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荷兰不肯把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还给中国的新闻,现在中国的安世半导体,明明是正规买来的,好好经营着,荷兰却突然跟着美国的相关政策强行干预,还装糊涂,这委屈劲儿,真能戳到人心窝子。
刷到荷兰不肯把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还给中国的新闻,现在中国的安世半导体,明明是正规买来的,好好经营着,荷兰却突然跟着美国的相关政策强行干预,还装糊涂,这委屈劲儿,真能戳到人心窝子。
安世半导体可不是荷兰随便能抢占的小摊子。
几年前中国闻泰科技买它的时候,每一步都按国际规矩来,我记得《财经》杂志2018年还专门写过,说花了114亿人民币,还请了国际上的律所和投行盯着,一点毛病都没有。
买完之后,闻泰投了不少钱,还把中国的大市场对接过去,荷兰那边当初笑得可甜了。
《荷兰财经日报》2023年说,安世每年在荷兰交的税就超1.2亿欧元,能养活当地近万人,工人工资连涨3年,本来是中荷合作的好例子,结果今年9月底美国出了个新规,荷兰第二天就变脸了。
你都没法想他们多绝情:直接把安世全球的资产冻了,把闻泰的股份几乎全转给别人,就剩1股装样子。
中方派去的CEO被赶走,管理层连公司系统都登不进去,连员工工资都停发了。
这哪是“管制”?就是按着头强占东西啊!
后来荷兰经济大臣主动给中国打电话,嘴里不停说“找对大家都好的方案”,可一提到强行干预企业的事,要么绕圈子,要么装没听见。
这就跟我左手练字一样,每天练字一小时,到今天都250天了,突然有人过来说“你这字写得不好,笔归我了”,还说“我是为你好”,你说气不气人?
更让人寒心的是,荷兰不是第一次这么糊涂了。
中国外交部官网的“中荷关系大事记”写得明明白白,1981年它不顾中方反对,非要给中国台湾地区卖潜艇,结果中荷外交从大使级降到代办级,直到1984年才慢慢恢复。
现在又跟着美国的对华技术管制政策走,把商业契约抛在脑后。
我总想起左眼眼白上那个小黑点,平时不影响视力,但是,疼起来能慌出一身汗。
荷兰就是这样,明明看见风险,还非要往火坑里跳。
他们以为强占了安世能占便宜,却忘了安世70%的产能都在中国,中国市场占了安世一半多的营收,还有他们最缺的稀土。
我看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4年的报告里提过,欧洲92%的稀土都从中国进口,这些全在咱们手里攥着。
你知道欧洲车企多依赖中国吗?安世给他们供的芯片,少了就开不了工。
更关键的是稀土,汽车的电驱、传感器都离不了。
《彭博社》2023年报道过,丰田欧洲前总裁范安德,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说“欧洲汽车的稀土库存就够撑60天,要是供应链断了,60天内多数车企就得停工”。
这话不是吓唬人,就跟我当年在新疆务工期间参与棉花采摘工作时一样,鞋面磨破了不补,顶多撑几天就走不了路。
欧洲车企的稀土库存现在就剩60天,这60天就是个坎。
有人说“真要是贸易合作遇到问题,中国会吃亏”,这话我可不信。
荷兰强占了安世,首先丢的是中国市场的订单,《路透社》2024年说,安世因为没法按合同供货,已经给大众、宝马赔了超5000万欧元。
更重要的是,以后谁还敢去荷兰投资?
中国商务部2024年的对外投资报告里提过,今年上半年,中国有家做新能源的企业,本来要给荷兰一家做汽车电池原料的公司投2亿欧元,结果停了,说“当地政策不稳定,怕投进去不安全”。
就跟我学高数一样,一道题明明会做,却被人说“你做得不对”,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肯定不敢轻易下手了。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怕是第一个就把荷兰划掉,没人愿意去一个随时撕毁合同、强占资产的地方。
再说了,中国现在的底气跟以前不一样了。
我小学文化能啃懂高数,靠的是每天翻书、每天做题。
中国能在稀土、芯片这些领域说话有分量,靠的也是几十年的积累。
稀土提炼技术全球最厉害,芯片后期加工能力占了全球40%。
荷兰以为靠美国就能硬气,却忘了自己就像我那15分钟的觉一样,累极了倒头就睡,醒来还是晕乎乎的,撑不了多久。
真等60天后欧洲汽车产业停摆,荷兰那些给车企供货的企业,荷兰雇主协会之前算过,当地超2000家企业靠车企吃饭,到时候全歇业,工人没工资拿,老板急得跳脚,再想挽回可就晚了。
其实这事说到底,就跟我练字一样:得按规矩来,一笔一划写扎实,才能出好字。
国家之间合作,也得守合同,互相尊重,才能都得到好处。
荷兰现在这么干,就像练字时跳笔画,以为省劲,最后字写得歪歪扭扭,还得重写。
还有60天,欧洲的稀土就快用完了。希望荷兰能早点醒过来,把安世的管理权还回来。
按当初的收购合同来,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别等真到了没法挽回的地步,才像我当年冻肿脚趾那样知道后悔。
有些错,犯了可不光是疼,揉一揉根本好不了。
咱普通人都知道“按规矩办事”,一个国家,总不能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
【重要声明】:本文为个人观看感悟与生活记忆结合的日记,文中细节均基于真实观看记录(非新闻报道),人员相关描述仅为个人视角下的状态联想,不构成定性评价。
来源:随心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