离他远点。”

“我跟他本来就没什么交集。”

“我的意思是,在任何场合,都尽量不要和他产生交集。”她一字一句地说,“不要让他帮你任何忙,不要和他有任何工作之外的对话。”

看着她前所未有的凝重神色,我心里那点因为“删人事件”而留下的疙瘩,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慢慢升腾起来的寒意。

也许,林蔓的感觉,并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敏感。那是一种更原始、更直接的,对危险的直觉。

从那天起,我开始下意识地留意张伟。我发现,他确实像一个游荡在办公室里的幽灵。他走路几乎没有声音,经常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就出现在你身后。他也确实对周围同事的动态异常“关心”。

有一次,我们部门的一个同事在群里抱怨了一句“打印机又卡纸了”,不到一分钟,张伟就默默地出现在我们部门门口,手里拿着工具,二话不说就开始维修。修好后,他又默默地离开,全程没有超过十个字的交流。

大家都夸他“热心肠”、“活雷锋”。

可我却注意到,在他维修打印机的时候,他的眼睛,看似不经意地,却完整地扫过了我们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位。

那眼神,就像林蔓说的那样,不像是在看,而是在“扫描”。

第3章 逐渐收紧的网

王静的经历,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激起了短暂的涟漪,但很快又被日常繁忙的工作所淹没。毕竟,在没有实质性证据的情况下,那些“巧合”和“怪异”的感觉,很容易被归结为“想多了”。

然而,那张看不见的网,却在以一种更隐秘、更令人不安的方式,慢慢收紧。

大约一个月后,王静找到了我,脸色煞白,眼神里满是惊恐和无助。

“陈洁,我……我快要疯了。”她声音都在发抖。

我赶紧把她拉到公司楼下的咖啡馆,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怎么了?你慢慢说。”

“是张伟!”她双手紧紧攥着水杯,指节都发白了,“他……他好像在跟踪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

王静告诉我,最近一周,她总感觉有人在看着她。下班回家,感觉身后有脚步声,一回头却什么都没有。周末去逛商场,在反光的玻璃上,总觉得能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我一开始也以为是自己太敏感了。”王静的声音里带着哭腔,“直到昨天晚上。”

昨天晚上,王静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她住的小区比较老旧,楼道里的声控灯时好时坏。她走到自己家门口,正要掏钥匙开门时,身后楼梯的拐角处,突然传来一声轻微的咳嗽。

“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张伟!”王静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他就站在黑暗里,也不说话,就那么直勾勾地看着我。我问他在这里干什么,他说他有个亲戚也住这栋楼,他过来看看。可我们小区住了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见过他!”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手忙脚乱地开了门就钻进去了,门反锁了好几道。我从猫眼里往外看,他还在那里站着,站了足足有五分钟才离开。”

我听得手心直冒冷汗。“你……你报警了吗?”

王静摇了摇头,满脸的绝望:“报警?我拿什么报警?我没有证据。警察来了,他可以说他就是来看亲戚的,我能怎么办?别人只会觉得我小题大做,有被害妄想症!”

这确实是最可怕的地方。张伟所有的行为,都游走在灰色地带。他没有明确的威胁,没有实质性的伤害,但他就像附骨之疽,用这种无声的、如影随形的窥视,一点点蚕食着你的精神,让你陷入巨大的恐惧和自我怀疑之中。

我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林蔓。

林蔓的反应比我想象中要冷静。她听完后,沉默了很久,然后对我说:“让王静把她所有社交软件的状态都改成私密,最近不要发任何关于自己行程的朋友圈。上下班,我们陪着她。”

从那天起,我和林蔓成了王静的“临时保镖”。我们早上约好在地铁口见,一起上班;晚上下班,也一定陪她走到她家楼下,看着她安全上楼才离开。

起初的两天,风平浪静。

到了第三天,我们陪王静下班时,在公司大门口,看到了张伟。他站在一棵大树的阴影下,像是在等什么人。看到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出来,他愣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转过身,朝另一个方向走了。

王静的脸瞬间就白了。

“他就是在等我!”她抓着我的胳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那一刻,所有的侥幸心理都被击得粉碎。这不是巧合,这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病态的窥视。

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天。

王静一到公司,就冲到我们工位,把她的手机拍在桌上。

“你们看!”

