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西南部的蒋海、马楼、徐堂、葛集、大李楼五个村庄,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在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近日,记者走进巨野县柳林镇这“五大村”,聆听群众讲述“三请八路军”的抗战往事。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西南部的蒋海、马楼、徐堂、葛集、大李楼五个村庄,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在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近日,记者走进巨野县柳林镇这“五大村”,聆听群众讲述“三请八路军”的抗战往事。
同仇敌忾“五大村”
“抗日战争时期,蒋海、马楼、徐堂、葛集、大李楼五个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联手抗日,被群众称为‘五大村’或‘红五村’。”10月14日,巨野县柳林镇蒋海村党支部委员刘爱荣介绍。
在蒋海村的红五村纪念馆内,一幅手绘的“五大村”位置示意图格外醒目。从图中能看到,五个村庄紧密相连,人口集中、居住密集。1938年10月,日伪军占领巨野县城后,推行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导致大量平民伤亡、财产受损。为了抗日保村,“五大村”决定寻找一支可靠的部队作为支撑,“三请八路军”的故事便在此背景下发生。
在“红五村”,“三请八路军”的故事至今流传——不仅靠群众口耳相传,红五村纪念馆也有文字记载。1939年春,隶属国民党的第七路军在附近驻扎,五村群众主动与其联系,七路军当即应允合作,双方签订了抗日保村协议。可没等群众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七路军就以“庆祝合作”为名上门索要物资,鸡鸭牛羊、肥猪大鹅、烙饼馒头见啥要啥,五村百姓只能暗自叫苦。
不久后,日伪军进犯葛集,七路军却闻风而逃。面对强敌,葛集护村自卫队组织全村老少拿起武器,依托村内巷道与敌人周旋;马楼、蒋海等四村群众闻讯后,也立刻赶来支援。经过一整天激战,敌人最终被击退,但五村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就在五村群众痛恨七路军时,这支部队竟又折返回来,依旧耀武扬威。百姓愤怒地说:“七路军不抗日,只会祸害老百姓!”随后纷纷紧闭寨门,再也不让七路军进村。
三封信请来八路军
时隔不久,村外又来了一支部队,自称“八路军”,希望进村宣传抗日。百姓一听就急了:“刚赶走七路军,又来了八路军!不管是几路军,我们一律不欢迎,谁也不能进村!”
八路军没有硬闯,反而在村外张贴抗日标语,还不断向寨墙上的村民宣讲团结抗日的道理,之后便整队离去。不少村民站在寨墙上观望,发现这支部队整齐有序,和七路军确实不一样。
没过多久,日伪军再度来犯,周边几个村庄接连受损。葛集护村自卫队负责人葛锡恩、葛心振、葛守才聚到一起,商议关乎村子生死存亡的大事。考虑到自身武器装备落后,几人一致认为,还是得找一支真正能抗日保村的部队当“靠山”。葛心振说:“我听说八路军在曹县打了胜仗,还缴获了鬼子的大炮。大家都传他们不祸害老百姓,是真正抗日打鬼子的队伍。”
众人商议后,决定派葛守才前往曹县打探情况。几天后,葛守才风尘仆仆地回来,一进门就说:“我见到八路军了,他们就在曹县青堌集!要是不穿军装,他们和老百姓没两样——一进村,我就看见几个带枪的士兵在帮村民拉锯,还有人扫院子、挑水、修篱笆、烧火做饭,热闹得很。他们说话客气,喝碗水都要给群众付钱。曹县的老百姓说,他们就是当年的红军,专门打鬼子、打伪军,保护咱们老百姓。”
听了葛守才的话,大家都沉默了,心里满是后悔——当初不该把八路军拒之门外。众人纷纷主张尽快去请八路军,可又顾虑之前的事,迟迟下不了决心。这时,村里有文化的葛锡恩站出来说:“别再提过去的事了!就这么定了,去请八路军,信我来写!”
信写好后,十几位村民代表都签了名、按了红手印,葛守才带着信再次前往曹县。三天后他返回村里,说八路军已经转移,信交给了当地百姓,对方答应会设法转交。可等了好几天,始终没有音讯,村民们都急坏了。大家再次商议:“说不定人家觉得我们村子小,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要不,我们把马楼、蒋海、徐堂、大李楼这几个村都写上?反正之前各村已经开过好几次会,大家都盼着八路军能来。”
于是,众人又写了第二封信,由五村的知名人士联合署名,信中言辞格外恳切:“诚望贵军速来我乡,剿灭敌匪,安定民心。”这次葛守才送信归来时,脸上满是喜色——他不仅找到了八路军,还把信送到了部队长官杨得志手中,杨得志当场答应,部队很快就会开过来。
可转眼一个月过去,大家左等右盼,还是没见到八路军的踪影。1940年1月初,群众得知日伪军又在准备进攻五村,顿时心急如焚。大家急忙召集更多村民代表,联名写下第三封信,还专门请乡长签名盖章。没想到,第三封信送出去没几天,一天深夜,八路军竟“从天而降”。部队驻扎在村外,群众主动送去饮食,可八路军要么婉言谢绝,要么照价付钱,还说:“这是我们的纪律。”
很快,八路军就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们带领五村群众打击日伪、抵抗顽军,播撒革命火种,最终建立起巨南抗日根据地。“五大村”也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 “堡垒村”。
铭记革命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红色精神如同璀璨星辰,始终照亮着前行的道路。近日,巨野县柳林镇蒋海村“红五村”纪念馆与柳林镇人武部国防教育基地,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红色基因深植人心,为国防教育注入新活力。
“红五村”纪念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红色记忆,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走进馆内,陈列的实物、生动的图片和详实的史料,仿佛将人带回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让人在缅怀先烈中铭记历史,在追忆往昔中汲取奋进力量。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牺牲、奉献了全部力量,也更能体会到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巨野县柳林镇人武部国防教育基地也凭借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社会各界关注。基地里,一面面锦旗、一枚枚勋章,无声诉说着民兵保卫家乡的英勇事迹。这些荣誉不仅是柳林镇的骄傲,更是全市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充分发挥“红五村”纪念馆和人武部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巨野县柳林镇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持续开展红色精神传承活动。他们组织老革命军人走进校园、企业和乡村,通过宣讲报告、主题展览、互动交流等形式,把红色精神传递到每个角落,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这些活动有效增强了群众的革命意识和国防观念,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来源: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