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新桂系时期的广西省政府顾问,是广西著名教育家,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他,就是唐现之。这位从灌阳文市镇田心村走出的桂北赤子,用一生的坚守,为八桂大地的教育事业点亮了明灯。
他是新桂系时期的广西省政府顾问,是广西著名教育家,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他,就是唐现之。这位从灌阳文市镇田心村走出的桂北赤子,用一生的坚守,为八桂大地的教育事业点亮了明灯。
唐现之
唐现之22岁那年,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有幸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得意门生之一。恩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为他日后深耕教育沃土奠定了坚实根基。
黄绍竑
彼时,新桂系统一广西后,立志将家乡打造成“模范省”,兴办教育被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容县人黄绍竑率先在梧州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特意邀请桂林恭城人马君武出任首任校长,又请容县老乡盘珠祁担任首任副校长,为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盘珠祁 马君武
1931年,容县人黄旭初接任广西省主席,眼见广西农村的孩子求学艰难,省政府下定决心:要让乡村孩子能读好书,首先得培养出足够多的好老师。创办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计划,就此被提上日程。
黄旭初刚上任的那个冬天,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专程赶赴广州,登门约见了当时在中山大学任职的唐现之,诚挚地邀请他回桂筹建这所师范专科学校。次年春天,唐现之毅然辞去中山大学待遇优厚的教职,携全家老幼顶着料峭寒风,溯西江而上返回南宁,出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主任,全面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
李任仁
办学过程中,唐现之始终以恩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宗旨,力主将校址选在桂林雁山园的农村地区。他的目标很明确: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新型知识青年。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后就能扎根广西乡村当教师,与农民并肩改造教育、革新社会,以教育救国的理想照亮乡土。校长杨东莼曾由衷赞扬:“同学们的自学精神是唐主任一手培养起来的。”尽管后来因办学方针与当时领导层存在分歧,唐现之遗憾离开该校,但他播下的教育火种已在雁山园悄然燎原。
梁漱溟
1933年,唐现之应桂林老乡梁漱溟之邀,前往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担任研究部导师。在此期间,他对梁漱溟的学识与刚正不阿的人品极为敬仰,还将其教育论著和演讲汇编成《梁漱溟教育论文集》。
1935年初,他又应广西教育厅厅长雷沛鸿之请,前往柳州沙塘主持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工作,亲自打理实验区内的农业训练班和小学。
1937年,唐现之被聘为广西省政府顾问,奉命筹办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今桂林师范学院),并兼任该校校长。此后,他还先后担任广西大学教授、桂林中山中学校长、广西省立图书馆馆长等职;解放后,又历任省第一图书馆馆长、省司法厅厅长,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唐景菘
唐现之的家国情怀,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他的祖父唐镜澄曾在湖南任县长,后来成为台湾巡抚唐景菘的智囊,在台湾负责税收事务,全力协助唐景菘抗日保台。唐景菘是灌阳新街镇江口村人,与唐现之同属族亲;巧合的是,唐现之出生时,唐景菘恰好从台湾返回桂林。这份跨越海峡的爱国担当,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的血脉。唐现之的堂弟唐肇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两代人接力守护八桂教育事业,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如今,广西师范大学与桂林师范学院依旧弦歌不辍,桃李满天下。这两所院校的蓬勃发展,正是对唐现之一生教育理想的最好告慰。这位从桂北山村走出的教育家,用毕生坚守诠释了“教育救国”的真谛,他的名字与功绩,早已深深镌刻在广西教育的史册之上。
来源:天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