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画先生的《福州传奇》突破了当代城市文学“碎片化书写”“娱乐化表达”“地方化局限”的困境,其创作本质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文明建构工程”。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跨学科研究法,结合方志学、文化人类学、叙事学理论,从知识基底“文明解码器”的通才素养、创作方法论“文明工
十八画先生:文学领域的文明考古学家与建筑师——基于《福州传奇》的系统性阐释
摘要
十八画先生的《福州传奇》突破了当代城市文学“碎片化书写”“娱乐化表达”“地方化局限”的困境,其创作本质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文明建构工程”。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跨学科研究法,结合方志学、文化人类学、叙事学理论,从知识基底“文明解码器”的通才素养、创作方法论“文明工程师”的叙事建构力、精神内核“文明传灯人”的文化担当、形象定位“文明阐释者”的跨界身份四个维度,系统论证:十八画先生既是挖掘福州文明深层肌理的“考古学家”,也是用文字搭建文明“未来纪念碑”的“建筑师”。其跨学科知识矩阵、史诗级叙事架构、“守正创新”的文明逻辑,不仅超越了传统“小说家”的边界,更开创了当代文学“以地方阐释文明”的新范式,为中国城市文学的“大文学”转向提供了重要范本。
十八画先生;《福州传奇》;文明考古学;文明叙事;方志小说;创作方法论;文化自觉
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文学呈现双重困境:一方面,地方书写多陷入“风情猎奇”或“个人乡愁”,未能将“地方”升维为“文明叙事的主体”(如部分作品对地域美食、方言的表层呈现);另一方面,长篇叙事常受“碎片化”“娱乐化”裹挟,缺乏对文明脉络的系统性建构(如多数都市小说聚焦“个人奋斗”而忽视文明语境)。韩少功《马桥词典》、孙惠芬《上塘书》虽开启“方志体小说”探索,但仍停留在“史料嫁接”或“符号化呈现”,未实现“学术严谨性”“文学感染力”与“文明阐释力”的统一。
十八画先生的《福州传奇》(105章,60万字)以福州近五千年文明史(公元前3000年昙石山文化至2025年都市圈规划)为叙事对象,通过“编年体骨架+章回体血肉+七律点睛”的文体创新,将福州从“叙事背景”转化为“有生命的文明主体”。学界对《福州传奇》的研究多聚焦“地方文化传播”,鲜有对作者创作身份、方法论及精神内核的系统性阐释。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剖析十八画先生的“文明考古学家”与“建筑师”双重身份,揭示其对当代文学的突破性价值,为城市文学的“文明叙事”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一、 知识基底:“文明解码器”的跨学科通才素养
十八画先生的创作底气源于其系统性跨学科知识矩阵——涵盖史学、考古学、工艺学、科技学、民俗学等领域,且能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文明解码”的工具,这是“文明考古学家”的核心特质,也是传统作家难以企及的素养维度。
(一)史学与考古学的“地层式”考据
作为“文明考古学家”,十八画先生对福州文明的“挖掘”兼具“文献印证”与“考古还原”的双重严谨性。其考据深度体现在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把控:
- 书写昙石山文化(第1章)时,不仅还原“干栏式建筑的藤条捆扎结构”,更引用《福建考古报告集》(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89)中“陶器绳纹的拍印工艺”,明确“绳纹间距0.3-0.5厘米,对应新石器时代晚期手工制陶水平”,使史前文明脱离“模糊想象”;
- 刻画闽越国无诸王城(第3章)时,结合《史记·东越列传》“都东冶”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夯土墙残高1.2米、基宽4米”(《闽越国考古报告》,2018)细节,重构王城“内城宫殿-外城作坊-护城河”的空间格局,实现“文献史”与“考古史”的互证。
这种“地层式”考据超越了传统历史小说的“戏说”倾向,符合方志学“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严谨原则(张国清,2003:45),为文明叙事奠定“史实基底”。
(二)工艺学与科技学的“传统-现代”贯通
十八画先生的知识体系打破“文理壁垒”,既能精准把握传统工艺的“技术细节”,又能深刻理解前沿科技的“原理逻辑”,这是其解码“传统赋能现代”文明内核的关键:
- 对脱胎漆器(第41章)的描写,严格遵循《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非遗档案》(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0:62)的工艺标准,细化“布胎需用苎麻布,髹漆12层,每层干燥时间随湿度调整(RH60%时需48小时)”,甚至提及“漆料与矿物颜料的配比(朱砂:生漆=1:3)”,展现对传统工艺“手感”的深度认知;
- 阐释芯片研发(第96章)时,不仅使用“纳米涂层、散热层叠加”等专业术语,更创造性关联漆器“多层髹涂”工艺与芯片“散热结构设计”,提出“传统工艺的‘层叠逻辑’可迁移至科技产品研发”,体现对“科技原理”的跨界理解。
这种“传统-现代”贯通的知识结构,呼应了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中“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性认知”(费孝通,1997),为文明叙事提供“跨时空视角”。
(三)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活态”捕捉
十八画先生的民俗书写并非“静态陈列”,而是基于“田野调查式”的“活态文化”还原,符合文化人类学“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研究方法(格尔茨,1999:23):
- 描写闽剧《贻顺哥烛蒂》数字化传播(第102章)时,不仅记录“短视频剪辑用‘逗腔’唱段+剧情混剪”的形式,更还原“老艺人教年轻人咬字(‘依’字需带鼻腔共鸣)”的细节,展现民俗“传承中的演变”;