手机屏幕上,是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内容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昨天的裙子很漂亮,但你好像更适合蓝色。”

王静昨天穿的,正是一条新买的碎花连衣裙。

这条短信,像一桶冰水,从我们头顶浇下。这说明,对方不仅在现实中跟踪她,甚至已经通过某种渠道,获取了她的手机号码。

“怎么办?我该怎么办?”王静彻底崩溃了,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林蔓深吸一口气,眼神里闪过一丝决绝。“不能再忍了。我们去找人事部。”

第4章 摊牌与反噬

我们带着王静和那条令人毛骨悚然的短信,走进了人事部总监办公室。

总监李姐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一向以干练和通情达理著称。她听完我们的叙述,又看了看王静手机上的短信,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这件事非同小可。”李姐沉吟片刻,“但是,王静,你也知道,单凭这些……我们很难对他做出实质性的处理。跟踪是感觉,短信是陌生号码,他完全可以否认。”

“那我们就这么算了?就任由他在公司里像个定时炸弹一样?”林蔓的语气很冲。

“林蔓,你冷静点。”李姐安抚道,“我不是说算了。我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更直接的证据。这样,我会以‘员工关怀’的名义,分别找你、王静,还有张伟谈话,我会旁敲侧击地试探他。同时,我也会和技术部主管沟通,让他们多留意一下张伟在工作时间内的行为。”

这已经是我们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李姐的行动很迅速。当天下午,她就分别约谈了我们。轮到张伟时,他进去了足足半个多小时才出来。出来的时候,他脸色如常,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只是在经过我们设计部时,他的脚步顿了一下,朝我们的方向看了一眼。

那一眼,很轻,却像一把淬了冰的刀子,刮过我们的皮肤。

我们天真地以为,经过人事部的敲打,张伟至少会收敛一些。

但我们都低估了他内心的偏执和阴暗。

第二天,公司内部论坛的匿名版块,突然出现了一个帖子。

标题是:《扒一扒设计部某L姓女领导,如何利用职权霸凌技术部老实人》。

帖子里,用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充满恶意的口吻,“爆料”林蔓因为一次私人请求被张伟拒绝,就怀恨在心,联合部门同事孤立、排挤张伟,甚至恶意中伤他,给他扣上“跟踪狂”的帽子。

帖子写得“有理有据”,把林蔓描述成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强的“职场白骨精”,而张伟,则是一个技术过硬、不善言辞、默默奉献却惨遭打压的老实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公司的匿名论坛,向来是八卦和负面情绪的集散地。这个帖子迅速被顶上了热门。一时间,各种猜测和议论甚嚣尘上。

“早就觉得那个林蔓很高傲,原来是这样的人。”

“心疼技术部小哥,老实人就是容易被欺负。”

“无风不起浪,估计是真的吧。”

流言蜚语像病毒一样在公司蔓延开来。人们看林蔓的眼神变了,充满了猜忌和指责。甚至我们部门内部,也有同事开始窃窃私语。

林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走路的时候,能清晰地感觉到四面八方投来的异样目光。开会的时候,原本和她有说有笑的合作部门同事,也变得客气而疏远。

“这一定是张伟干的!”我气得浑身发抖,“他这是倒打一耙!”

林蔓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言不发,只是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正是那个不断有新回复的帖子。她的脸在屏幕光的映照下,显得苍白而倔强。

“我们去找李姐,让她查发帖的IP地址!”我说。

“没用的。”林蔓终于开口了,声音沙哑,“他既然敢发,就一定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这种技术人员,想隐藏自己的IP太容易了。现在去查,只会让别人觉得我们心虚。”

那几天,办公室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王静因为害怕和自责,请了病假。而林蔓,则像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狮子,骄傲、愤怒,却又无处发力。

我看着她日渐消瘦的脸颊和眼里的红血丝,心疼得无以复加。

“林蔓,要不……我们报警吧。”我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报警?”她苦笑了一下,“然后呢?告诉警察,我们公司论坛上有人发匿名帖骂我?还是告诉他们,我怀疑张伟跟踪王静,但我们没有证据?陈洁,我们会被当成笑话的。”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

“他很聪明,他知道怎么攻击我们最有效。他攻击的不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名誉,我们的社交关系,我们的精神。他要让我们在所有人的眼里,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令人心寒的洞察力。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普通的、性格孤僻的同事。而是一个心思缜密、手段阴险,并且极度享受这种暗中操控感的捕猎者。

而我们,就是被他选中的猎物。

第5章 最后的疯狂

论坛事件像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公司。林蔓成了风暴的中心,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误解。她变得比以前更加沉默,每天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几乎不说一句话。

但我知道,在她平静的外表下,是紧绷到极致的神经。她没有被打垮,她在等待,或者说,在寻找一个反击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是以一种我们谁也没想到的、近乎惨烈的方式到来的。

