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血型,但也许从没想过,血型跟中风、甚至寿命可能有关系。最近一项来自美国的大型研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研究分析了超过57万人的数据,发现A型血的人在60岁之前发生中风的几率,似乎比其他血型更高一些。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血型,但也许从没想过,血型跟中风、甚至寿命可能有关系。最近一项来自美国的大型研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研究分析了超过57万人的数据,发现A型血的人在60岁之前发生中风的几率,似乎比其他血型更高一些。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有数据、有机制、有研究支持的。但话说回来,血型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结局吗?或者说,这项研究意味着什么?咱们来好好聊聊。
这项研究发布在《神经学》(Neurology)期刊上,研究团队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他们筛选了17项关于中风的基因研究,涉及57万人,分析了其中7.6万例早发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数据。
结果显示,A型血在早发中风患者中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O型血则相对较少。研究甚至进一步指出,A型血人群在60岁前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略高于其他血型。
为什么是“略高”而不是“高很多”?因为中风这件事,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血型可能只是众多风险因子中的一个,但它偏偏又和血栓、炎症反应、血脂水平这些关键机制扯上了关系。
从生理层面看,A型血的血浆中,vonWillebrand因子(vWF)和凝血因子VIII的浓度通常更高。这两种物质都和血液的凝结机制密切相关。简单讲,A型血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可能更容易形成血栓。
再加上如果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帮凶”,风险当然会上升。这些因素一旦联手,就可能让中风悄无声息地找上门。
得了A型血的人也不需要过度焦虑。因为风险高一点,不等于一定会发生。很多O型血的人也中风了,不是吗?关键在于其他生活方式、慢性病控制等方面。
血型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医学界早就开始研究了。O型血的人胃酸偏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也可能略高,这与胃溃疡、胃癌的关联性更强。而B型血在某些研究中,出现糖尿病的风险略高。
而在新冠疫情期间,也有研究发现A型血感染风险偏高,O型血相对“抗打”。这些看似随机的标签,其实都和血型抗原、免疫反应、血管系统状态有关。
血型是一种遗传特征,它在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但它不是命运的“最终结论”。更像是给你一个起点,你后面怎么生活、怎么吃、怎么运动,才决定你走多远。
如果单从统计角度出发,的确有研究显示某些血型与长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比如有研究认为,O型血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略低,寿命可能稍长。但这类数据的差异往往不大,而且容易受到环境、种族、地域等因素干扰。
说得直白点,决定一个人能活多久的因素太多了,血型只是其中一环,而且不是最重要那一环。反而是血压控制得好不好,胆固醇高不高,睡眠够不够,情绪稳不稳,这些“看起来很日常”的东西,才是真正影响深远的大Boss。
所以说,看到“A型血更容易中风”,不要立刻吓坏了自己,也不要麻木地觉得“那我O型血,稳了”。没那么简单。
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就饮食重油重盐、不运动、天天熬夜还抽烟喝酒,那他是什么血型都没用。再“抗打”的O型血,也可能被这些生活习惯慢慢拖垮。
反过来,如果A型血的人注意控制血压、定期做体检、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节奏感十足的生活方式,那他活得长、活得好,也完全不是问题。
很多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聚合的结果。血型只是“潜在风险因子”,不是“决定性因素”。拿这项研究来吓自己、吓家人,实在没必要。但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开始好好关注自己的健康,那倒是真的挺值。
医学研究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让人焦虑,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潜在问题,提前干预。比起等病来了再治,提前规避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治病”。
看到这个研究结果,不妨想一想:家里是不是有人是A型血?是不是曾经有亲戚在五十多岁突然中风?有没有可能是遗传+血型+生活习惯叠加造成的?
这时候,如果能提前做一次脑血管检查,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状态,或许就能避免未来的麻烦。说到底,与其问“血型能不能决定寿命”,不如问“我现在还能做点什么”。
血型这东西,确实有它的科学依据,但它不是“上天注定”的终点。不管你是A型、B型、AB型,还是O型,真正拉开差距的,还是你每天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怎么活。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本复杂的说明书。血型只是其中的一页,不能拿它来定义整本书的走向。真正掌控命运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晓红.ABO血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3):45-48.
[2]陈志宏,孙莹.ABO血型与多种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0):1220-1224.
[3]王磊,周琳.血型与卒中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2):89-92.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