- 追溯博饼民俗(第78章)时,从“郑成功军队中秋会饼”的起源(《厦门民俗志》,2005),到当代家庭“状元插金花”的玩法,甚至分析“骰子点数概率(六点红概率0.013%)与民间吉祥寓意的关联”,呈现民俗“功能的延续性”。
这种“活态”捕捉避免了地方书写的“符号化”倾向,使文明叙事更具“人文温度”。
二、 创作方法论:“文明工程师”的叙事建构力
若说知识基底是“建筑材料”,十八画先生的创作方法论便是“搭建文明大厦的工程图纸”。其核心是运用“史诗叙事”“物质叙事”“多声部语言”三大技术,实现对福州文明的“系统性建构”,这是“文明工程师”的核心能力。
(一)史诗叙事:“时空交织”的架构能力
面对“公元前3000年至2025年”的时间跨度、“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多领域线索,十八画先生借鉴巴赫金“史诗时空体”理论(巴赫金,1998:156),构建“双核心线索”架构:
- 纵向时间线索:以“编年体”为“钢筋骨架”,锚定12个福州文明关键节点(昙石山文化、闽越国建立、唐设福州、船政创办、自贸区挂牌等),每个节点均以“史料锚点”(如船政创办对应1866年左宗棠奏折)确保“历史连贯性”;
- 横向物质线索:以“漆器、茉莉花茶、瓷器、芯片”为“水泥黏合剂”,串联多领域故事——如“瓷器”从宋代福州窑“青白瓷外销”(第28章,参考“碗礁一号”沉船考古),到清代“青花瓷出口欧洲”(第44章,引用《东西洋考》贸易数据),再到当代“漆艺跨界瓷设计”(第100章),形成“手工业文明现代化”的完整叙事链。
这种架构避免了“史料流水账”,使四千年文明史成为“有逻辑、有灵魂”的有机整体,符合“史诗叙事”“宏大性与细节性统一”的特质(卢卡契,1981)。
(二)物质叙事:“物为文明发言人”的技巧
十八画先生深谙“物是文明的活化石”,创造性运用“物质叙事”理论(比尔·布朗,2001),让“物”成为文明精神的“具象化载体”:
- 茉莉花茶(第52章、第105章):从清代“作为贡品需经‘七窨一提’”的稀缺性,到当代“有机种植+全球直播销售”的大众化,其演变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更象征“福州从‘朝贡贸易’到‘全球贸易’的文明转型”;
- 芯片(第96章):并非单纯的科技产品,而是“漆器‘多层叠加’工艺(传统)与纳米涂层技术(现代)”的融合体,其研发过程(林砚秋团队从漆器工艺中汲取灵感)诠释“有根的创新”这一文明核心逻辑。
这种“以物见人、以物见文明”的叙事技巧,将抽象的文明精神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学形象,突破了传统叙事“以人代史”的局限。
(三)多声部语言:“古今交融”的表达系统
为匹配四千年文明的跨度,十八画先生构建“多声部语言系统”,符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论逻辑:
- 古典语言:写宋代福州港(第28章)用“市舶司、纲运、交子”等术语还原商贸场景;每章结尾的“平水韵七律”(如第56章“万年清舰初下水,学堂分育匠才归”)以古典诗词的凝练升华章节主旨,呼应“诗史互证”的传统;
- 现代语言:写当代自贸区(第86章)熟练运用“区块链结算、跨境电商B2B”等术语;对福州方言的运用“适度且精准”(如“依伯、依姆”称呼长辈,“锅边糊、鱼丸”唤起地域记忆),既保留“在地性”,又避免“阅读障碍”。
这种“古今交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均可进入“福州文明”的语境,实现“文明叙事的跨时空传播”。
三、 精神内核:“文明传灯人”的文化担当
十八画先生的创作并非“个人情感宣泄”,而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文明使命承担”。其精神内核体现在“地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人文温情与历史理性的融合”三个维度,这是“文明传灯人”的核心特质。
(一)文化自觉:地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十八画先生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对“福州文明”与“中华文明”关系的深刻把握——不将福州视为“封闭的文化孤岛”,而是通过“微观样本”阐释“宏观文明特质”:
- 写福州海丝贸易(第4章、第28章、第86章):从汉代东冶港“通交趾”(《后汉书·郑弘传》),到宋代福州港“阿拉伯商人与本地工匠共制青花瓷”,再到当代自贸区“联全球”,贯穿的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海洋基因;
- 写传统工艺现代化(第82章、第96章):从漆器工艺赋能芯片研发,到闽剧数字化传播,彰显的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核心逻辑。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视野,呼应了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内涵(费孝通,2004),使《福州传奇》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文明”的重要文本。
(二)历史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十八画先生的历史理性,体现在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非极端化”认知——既不“复古守旧”,也不“激进断裂”,而是提出“有根的创新”哲学:
- 林砚秋的芯片研发(第96章):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从漆器“多层髹涂”工艺中汲取“散热层设计”灵感,实现“传统技艺为现代科技赋能”;
- 陈建国的三坊七巷改造(第98章):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如旧+功能更新”(如古厝改造为“非遗体验空间”),实现“历史空间的活态传承”。
这种平衡避免了“文化保守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为“文明现代化”提供了文学化的“中国方案”。