请病假的王静,情况并没有好转。她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搬去和父母同住。但那种被窥视的恐惧感,已经像影子一样刻进了她的心里。她开始失眠、噩梦,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一周后,她给我们发了条信息,说她准备辞职了。

“我撑不住了,我想离开这个城市,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看到这条信息,我心里五味杂陈。这是一种逃离,但对她而言,或许是唯一的解脱。

就在王静提交辞职申请的第二天,张伟的疯狂,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防线。

那天下午,王静在父母的陪同下,回公司办理离职手续。当她收拾好个人物品,抱着纸箱走出我们部门时,迎面撞上了张伟。

张伟拦住了她的去路。

“你要走了?”他开口问道,声音不大,但在当时异常安静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们。

王静的父亲是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他一步上前,把女儿护在身后,警惕地看着张伟:“你是谁?想干什么?”

张伟没有理他,眼睛依旧死死地盯着王静,嘴角甚至还向上牵动了一下,露出一个极其诡异的笑容。

“你为什么要走?是我对你不够好吗?”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王静吓得浑身发抖,躲在父亲身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每天都关注着你,我知道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为了你,学会了修电脑,学会了处理各种办公软件的问题。我只是想离你近一点,你为什么要躲着我?”他的语气,与其说是在质问,不如说是一种病态的倾诉。

“你……你这个!离我女儿远一点!”王静的父亲怒吼道。

张伟的笑容消失了,眼神瞬间变得阴鸷。“我是在关心她!你们为什么都不理解?尤其是你,”他突然抬起手,指向人群中的林蔓,“都是你!是你教坏了她!是你让她疏远我!”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林蔓站在原地,脸色苍白,但眼神却异常镇定。她迎着张伟充满恨意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

“你跟踪她,骚扰她,这叫关心?”林蔓冷冷地开口,“张伟,你这不是喜欢,是变态。”

“你胡说!”张伟的情绪彻底失控了,他突然从身后拿出一个东西——是一把榔头!

“啊!”办公室里爆发出阵阵尖叫,人们惊恐地四散奔逃。

“我这么喜欢她,你们却要毁掉我!我不好过,你们谁也别想好过!”他嘶吼着,挥舞着榔头,朝着离他最近的办公桌砸去。

“砰!”一声巨响,电脑显示器被砸得粉碎。

场面瞬间陷入混乱。王静的父亲死死地护着女儿,几个男同事反应过来,试图上前制服他,但都被他疯狂挥舞的榔头逼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林蔓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举动。

她没有跑,反而从容地拿出手机,对着张伟,按下了录像键。

她的动作似乎刺激到了张伟,他转过头,血红的眼睛盯住了她。“又是你!又是你!”他咆哮着,举起榔头,朝林蔓冲了过去。

“林蔓,快跑!”我失声尖叫,腿都软了。

林蔓没有跑。她只是冷静地后退,同时将手机对准他,确保将他疯狂的行径全部录下来。她的冷静和张伟的癫狂,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对比。

就在榔头即将落下的瞬间,几个保安终于冲了进来,用防暴叉将张预死死地控制在墙角。

榔头“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世界,终于安静了。

张伟被保安压在地上,嘴里还在不停地咒骂着。林蔓关掉手机录像,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整个身体都软了下来,靠在了墙上。

我冲过去扶住她,发现她的手,抖得不成样子。

她不是不害怕,她只是在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博这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能将他绳之以法的机会。

第6章 水落石出

警察很快就到了。

公司里发生如此恶性的事件,瞬间引爆了舆论。张伟被警察带走时,整个办公楼层都挤满了围观的同事。他被戴上手铐,押进电梯,自始至终没有再说一句话,只是用那双阴鸷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人群中的林蔓和王静。

林蔓的手机录像,成了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证据。

随后,警察对张伟的住所和公司电脑进行了搜查。而搜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寒而栗。

在他的电脑里,警方发现了一个加密的文件夹。里面分门别类地储存着公司里至少五名女同事的个人信息。从她们的入职简历、身份证照片、家庭住址,到她们每天的上下班时间、午餐吃了什么、和谁聊过天,甚至她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每一张照片、每一句话,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做成了表格。

王静和林蔓,是其中被记录得最详细的两个。

文件夹里还有一个子目录,名叫“作品”。点开来,全是各种角度偷拍的照片。在食堂吃饭的王静,在楼下等车的林蔓,甚至还有她们周末逛街、看电影时的照片。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警方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一款他自己编写的监控软件。这款软件,被他伪装成一个普通的办公插件,通过“热心帮忙修电脑”的机会,悄悄安装进了包括王静在内的几位女同事的电脑里。

