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早上醒来,眼前突然出现一团黑影,像苍蝇在飞?你有没有试过某一瞬间眼前闪出一道亮光,却根本没有灯?你有没有忽然感觉看东西变得模糊、变形,
你有没有早上醒来,眼前突然出现一团黑影,像苍蝇在飞?你有没有试过某一瞬间眼前闪出一道亮光,却根本没有灯?你有没有忽然感觉看东西变得模糊、变形,
像是镜子被水打湿后的那种扭曲?如果这些情况反复出现,不要以为只是“眼疲劳”那么简单,它们很可能是眼睛正在发出求救信号,预示着已经站在视力崩塌的悬崖边上。
一个48岁的男性患者,入院时主诉右眼突然看不清,像是有黑纱罩着,检查发现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这是一种类似脑中风的眼部急症,
黄金抢救时间只有90分钟。一旦错过,视力将永久丧失。许多患者在症状刚出现时只是以为“眼花”,结果错过了治疗窗口。
视网膜血管的堵塞,往往没有前兆。突然的视野缺损、一侧眼睛发黑、光感消失,甚至伴随头痛或恶心,常常被误判为普通偏头痛。
但这类症状的背后,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心源性栓塞的并发表现。眼底是全身唯一可以直接看到血管的地方,它的病变常常是系统性疾病的首发信号。
有些人会说,自己眼前总是有黑影飘动,像小虫子乱飞。这种“飞蚊症”确实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但如果飞蚊突然增多、形态发生变化,并伴有闪光感,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它可能是玻璃体后脱离,更危险的是玻璃体牵拉导致视网膜裂孔,进而发展为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的过程并不疼痛,但它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脱离区域的感光细胞一旦缺血坏死,就无法再生。
尤其是牵涉到黄斑区时,即使手术成功,视力也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错过最佳手术时间,就像一张撕裂的照片,永远无法拼回原样。
另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眼部危险信号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我们在临床上简称“中浆”。患者往往是中青年男性,夜间用眼多、精神压力大。
发病时会感觉视物变形、色彩减退,看东西像是蒙了一层灰膜。虽然这种病大多数可以自行吸收恢复,但重复发作会造成黄斑永久性损伤,形成视网膜萎缩斑。
中浆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皮质醇水平升高密切相关。长期熬夜、焦虑、服用激素类药物,都是高危因素。
2022年《中华眼底病杂志》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复发性中浆患者中,超过70%存在明显的慢性压力背景。这些人群即使视力恢复正常,仍需定期眼底检查,防止潜在的黄斑结构损伤。
我们再来讲一个让人警醒的现象。有些老年人抱怨视力持续模糊,看东西像在雾中,配新眼镜也无济于事。检查发现,其实是黄斑变性。
尤其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迅速,甚至在数周内导致中心视力丧失。初期症状就是看直线变弯、颜色分辨力下降,非常容易与白内障混淆。
黄斑变性的危险因素中,年龄只是一个方面。吸烟是另一个非常明确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中华眼科杂志》2021年发布的数据,
吸烟者发生湿性黄斑变性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抗新生血管药物的注射可以延缓病情,但无法逆转视网膜已经退化的部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更隐秘但更凶险的眼病——眼内肿瘤。有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因“眼睛胀痛,看灯光有彩环”就诊,眼压正常,
查视网膜却发现一块色素脱失区域,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这种病虽然罕见,但一旦转移,五年生存率骤降至30%以下。
眼内肿瘤的早期表现极为隐匿,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单侧视力下降、虹视或眼球突出。《中国肿瘤临床》2020年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
超过60%的患者在确诊前被误诊为葡萄膜炎或青光眼。提高警惕、早期发现,是提高生存率的唯一手段。
再说说青光眼。这是一个被称为“视力小偷”的病,早期没有任何疼痛或红眼表现,却在悄无声息中偷走视野。
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进展缓慢,患者往往在视野已经出现大片缺损时才来就诊。而视神经已经不可逆受损。
青光眼的家族聚集性非常明显。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青光眼,自己患病风险将升高4-9倍。而一个让人警觉的数据是,
40岁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达到2.6%,但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不足一半。定期视神经检查、眼压监测,是防止失明的关键。
还有一个常被误解的表现:眼干、灼热、异物感。很多人以为这是“干眼症”而已,滴点眼药水就好。
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尤其是伴随晨起眼睑黏连、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就要警惕是否是“干燥综合征”的眼部表现。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损伤泪腺、唾液腺,还可能累及肺、肾、神经系统。眼科往往是首发科室。
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的统计显示,37%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最早表现为单纯“眼干”。如果仅仅当作普通干眼处理,极易延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诊断。
还有些人问我,为什么我看东西有时会出现多个重影?这并不总是眼球本身的问题,而可能是眼肌麻痹,背后可能是脑干病变、颅内动脉瘤,
甚至是肿瘤压迫。视物复视往往是神经性眼病的先兆,尤其要关注是否伴随头痛、恶心、走路不稳等症状。
对于这些高危眼病,我们并非没有办法。OCT检查、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等手段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在早期就捕捉到微小病变。
不少眼底病变在视力受损之前,就已经能在检查中被识别出来。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早一步去医院查一查。
治疗方面,许多眼病已经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像湿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都可以通过抗VEGF药物注射控制新生血管生长。
青光眼也不再只是靠降眼压药物,激光手术、引流装置等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
但再先进的治疗也无法逆转已经死亡的视网膜神经细胞。我们面对的是一块无法自我修复的组织,
它一旦坏死,就等于永久失去功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如此强烈地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很多患者在失明后才来门诊问我,医生,我怎么当初没早点看出来?但视力不像血压、血糖那样有明显警报系统,它的退化往往悄无声息。等你察觉,可能已经来不及。
有时候,眼睛的病,不只是眼睛的病。它是身体整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向我们预警心脑血管风险,反映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是肿瘤的第一信号。它的沉默,并不是健康的标志,而可能是深层病变在悄悄逼近。
当你再一次觉得眼前有黑影飘动,或者视线忽然模糊,不要再“等等看”。这不是小事。眼睛只有一双,视力只有一次机会。保护它们,不是等到看不见时才后悔,而是在还看得清时,多一点重视,多一次检查。
[1]王宁利.中国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183-188.
[2]刘奕.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38(9):657-661.
[3]张静.脉络膜黑色素瘤诊疗现状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13):694-698.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