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斧的动力心脏F107-WR-402涡扇发动机,直径仅30厘米却能提供272公斤推力,采用1级离心式高压压气机与互为反向旋转的高低压转子设计,涡轮进口温度可达954℃。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288枚"战斧"巡航导弹以90%的命中率精准摧毁伊拉克核心目标,这种"千里点穴"的武器瞬间震惊世界。
据媒体报道与坊间流传中国曾通过特殊渠道获得战斧导弹样品,但最终未走仿制之路,转而以俄罗斯技术为基础研发出长剑系列。
战斧的"复制性":技术门槛远超样品本身
据专家称,即便获得完整的战斧导弹样品,仿制也绝非拆解逆向那么简单。其核心技术瓶颈在90年代的中国工业体系面前几乎难以逾越。
战斧的动力心脏F107-WR-402涡扇发动机,直径仅30厘米却能提供272公斤推力,采用1级离心式高压压气机与互为反向旋转的高低压转子设计,涡轮进口温度可达954℃。
这种小型化、高推重比的发动机需要金属陶瓷涡轮与石墨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机匣等关键材料,而当时中国连普通涡扇发动机的国产化都尚未完全实现。长剑-10总师曾透露,仅导弹专用小型发动机的研制,就被预言"花10亿、搞10年也未必成" 。
制导系统更是难以破解的"黑箱"。战斧采用惯性制导+地形匹配+数字场景匹配的三重复合制导,其核心的TERCOM地形匹配系统依赖全球高精度数字地图数据库,而当时中国缺乏先进的遥感测绘卫星支持。更关键的是,这种制导体系与美军的C4ISR作战系统深度绑定,脱离配套的卫星、预警机与数据链,单独仿制的导弹只是"无舵之舟"。
中国选择以俄罗斯Kh-55巡航导弹为技术蓝本,本质是选择了一条更符合国情的"速成+可控"发展路径。
从技术可获得性看,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以"技术转让"方式向中国提供了全套Kh-55导弹图纸与样品。这款被称为"战斧斯基"的导弹虽在精度上略逊于战斧(CEP约150米),但射程可达3000公里,且采用相对成熟的惯性制导+地形匹配技术,其涡扇发动机结构更易于逆向学习 。这种"全套技术打包"的获取方式,远比拆解战斧获取零散信息高效得多。
从作战体系适配性看,Kh-55的空射特性与中国当时的国防需求高度契合。中国空军主力轰炸机轰-6的改进型正寻求远程打击能力,而Kh-55原本就是为图-95MS战略轰炸机设计的空射武器,其挂载与发射逻辑可快速移植到轰-6平台上,这为后来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观战斧以舰载/潜射为主的部署模式,与90年代中国海军的近海防御战略需求并不匹配。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提供的不仅是武器样品,更是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从导弹发动机的试车规范到制导系统的标定方法,这种系统性技术支持让中国少走了大量弯路。正如中国第一代舰舰导弹"上游1号"通过苏联技术援助快速实现国产化的历史经验所示 ,成熟技术体系的引进远比单点突破更具效率。
中国从未局限于对俄式技术的照搬,而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了"中俄技术+自主创新"的融合突破。
在动力系统上,长剑-10并未复制Kh-55的外挂式发动机设计,而是借鉴战斧的埋入式进气道布局,搭配国产65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射程达到1500-2500公里,超过早期Kh-55的2500公里基准射程 。制导系统则创造性地融入北斗导航,形成"惯性+北斗+地形匹配+光学末制导"的四重制导模式,命中精度从Kh-55的150米提升至10米级,后期型号更达到0.5米精度。
这种融合创新在长剑-20上达到巅峰。该导弹弹重约2吨,战斗部重达500公斤,配合轰-6K的作战半径,可实现5500公里以上的远程打击覆盖。其采用的折叠弹翼与隐身涂层技术,既吸收了Kh-55的气动设计精髓,又借鉴了战斧Block IV的隐身理念,巡航高度可低至5米,大幅提升突防能力。
从海湾战争后立志研制巡航导弹,到2009年长剑-10亮相国庆阅兵,我国用18年时间走完了美苏数十年的发展之路。所谓"放弃战斧仿制"的选择,本质是我们跳出"样品依赖"陷阱的战略清醒。
如今的中国巡航导弹家族已形成陆基长剑-10、空射长剑-20、舰载鹰击-100的完整体系,性能全面超越Kh-55,部分指标比肩甚至领先战斧Block V。
来源:欧罗风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