通过这个软件,他可以远程操控对方的电脑,打开摄像头,记录键盘输入,窃取所有的聊天记录和文件。

王静那句“感觉鼠标自己会动”,根本不是错觉。

真相大白于天下。

之前在论坛上攻击林蔓的那个匿名帖子,也被证实是张伟所为。他利用公司的网络漏洞,伪造了IP地址,自导自演了那场“老实人被霸凌”的戏码,目的就是为了报复林蔓的“多管闲事”,同时孤立王静,让她变得更加无助,从而更容易被他控制。

公司上下,一片哗然。

那些曾经在背后议论过林蔓、同情过张伟的同事,此刻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无法想象,那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老实人”,内心竟然藏着如此肮脏和扭曲的欲望。

李姐特地把我和林蔓叫到办公室,郑重地向我们道歉。公司也发布了公开声明,恢复了林蔓的名誉,并承诺会加强员工背景调查和内部网络安全管理。

王静最终还是办了离职,但她走的时候,精神状态已经好了很多。她紧紧地抱住林蔓,哭着说:“蔓蔓,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林蔓拍着她的背,轻声说:“不是我,是你自己很勇敢。”

风波过后,办公室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每个人在谈及此事时,脸上都还带着后怕的表情。

那天晚上,我和林蔓一起吃饭。

我给她倒了一杯酒,举起杯子说:“敬你,敬你的直觉,敬你的勇敢。”

林蔓笑了笑,和我碰了一下杯,一饮而尽。

“陈洁,你知道我那天为什么要删掉他吗?”她放下酒杯,看着我问。

我摇摇头。虽然我已经知道了全部的真相,但我还是很好奇,在一切都还未发生的时候,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了那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

“是眼神。”她说,“他帮我拿咖啡,放在我桌上的时候,我无意中和他对视了一眼。他的眼睛里,没有善意,也没有一个正常人与人交往时该有的温度。那是一种……像猎人看到猎物时的眼神,充满了审视、评估和占有欲。”

“就因为一个眼神?”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对,就因为一个眼神。”她很肯定地说,“还有他靠近我时的那种压迫感。很多时候,危险是无形的,它不会写在脸上,也不会大声告诉你。但你的身体,你的本能,会比你的大脑先一步感觉到。那种毛骨悚然,那种浑身不自在,就是你的身体在拉响警报。”

她顿了顿,继续说:“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懂礼貌,要与人为善,不要轻易得罪人。所以,当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这个人很危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立刻跳出来反驳,‘不,你想多了,他只是性格有点怪’,‘不,你这样太不礼貌了’。我们总是在用所谓的‘理性’和‘社交规则’,去压抑和否定自己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所以,我删掉他,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为了尊重我自己的感觉。我宁愿被人说成‘冷漠无情’,也不想让一个让我感到危险的人,存在于我的社交圈里,哪怕只是一个名字。”

听完她的话,我沉默了很久。

我端起酒杯,又敬了她一杯。

这一次,我敬的,是所有女性那被低估、被误解,却又无比珍贵的直觉。

第7章 逃过一劫

三个月后,张伟的案子开庭审理。

他因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寻衅滋事等多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消息传回公司,大家在唏嘘之余,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的解脱。生活似乎彻底回到了正轨。

只有我知道,这件事在林蔓心里,或者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一道多么深刻的印记。

那天,当我在手机上看到判决新闻,然后收到林蔓那条“我赌对了”的消息时,我第一时间给她回了电话。

电话那头很安静,能听到她平稳的呼吸声。

“你看到了?”她问。

“嗯,看到了。”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后只汇成一句话,“幸好……”

“是啊,幸好。”她轻声重复道,语气里有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一件事。”她突然说,“如果那天,我没有倒掉那杯咖啡,没有删掉他,而是像你说的,出于礼貌,和他维持着表面的和平。那会怎么样?”

我的心猛地一沉。

是啊,会怎么样?

