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过秋收,村部的大喇叭就响得震天:“2025年农村新政策解读会,上午10点在村委会开!种地、建房、挣钱的事都有说法,每家都得来!”不到半小时,院里就挤满了人,镇里来的干部刚把政策海报贴好,村民们就围上去,有人掏手机拍细节,有人拉着干部问自家情况,热闹得像过年赶
刚过秋收,村部的大喇叭就响得震天:“2025年农村新政策解读会,上午10点在村委会开!种地、建房、挣钱的事都有说法,每家都得来!”不到半小时,院里就挤满了人,镇里来的干部刚把政策海报贴好,村民们就围上去,有人掏手机拍细节,有人拉着干部问自家情况,热闹得像过年赶庙会。
第一件实事是承包地“锁”住了,三十年延包不落空。种了30年地的老郑蹲在海报前,手指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那条反复问:“我家8亩地后年到期,真能直接续?不会给我调走好地吧?”镇农经站的王干事蹲下来解释:“今年全国要扩整省试点,江苏、四川都跑在前面,原则是‘大稳定、小调整’,只要你没违规,地肯定不变,还能拿到新的承包证。”旁边卖农资的小刘插了话:“这政策一出来,我家农资店的订单都多了!昨天老郑还说要装滴灌,以前怕地变动不敢投钱,现在踏实了。”更让人安心的是,政策严查乱占耕地,村东头那片被圈占种果树的耕地,上周已开始复垦种油菜,“以后种地的根基稳了”,老郑摸了摸新翻的泥土,笑得眯起了眼。
第二件实事是宅基地有“身份证”,合法用着不心慌。村民李姐正愁儿子结婚要建房,看到“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内容,赶紧拉着王干事问:“我家老房翻新,算不算合法?能领证不?”王干事指着海报上的红线说:“只要是按村里规划批的地,翻新、扩建都合规,证下来后出租、入股都受保护。但有两条不能碰:城里人不能来买宅基地,退休干部也不准多占耕地建房,查到就严肃处理。”村西头的老赵把老房改了民宿,以前总怕手续不全,现在听说能合法盘活,立马去镇里补了备案:“以前客人问起手续我就紧张,现在有证在手,明年打算把院子扩成采摘园,多挣点钱给孙子交学费。”
第三件实事是特色产业有靠山,“土货”能卖好价钱。返乡创业的小吴刚从县里领了补贴,他的红薯种植合作社今年种了300亩蜜薯。“以前村里种普通红薯,一亩才挣1500块,改种蜜薯后,亩产3000斤,按每斤3块算,一亩能挣9000块。”小吴捧着刚挖的蜜薯给大家看,县里派了农技员蹲点指导,还帮着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现在一场直播就能卖5000斤,销售额达1.5万元。更划算的是“薯稻轮作”模式,蜜薯收完种水稻,一亩地年产值能超1.2万元。村支书在一旁算账:“明年打算扩种到800亩,再建个红薯干加工厂,让更多户跟着挣钱。”
第四件实事是农业添了“智能帮手”,种地不用再靠“天”。种粮大户陈哥今年新添了两台无人播种机,正给大伙儿演示:“以前雇人播种,一亩地得20块,还容易漏种,这机器一小时能种20亩,一亩成本才5块,还能精准控制下种量。”更神的是县里农业服务中心给配的“智慧农业”系统,手机上每天能收到病虫害预警、灌溉建议。“去年汛期没防备,玉米倒了5亩,今年看预警提前挖了排水沟,一点损失都没有。”陈哥说,政策给农机补贴,老机器报废补了8000块,新机器又省了三成,算下来没花多少钱,“以后种地不光靠经验,还得信科学,这智能机器比老把式还靠谱。”
第五件实事是防返贫底线守得牢,帮扶跟着需求走。脱贫户老杨腿有残疾,没法外出打工,村里把他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村头灌溉渠的维护。“每月能拿2200块工资,看病还能享‘组团式’医疗帮扶,镇卫生院来了城里的专家,我这腿不用跑县城就能看,报销比例还高。”老杨的妻子拿着医疗报销单说,前段时间老杨做检查花了900多,最后只掏了120块。村东头的农产品加工车间也扩大了规模,新招了20个脱贫户,管吃管住,月薪能到3800元,刚入职的小林擦着机器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瘫痪的妈,比出去打工强太多了。”
政策解读会散场时,天已经擦黑,农户们拿着宣传册边走边聊,有人盘算明年种不种蜜薯,有人琢磨怎么装修老房搞民宿,还有人问无人机培训咋报名。这些政策没一句空话,每一条都落在了大家最关心的实处,像给村里的发展加了把劲。
只是土地延包在山区村的流程会不会更复杂?蜜薯的补贴资金能及时到合作社手里吗?宅基地确权登记会不会要跑好几趟手续?这些大家最惦记的问题,还得等后续的具体实施办法出来才能知道。
来源:云上挂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