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章:机电长梦,三峡梦圆|大国机电梦(5c)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09:03 2

摘要:时任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吴伟章,是清华工学博士。1995年,就参与了三峡工程的论证,负责三峡水轮机水力稳定性的专题研究。1999年,哈电作为阿尔斯通、ABB和GE的国内分包商赢得了制造三峡左岸发电机组的机会。

哈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吴伟章

时任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吴伟章,是清华工学博士。1995年,就参与了三峡工程的论证,负责三峡水轮机水力稳定性的专题研究。1999年,哈电作为阿尔斯通、ABB和GE的国内分包商赢得了制造三峡左岸发电机组的机会。

走近吴伟章时,我喊他少帅,他笑着打岔说自已老了。其实,他2000年执掌哈电机公司时才38岁,是名副其实的少帅。

我说吴总,我知你在任上亲自组织三峡“十五”攻关项目的申报和科研工作,还把科研、设计、工艺技术人员送往国外培训,引进了不少计算分析软件并实现二次开发。你还主持制定了《长江三峡大型水电站机组质量保证大纲》,成立三峡项目总指挥部,斥资9.3亿元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新建厂房8000多平方米,为拿下三峡订单立下了汗马功劳啊!我恳切地希望你将个中滋味,与我《大国机电梦》这本书的读者分享啊!

吴伟章爽朗应答,快速进入三峡机组话题一一

我是1988年到的电机厂,2000年当董事长、总经理,2010年调入集团。

当年修葛洲坝,对哈电来说太重要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举全国之力,上水电是一个大突破,也为三峡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研制三峡机组,我当总经理就开始干了,一干就是十年。那时候,从三峡左、右岸及地下电站机组研制与自主创新,到后来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电站,都是我当总经理、董事长时干的。

三峡机组研究,哈电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80年代我毕业后参加过论证,虽说水平比较低,但却是一步步上台阶。不是说一跟国外合作,你就能够国产化,就能够达到世界水平,它是通过这一步步台阶走的,顶尖技术那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就走到那步了。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努力,不可能引进就可消化,吸收即能再创新,就马上国际水平。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几十年的扎实努力,几十年这样一个梦想。

三峡机组

谈到三峡,就是要感谢国家,没有国家这样一个战略性的决策,我们不可能研制出70万机组,更不可能有现在的80万乃至100万机组。

引进国外的水力设计技术,谈判时老外曾挖苦我们,问你圆明园卖不卖?没有三峡工程这样一个巨大吸引力,没有国家拍版,没有三峡总公司支持,要让外商转让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而技术转让,必须由制造厂签字三峡业主才付费用,这个环节拿捏得非常好。

我们科研技术今天之所以能有如此进步,得感谢三峡,这是个非常好的业主。它有大局观念,战略思想,更有严格要求,逼着你上台阶,有时严得让我们难以接受。但我们心里知道,这种严格就是逼着你上台阶,是一番好意:首先,国家这样一个工程必须成功,必须高质量、高标准成功,业主肩负着国家使命;另一方面也倒逼制造厂提高水平,带动制造厂提高水平,最终实现飞跃式跨越。虽然我们是甲乙双方,但共同肩负国家使命。所以发自内心说,三峡业主是我接触最开明最高明最好的业主;第三,我还得感谢员工。坦率地讲,干三峡很光荣很神圣,但压力极大,因为我们的差距明摆着哩,这个30万与70万,那不是一个量级。正是由于有三峡这样一个好业主,再加上有好的职工队伍,大家真是牢记责任,是卧薪尝胆啦。出现问题不气馁,同台竞技比输赢!最终,我们的机组技术,机组的质量,我们的服务都得到业主认可。你没见电视片里立着的那个硬币不倒么,那就是哈电制造的机组,稳定性能我们交了满意答卷。

我们自主创新推出的70万空冷机组,不仅安装在三峡右岸,还推进到金沙江。我们从70万到77万、80万,到今天白鹤滩100万,按三峡集团卢董事长卢纯的话讲,就是进入到无人区,领先世界。

哈电的历史,它是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建立的制造研发基地,一直就肩负着国家使命。根据国家需要,企业从一个废弃的赛马场创始,水电机组创业史就是一个不断的爬坡过程,先从800千瓦到1万千瓦,又从7.2万千瓦到12.5万千瓦,再冲到30万千瓦。自小到大,从无到有,我们自己研制,就是一种担当。跟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为国家发展服务,哈电人这种情怀和信念,融化在血液里了,它是一种基因,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

应该说,哈电不再一枝独秀,不再领跑,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某种程度上中国的电力发展不光需要哈电,还需要东电等一起努力,通过竞争共同发展,共同走向世界。

那么老大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问题。问题有的是客观存在,有的是我们自身的,还需要努力。客观存在,就因为我们岁数大,负担就重。那当然我的职工老化,负担就比别人多,这是历史,你改变不了。但也由于我们危机意识不够,老躺在过去的光荣上,创新不够,改革力度不够。这几届的周总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大了转型力度,还要继续去肩负责任,你是老大,责任必须担。多年年我们人才流失严重,上世纪90年代我们企业三年不开工,困难至极。改革开放以后,南方快速发展,整个东北人才大量流失。

三峡机组

历史缘由,留不住人。现在招了一个博士,比我原来的博士工资高,可不给这个价,招不来啊。我在电机厂当董事长时,收入分配尽可能给骨干多一点,但也多不了多少,重要的我有一个姿态。我开大会告诫员工,企业竞争说白了就是技术竞争、人才竞争,低价位招不到人才,人才短缺咱企业就没了希望。但我保证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那时候你们上集市买菜,可以不还价!

嘿嘿,是三峡给了我们机遇,抓住机遇企业就活了。2010年我离开时,员工工资已翻了两番,他们上街买菜果真不还价。你说我心里高兴不高兴?!#头条媒体人计划#

来源:三峡孬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