也许,张伟会把这份“礼貌”当成一种默许,甚至鼓励。他会更频繁地出现在她身边,“热心”地帮她各种忙。他会像对王静一样,悄悄地在她电脑里植入监控软件。他会窥视她的生活,分析她的喜好,然后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关心”,慢慢地、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她的世界。

而林蔓,这个在所有人眼中独立、强大、甚至有些高傲的女人,她的所有隐私,她的生活轨迹,她的社交关系,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双躲在暗处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等到她终于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或许已经太晚了。她会发现自己被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牢牢困住,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她会像王静一样,陷入恐惧、自我怀疑和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那最后的疯狂,那把挥舞的榔头,也许就会落在她的头上。

想到这里,我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别想了,都过去了。”我赶紧打断她的思绪,也像是在安慰我自己。

“我不是害怕。”林蔓的声音很平静,“我只是在复盘。陈洁,我们这次是侥幸。因为王静的事情提前引爆了炸弹,因为他最后失控了,我们才抓住了他的把柄。但如果他一直那么‘聪明’,一直躲在暗处呢?我们又能怎么办?”

她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

是啊,我们又能怎么办?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潜在的危险,就隐藏在“性格内向的同事”、“热心肠的邻居”、“看起来很老实的朋友”这些伪装之下?又有多少次,我们把内心的警铃,当成了“想太多”的杂音?

“所以,我赌对了。”林蔓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我赌的不是他一定会犯罪,我赌的是,我的感觉值得被信任。我赢的,不是一场官司,而是保护自己的权利。”

挂掉电话,我看着窗外晴朗的天空,心里却久久无法平静。

林蔓删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微信好友。

她删掉的,是一种潜在的、足以吞噬一切的危险。

她用一次看似不合群、不近人情的果断,为自己的人生,提前排掉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地雷。

她真的是,逃过了一劫。

第8章 警报与盔甲

那件事之后,林蔓在公司里成了一个近乎“传奇”的人物。大家看她的眼神,从最初的“高冷”,到后来的“非议”,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敬畏”。

很多人,尤其是女同事,开始把她当成“职场生存导师”。她们会悄悄地向她请教,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带有潜在威胁的灰色骚扰。

林蔓也一改往日的疏离,变得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

“不要害怕被别人说‘你想多了’。”有一次下午茶,她对几个新来的实习生说,“‘想多了’这三个字,是社会用来规训女性直觉的最大枷锁。它让你自我怀疑,让你觉得自己的警惕是多余的、不正常的。但你要记住,你的感觉,就是你最贴身的警报器。警报响了,哪怕最后证明是虚惊一场,也好过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它却因为被你常年忽略而失声。”

“那如果对方只是有点奇怪,但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坏事,我们直接疏远他,会不会显得很不礼貌?”一个实习生小声问。

“礼貌,是对值得尊重的人而言的。”林蔓的回答掷地有声,“对于一个让你感到不适和被冒犯的人,你最需要做的,不是维持表面的礼貌,而是建立清晰的边界。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没有义务去应付一个让你消耗心神的人。”

我坐在旁边,听着她的“林氏语录”,忍不住笑了。

我发现,经历过这场风波,我们两个人都变了。

林蔓变得更加通透和强大。她依然相信感觉,但这种相信,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家的敏感,而是一种清醒的、理性的、可以被言说的处世哲学。她把自己的直觉,锻造成了一副坚不可摧的盔甲。

而我,这个曾经的“理性主义者”,也终于学会了放下那些条条框框的“应该”和“不应该”,开始去倾听和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不再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找到一个逻辑严密的解释。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我感觉不舒服”,就足以成为我拒绝和远离的全部理由。

几个月后,公司搬了新的办公区。我和林蔓一起整理旧物。在我办公桌的角落里,我翻出了一个许久未曾打理的小盆栽,叶子已经有些枯黄。

“你看,跟你当时那盆快死掉的绿萝一模一样。”我对林蔓说。

林蔓看了一眼,笑了。“是啊,那时候办公室的气氛,就像被抽干了氧气,植物都活不下去。”

她说着,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午后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一下子涌了进来。

楼下花园里,孩子们在嬉笑打闹,充满了生机。

“不过现在好了。”她深吸一口气,转身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现在,阳光进来了。”

我看着她,又看了看手里那盆枯黄的盆栽,突然做了一个决定。我走到垃圾桶旁,把它扔了进去。

有些东西,就像某些人一样,当它已经开始让你感到压抑和窒息时,就应该果断地清理掉。

我们需要的是阳光,是新鲜的空气,是能让我们自由呼吸的空间。

无论是生活,还是人际关系,都是如此。

那天,闺蜜删除了一个沉默的同事。这个举动,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小题大做。

而如今我才明白,人生中许多重要的决定,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里。

那一次删除,就是林蔓为自己的人生,按下的一次“一键防护”。它无声无息,却无比强大,最终,让她安然无恙地,逃过了那场突如其来的劫难。

来源:积极的小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