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在社区的便民服务站,碰到退休的陈阿姨在咨询养老金政策。她63岁,57岁从街道事业单位提前退休,现在每月养老金比同岗位正常退休的老同事少1600多。她拿着当年的工作日记说:“那会儿社区搞老旧小区改造,我天天泡在工地上协调,后来腰伤犯了,实在扛不住才申请早退
前几天在社区的便民服务站,碰到退休的陈阿姨在咨询养老金政策。她63岁,57岁从街道事业单位提前退休,现在每月养老金比同岗位正常退休的老同事少1600多。她拿着当年的工作日记说:“那会儿社区搞老旧小区改造,我天天泡在工地上协调,后来腰伤犯了,实在扛不住才申请早退,现在看病吃药都得花钱,待遇跟不上,心里有点慌。”
其实不光陈阿姨,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早退老人”都有类似的困扰。他们不是“不想干到退休”,而是当年为了国家发展、单位工作,主动或被动提前离开岗位,如今养老待遇却和正常退休人员有差距。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为啥该提高他们的养老待遇?这不是“额外照顾”,而是对他们过去贡献的认可,也是解决现实困境的需要。
先搞清楚:这些“早退老人”,当年到底做了啥?
说他们是“国家发展顶梁柱”,不是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经历支撑。当年他们提前退休,大多和这3件事有关,每一件都和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紧密相关:
第一件:为“改革减负”主动让岗。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前后,不少机关事业单位推进机构改革、人员精简,为了给年轻力量腾位置、减轻单位运行负担,很多老员工主动申请提前退休。比如有的政府部门合并科室,有的事业单位优化编制,这些老人没等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干部55岁),50多岁就退了下来,让改革能顺利推进。
第二件:冲在“艰苦一线”耗了身体。过去几十年,基层建设、重点项目推进都离不开这些老人的身影。比如去偏远地区搞扶贫、驻点支援乡镇发展,或是在工程建设、民生服务等岗位上连轴转——有的常年加班写材料,有的在户外作业风吹日晒,有的为了协调群众矛盾跑断腿,时间长了落下慢性病,比如腰间盘突出、高血压、关节炎,到了50多岁身体扛不住,只能提前退休。
第三件:扛“特殊任务”牺牲个人利益。还有些老人是因为单位有紧急任务、临时安排,不得不提前退休。比如有的单位要外派人员长期驻守外地,老人为了让年轻同事能兼顾家庭,主动承担任务,长期两地分居导致身体和心理压力大;还有的在关键岗位上,为了保证工作衔接,等新人上手后就主动退下来,没计较个人待遇。
这些经历不是“个案”,而是很多机关事业早退老人的共同记忆。他们当年的付出,实实在在推动了地方发展、单位建设,是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再说说:为啥现在该提高他们的养老待遇?
不是说“所有退休人员都该涨待遇”,而是这些早退老人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被关注。最核心的就是这3个问题,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压力:
第一个:待遇差距“越拉越大”。养老金核算和“缴费年限”“退休时工资标准”挂钩,早退老人少交了几年社保,退休时的工资基数也比正常退休时低,导致初始养老金就少。而且每年养老金上调时,是按“定额+挂钩”的方式调整,基数低的人,就算上调比例一样,实际涨的钱也少,时间长了,和正常退休人员的差距就从几百元拉到一千多元甚至更多。
第二个:“医疗开支”成了重担。前面提到,不少早退老人是因为身体不好才退的,晚年慢性病多,需要长期吃药、定期复查。现在虽然有医保,但门诊报销有起付线,进口药、自费检查项目也不少,每月医疗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养老金本来就低,扣掉医疗费后,能用于生活开支的钱就不多了,要是碰到大病,压力更大。
第三个:“生活成本”逐年上涨。这些年物价、房租、水电燃气费都在涨,尤其是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生活成本涨幅明显。早退老人的养老金大多在3000-5000元,除了基本开支,想给孙辈买点东西、偶尔出去旅游,都得精打细算。有的老人为了贴补家用,还得去做兼职,比如看大门、发传单,身体根本吃不消。
还要明白:提高待遇,不只是“给钱”,更是“给认可”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养老金整体在涨,为啥还要专门提他们的待遇?”其实,提高机关事业早退老人的养老待遇,意义不只是“缓解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这两点:
一点是**“不让奉献者吃亏”**。这些老人当年为了国家发展、单位工作,牺牲了自己的“完整职业生涯”和“正常退休待遇”,现在他们老了,让他们能拿到和贡献匹配的待遇,是“公平”的体现。要是“干得多、退得早、待遇低”,会让后来人觉得“奉献不值当”,不利于形成“愿意担当、主动作为”的氛围。
另一点是**“传递社会温度”**。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看对“老一代建设者”的态度。这些早退老人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关注他们的晚年生活,提高他们的待遇,是在告诉所有人:“你们当年的付出,国家记得、社会记得”,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比钱更重要,能让他们晚年生活更有尊严。
最后说句实在话:该怎么提待遇?可以从这3个方向考虑
当然,提高待遇不是“拍脑袋涨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可以从这3个务实的方向入手,既合理又能真正帮到他们:
第一个:“差额补齐”缩小差距。针对早退老人“缴费年限短、基数低”的问题,可以按“同工龄、同岗位正常退休人员待遇”为基准,计算出他们的待遇差额,分阶段补齐。比如每年多涨5%-10%的养老金,用3-5年时间,慢慢缩小和正常退休人员的差距,避免一次性调整给财政带来压力。
第二个:“医疗补贴”精准帮扶。对因“工作原因导致慢性病”的早退老人,设立专门的“医疗补贴”,比如提高他们的门诊报销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或是对长期服用的慢性病药物给予额外补助,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第三个:“倾斜调整”纳入常规。每年国家调整养老金时,把“机关事业早退人员”纳入“倾斜调整”范围,和“高龄老人”“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一样,额外多涨一部分钱。比如70岁以下的早退老人,每月多涨50元;70岁以上的,每月多涨80元,让他们能共享养老金上涨的红利。
这些早退老人,当年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国家建设,现在他们老了,关注他们的养老待遇,是“反哺”,也是“责任”。不是要给他们“特殊照顾”,而是要让他们的付出“有回报”,让他们晚年生活能更安心、更有尊严。
要是你身边有这样的早退老人,不知道怎么查询自己的养老金构成,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养老金查询指南”,包括线上查询入口、线下查询地点,需要吗?
来源:发不者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