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B:煤炭终于要 “踩刹车” 了,大量超便宜进口煤到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0:07 2

摘要:10月25日,海关总署甩出一张“成绩单”:前9个月煤炭进口3.5亿吨,同比飙涨73%,9月单月4214万吨,刷新历史同期。

10月25日,海关总署甩出一张“成绩单”:前9个月煤炭进口3.5亿吨,同比飙涨73%,9月单月4214万吨,刷新历史同期。

同一天,秦皇岛港库存冲到580万吨,一周前还是“缺货”的港口,转眼成了“煤山”。

价格像被抽掉梯子的跳水台,5500大卡现货一周跌掉3%,而印尼低卡煤到岸价已经比国内便宜70元/吨——进口煤正用“价格剪刀”把内贸煤的溢价一点点剪掉。

这不是简单的“便宜货来了”,而是一场被政策、汇率、地缘冲突同时按下的“快进键”。

先看政策。10月20日,发改委把晋陕蒙三地矿长叫到北京,一句话:四季度每天多挖50万吨,铁路先保电煤。

鄂尔多斯第二天就开足马力,日产量从230万吨拉到260万吨,相当于每天多挖出一个中型县城的全年用煤。

陕西更直接,给部分煤矿“临时身份证”——核增产能,先产先算。

政策意图很直白:把库存堆上去,把价格摁下来,让冬天不闹“煤荒”。

再看海外。

巴以冲突推高油价,布伦特冲破90美元,国际煤价跟着喝汤:纽卡斯尔5500大卡FOB价四天跳涨5.4%,冲到78美元/吨。

按常理,外煤贵了,国内应该喘口气。

但人民币同期贬值1.6%,把涨幅吃掉一半,印尼煤到岸价纹丝不动,依旧比国内便宜50—70元。

相当于国际油价涨了个寂寞,进口煤的“折扣券”还在生效。

更关键的是电厂的“购物车”。

华能、大唐10月进口煤采购占比从28%提到35%,部分电厂干脆停掉内贸高价标书。

港口贸易商突然发现,下游“只问价,不拿货”,库存像退潮后的礁石,全露出来了。

一周时间,秦港库存从480万吨飙到580万吨,贸易商开始“抛盘”,报价一天一个台阶往下挪。

有人担心:冬天不是要来了吗?

需求不会把价格再抬回去?

答案是——会,但抬不高。11月采暖季确实会吃掉一部分库存,可四季度进口煤月均到港量预计4500万吨以上,加上国内日均增产50万吨,一个月就是1500万吨新增供应。

需求涨100,供应涨200,天平依旧往“松”那边倾斜。

除非出现2008级寒冬,否则价格天花板已经被焊死。

更隐蔽的变量在铁路和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蒙古煤通关车数突破1000辆/日,创2020年以来新高;蒙古焦煤入关成本比澳洲焦煤低150元/吨,一旦终端钢厂开始切换配比,国内焦煤“最后的堡垒”也可能被撬开。12月俄罗斯对华出口关税取消的消息已经在圈子里传开,若落地,5500大卡俄煤到岸成本还能再降20—30元,进口煤的“低价军团”又多一员。

把镜头拉远,这场“进口煤海啸”其实是全球能源链条的一次“再平衡”:地缘冲突把油价推高,欧洲抢气,亚太抢煤,中国用汇率和政策筑了一道“缓冲堤”,把外部通胀挡在门外,反而享受到低价资源。

对内,政策用“增产+铁路”把价格顶盖拧死;对外,汇率和关税优惠把进口煤按在折扣区。

双重挤压下,国内煤价从“暴利”迅速回归“公用事业”属性——赚钱可以,暴利没门。

终端用户该怎么玩?

一句话:锁进口、压库存、快周转。

电厂已经把70%的进口长协排到明年3月,留给市场煤的胃口越来越小;贸易商再囤现货,等于抱着冰块等夏天,化得比赚得快。

焦煤用户盯紧蒙古车皮,一旦口岸放量,优先把高价山西煤替换掉,哪怕配比例只降10%,成本也能省出十几亿。

冬天会冷,但煤炭的“虚火”已经被进口煤、政策、汇率三重冷水浇得只剩青烟。

价格反弹会有,高度有限;库存贬值的风险,却像港口那堆越垒越高的煤山,越晚出手,越烫手。

来源:才高八斗熊猫Sd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