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得从心脏支架说起。支架是个"金属网",撑开了堵塞的血管,但身体会把它当成"异物"。为了不让这个"异物"表面形成血栓,就需要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
去年这个时候,青岛的李女士因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医院紧急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
手术很成功,但出院时医生给她开了两种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嘱咐她至少要服用一年。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了,回医院复查的李女士拿着检查结果,既欣慰又困惑。
欣慰的是心脏功能恢复得不错,困惑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这药还要不要继续吃?不吃怕复发,继续吃又担心副作用..."
相信很多做过心脏支架的朋友都有类似的困惑。今天,我们就通过李女士这一年的经历,来聊聊心脏支架术后服药的那些事儿。
李女士最初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我要吃两种药?而且医生说得那么严肃。"
这得从心脏支架说起。支架是个"金属网",撑开了堵塞的血管,但身体会把它当成"异物"。为了不让这个"异物"表面形成血栓,就需要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不同,却能协同作战。
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氯吡格雷则阻断ADP受体,两者从不同通路抑制血小板聚集。这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黄金标准。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明确指出,药物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需要持续12个月。李女士严格遵循了这个方案,这也是她这一年情况稳定的重要原因。
一年的坚持,带来了什么变化?
这一年来,李女士的生活发生了不少改变。最明显的是服药后的身体反应。
刚开始服药时,她经常感觉胃部不适,偶尔还有反酸。医生建议她饭后服药,并加用了胃黏膜保护剂,症状才逐渐缓解。还有几次刷牙时牙龈出血,好在都不严重,很快就能止住。
"这些轻微出血现象,其实是药物在起作用的信号。"医生这样安慰她,"说明血小板功能确实被抑制了,血栓风险在降低。"
复查结果显示,她的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心电图基本正常,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从术后的45%恢复到了55%。最重要的是,支架内血流通畅,没有再狭窄的迹象。
面对李女士的困惑,主治医生给出了专业建议:"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一年是个关键时间点。但要不要停药,需要综合评估。"
1、停药的风险主要来自支架内血栓。虽然支架内皮化在一年内基本完成,但每个人的愈合速度不同。过早停用双抗药物,仍可能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导致再次心梗。
2、继续服药则要面对出血风险。长期使用双抗药物会增加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年龄越大、肾功能越差,出血风险越高。
医生给李女士做了出血风险评分,并安排了胃镜检查评估消化道情况。最终建议她停用氯吡格雷,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回顾这一年,李女士总结出几条宝贵经验:
规律服药是重中之重。她特意买了分药盒,每天准时服药,从未漏服。"这是保命的药,可不能马虎。"定期监测必不可少。她每1-3个月就会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时了解药物对身体的影响。有一次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及时调整用药后很快就恢复正常了。如果你或家人也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这些建议或许能帮到你:
千万不要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这是最危险的行为。任何用药调整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学会识别危险信号。胸闷、胸痛再次出现可能预示心绞痛复发;黑便、血尿、剧烈头痛可能意味着出血。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即就医。李女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脏支架手术只是治疗的开始,术后的长期管理才是保障生活质量的关键。
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大多数患者都能像李女士一样,恢复正常生活。
支架术后一年的这个时间点很重要,但不必过度焦虑。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做好全面评估,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08):723-759.
[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05):432-448.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 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6):583-612.
来源:蔡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