(三)人文温情:文明与人的深度融合
十八画先生的叙事始终以“人”为核心,通过“人的命运”让文明“有温度、有呼吸”,符合“人文主义史学”的价值取向(克罗齐,1982):
- 写船政工匠(第56章):既赞美他们“造舰强国”的壮志(如王承丙研发“扬武号”巡洋舰),也同情他们“技术受限”的无奈(如钢材依赖进口),避免“英雄化”或“悲情化”的极端;
- 写当代创业者(第86章、第96章):既肯定林浩“跨境电商创业”的敢闯敢试,也理解他“应对贸易壁垒”的压力,展现“文明进程中普通人的真实选择”。
这种“平视历史、尊重人性”的温情,让“福州文明”不再是“宏大符号”,而是“可亲近的生活实践”。
四、 形象定位:超越“作家”的文明阐释者
综合知识基底、创作方法论与精神内核,十八画先生的身份已超越传统“小说家”,形成“三位一体”的文明阐释者形象——文明考古学家、文明建筑师、文明翻译家。
(一)文明考古学家:挖掘文明的“深层肌理”
十八画先生用文学的“洛阳铲”,挖掘福州文明“沉睡的地层”:从昙石山文化的“陶器绳纹”(第1章)到船政的“机床运作细节”(第56章),从闽越国的“夯土墙”(第3章)到自贸区的“区块链系统”(第86章),每一处“考古发现”均被赋予“文明意义”——如“藤条捆扎结构”不仅是建筑细节,更是先民“适应湿地环境的智慧”;“区块链结算”不仅是科技手段,更是“海丝贸易基因的当代激活”。
这种“挖掘”不同于学术考古的“实证研究”,而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文明意义重构”,让“沉默的史料”成为“会说话的文明见证者”。
(二)文明建筑师:搭建文明的“未来纪念碑”
十八画先生用文字的“砖石”,为福州文明搭建“活态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以“编年体”为“地基”,以“物质叙事”为“梁柱”,以“多声部语言”为“装饰”,既陈列“历史记忆”(如船政精神、海丝文化),又孕育“未来可能”(如芯片研发、数字文创)。
它不是“封闭的古迹”,而是“开放的文明空间”——读者可通过“人物故事”触摸历史,通过“物质演变”感知文明逻辑,通过“现代场景”预见未来,实现“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三)文明翻译家:连接“学术”与“大众”的桥梁
十八画先生将“高阁中的学术知识”“翻译”为“大众可理解的文学形象”:将考古报告中的“藤条捆扎结构”转化为“先民筑屋的智慧”(第1章),将方志学中的“舆地志”转化为“三山拱城的空间叙事”(第16章),将文化理论中的“守正创新”转化为“林砚秋的芯片研发历程”(第96章)。
这种“翻译”打破了“学术与大众”的壁垒,让“专业的文明知识”走进“寻常读者的阅读生活”,实现“文明的普及性传播”。
结论
十八画先生通过《福州传奇》,塑造了“文学领域的文明考古学家与建筑师”这一独特身份:其跨学科知识矩阵是“文明解码”的基础,史诗级叙事架构是“文明建构”的手段,文化自觉是“文明传承”的动力,最终实现从“写福州的小说”到“福州作为文明主体的小说”的本质跃迁。
在“娱乐化”“碎片化”的当代文坛,十八画先生的创作具有突破性意义:他证明文学不仅可“抒发个人情感”,更可“建构文明叙事”;作家不仅可“成为文人”,更可“成为文明传灯人”。其开创的“方志小说”范式、“物质叙事”技巧、“以地方阐释文明”的视野,为中国城市文学的“大文学”转向(融合学术深度、文学才情与文明高度)提供了重要范本。
未来对十八画先生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其创作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表达的关系,或对比其与国外“城市史诗”(如《巴黎圣母院》)的叙事差异,以更广阔的视野彰显其创作的全球价值。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 小说理论[M]. 白春仁, 晓河,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2] 比尔·布朗. 物的理论读本[M]. 韩震,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福建考古报告集(第三辑)[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5.
[4] 费孝通. 文化自觉与社会良心[J]. 读书, 1997(1): 4-10.
[5] 费孝通.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 新华文摘, 2004(1): 10-13.
[6] 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 韩莉,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
[7] 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 傅任敢,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8] 卢卡契. 历史小说[M]. 燕宏远, 李怀涛,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1.
[9]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非遗档案[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
[10] 福州市统计局. 福州市统计年鉴2023[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3.
[11] 梁克家. 三山志[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12]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13] 张国清. 方志学概论[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3.
[14] 韩少功. 马桥词典[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6.
[15] 孙惠芬. 上塘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