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渭南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革命先烈用赤诚与生命铸就了红色精神,孕育了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渭华起义旧址、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深深镌刻下共产党人奋斗的足迹,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为秦东大地注入了生生不息
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红色精神闪耀秦东,百年信仰弦歌不辍。
在渭南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革命先烈用赤诚与生命铸就了红色精神,孕育了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渭华起义旧址、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深深镌刻下共产党人奋斗的足迹,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为秦东大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渭南日报 记者 牛纲 摄
8月21日,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渭南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深化红色文化研究阐释,着力在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高地上走在前作示范。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渭南日报 记者 崔正博 摄
近年来,我市立足红色热土优势,深挖红色资源,做足遗址保护、文化创新、宣传教育、旅游融合的大文章,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红色名片“亮”起来,缕缕红色文脉绵延不绝,造就了这片红色沃土的独特新韵。
保护深挖 红色资源“活”起来
渭华起义声震西北,迅速燎起革命之火;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东渡黄河,勇敢扛起民族大义;永丰战役硝烟弥漫,为解放陕西再添新功。渭南还是我党宣传马列主义、在陕西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行走在秦东大地,处处可见革命历史遗迹,感受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
红色基因浸润童心。渭南日报 记者 崔正博 摄
渭南市共有革命遗址15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拥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仅次于延安,居陕西第二。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深挖红色资源富矿,加强保护利用红色资源,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宣传及红色旅游,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传承红色文化,另一方面打造城市旅游名片。
“挖掘这些红色故事时,先烈们远大的革命理想、永不磨灭的信念、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不朽的革命气节深深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内心受到巨大震动,也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10月6日,讲解员武丽丽正在大荔县平朝工委纪念馆中,为大家讲述革命烈士马勤动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武丽丽哽咽了。
“勤动为国捐躯,时人皆以为忧,我独以喜,我喜死得其所。”马勤动的父亲马吉甫说。
在1940年抗日战争中,安仁籍烈士马勤动不幸牺牲,年仅22岁。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马吉甫于1940年7月20日写信给第38军军长赵寿山,请求搬回烈士骸骨归葬先茔。赵寿山被老人的深明大义深深感动,亲自复信,说明烈士遗体无法搬运的原因,劝老人“以达观处之”。儿子牺牲42年后,打听找到儿子生前的战友,倾听儿子牺牲时的场景,马吉甫情绪激动,与世长辞……
每一方红色热土上的革命历史都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位于大荔县安仁镇鲁坡村的平朝工委是平朝起义的发源地。大荔县委、县政府投资20万元在起义主要领导人韩增友的家乡打造了平朝工委纪念馆。如今这座纪念馆已成为大荔县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接待来访者4000余名。
讲好故事 红色名片“亮”起来
自去年10月至今年年初,由渭南秦腔剧团编排的秦腔现代戏《根据地》全国巡演,场场爆满,叫座又叫好,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潮,让广大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重温了一段段峥嵘岁月、经历了一次次心灵洗礼。
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在渭南大剧院演出剧照。渭南日报 记者 党骁 摄
“《根据地》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愿意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所以我们要更加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宝鸡观看《根据地》的观众胡瑞霞激动地说。
秦腔现代戏《根据地》讲述了1933年至1935年,陕甘边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土地革命方针,在敌我力量悬殊、环境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点燃革命烈火,创建和巩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党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的故事,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舍生忘死、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陕西省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名单,我市大型秦腔现代戏《根据地》戏曲创作案例入选“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案例”。陕北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袁茂林称赞道:“用秦腔剧的形式来表达革命根据地这样的题材,《根据地》是个先例。这部剧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互相碰撞、互相结合的典范。”
“我们编排《根据地》的初衷就是通过运用丰富的舞台灯光和精彩的演出功底,重现那段激情、热血革命岁月,引导当代年轻党员和群众从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更好地为党的建设服务!”渭南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介绍。
大型秦腔现代戏《红梢林》剧照。渭南日报 记者 牛纲 摄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文艺创作”“红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等深度融合模式,将非遗文化同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讲好渭南故事,传播渭南好声音,先后创作推出了《红梢林》《东渡!东渡!》《黄河湾纪事》《渭华星火》《张富清1948》等红色文艺精品,进一步擦亮红色名片,让广大群众在享受各类红色文艺精品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党史的思想滋养。
打造品牌 红色旅游“火起来”
在临渭区阳郭镇苌坡村(原大王乡北坡村),连接渭南市区和蓝田县的S108公路边,新竖立了一块褐色的长方形旅游指示牌,上面写道:“1946年秋,李先念回延安住过的地下交通站旧址。”这里正是渭南红色地下交通站。家住苌坡村的革命先辈刘正印将自家作为地下交通站,安全护送百余人过境,在1946年9月成功护送李先念巧过渭南。
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渭南日报 记者 崔正博 摄
踏入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破损的砖墙、隐蔽的暗道、陈列的煤油灯与泛黄的文件……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走进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大门,迎面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展柜里面陈列着渭南红色地下交通线的资料。
如今的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我市推出的红色旅游线路之一——“秦东革命星火之旅”中的一个景点,每年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了解曾经的峥嵘岁月。“摸着斑驳的窑壁,读着交通员的生死故事,真正懂了‘隐秘而伟大’的含义!”10月19日,来此游玩参观的西安游客陈丹丹说。
除此之外,我市还推出了红色初心之旅、民族信仰追寻之旅、红色革命精神追寻之旅、重走智取华山路之旅、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旅等6条红色旅游路线,涵盖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米家窑红色交通站、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地、荔北战役烈士陵园、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个红色景点。
由春至冬,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的场景接续上演,一股股红色旅游热潮席卷着秦东大地。毗邻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的南堡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
“我们联合陕西渭华干部学院、渭华起义纪念地管理中心,探索打造集参观学习、党性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形成‘一院一碑一馆一旧址一村庄’的党性教育新格局。”南堡村党支部书记吉望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南堡村将特色产业、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我们建起了空心挂面加工厂,打造了南堡村竹艺社,推出南堡手工刺绣和手工花馍等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吉望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展红色旅游,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建设集学习革命精神、体验田园生活、品尝当地美食于一体的田园文化综合体,不断提升‘红色南堡’的知名度。”
为提升红色旅游体验,近年来,渭南多个红色旅游景区、博物馆将旧址遗迹变为“体验现场”、文物史料变为“教学素材”、讲解员变为“互动角色”,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课堂。
近年来,我市精心打造廉政文化“一轴四点”工程,以渭南廉政文化主题展馆、临渭区寇准廉政教育点以及华州区渭华起义教育基地为“轴”,以潼关县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为“点”,整合提升全市红色资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静态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变成鲜活的廉政教育内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每次学习走访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每次重温都会带来新的启迪。”渭南市临渭区杜桥街道办组织干部惠燕说。
山水为脊,红色为脉。回望来路,红色血脉一直滋养着渭南这片辽阔的土地;眺望前方,红色引擎还将为渭南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我们将持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澎湃力量。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