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拆白宫东翼建宴会厅,未走许可程序,承诺失信遭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06:23 1

摘要:从周一开始,拆除工程就动真格了。白宫方面和媒体都说,几天之内东翼的样子会有明显变化。现场不是拍脑袋的样子:挖掘机、工人、围栏都到了,动作快且有序。官方说要为一个约能容纳1000人、面积大概8000平方米的新宴会厅腾出地儿,这个空间会通过一个大厅和连桥与白宫主楼

白宫东翼的大部分正在被拆掉,工人已经进场动工,目标是给一个新的大宴会厅腾地方。

从周一开始,拆除工程就动真格了。白宫方面和媒体都说,几天之内东翼的样子会有明显变化。现场不是拍脑袋的样子:挖掘机、工人、围栏都到了,动作快且有序。官方说要为一个约能容纳1000人、面积大概8000平方米的新宴会厅腾出地儿,这个空间会通过一个大厅和连桥与白宫主楼连接起来。听上去像是在把现有的功能做一次大幅升级,目的就是能办更大规模的接待活动。

这事儿是在华盛顿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被公开的,特朗普和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一同出席。特朗普把工程讲得很直白:要拆掉东翼的大部分,保留一部分地基和“特定区域”。他还说东翼“看着不够美观”,担心影响新楼的整体视觉效果。现场气氛有点像定规矩的场面,话讲得干脆,人也做得利落。

关于钱,特朗普把整个工程标了个大数:大约3亿美元。他说这笔钱全由捐款来筹集,出钱方包括“一些爱国者、美国公司以及我本人”。具体名单没公开,外界看不到捐款明细。采用私人资金的做法对白宫方来说有好处:省去国会审批,速度更快。但这也让一部分人担心透明度问题——钱从哪出、花到哪儿,国会插不上手,这点成了批评的焦点。

设计稿流出后,风格走的是新古典主义的奢华路线。有效果图显示,方案里有镀金的科林斯式柱子、巨大的水晶吊灯,地面要铺黑白格纹大理石,整体偏向那种金碧辉煌的宴会场景。白宫方面强调会延续总统官邸的建筑风格,但要更“精美”。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回应外界批评时说,那些愤怒是“人为炮制”的。说法听起来是在压住反对声,但没给出更详细的解释或更明确的承诺。

反对的声音不小。像美国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会这样的遗产保护组织已经发声,称白宫在没有完成相关许可和审查程序前就开始动工,呼吁暂停施工等联邦委员会审查后再继续。他们的观点比较直白:白宫不是私人宅院,属于公共历史资产,任何重大改变都应该按程序来,不能临时决定就动刀动锤。保护者担心,一旦拆了,未来很难复原那些历史痕迹,花钱也不一定能还原原貌。

政府层的立场跟保护组织不太一致。白宫方面认为,总统官邸做结构性改造不需要某些正式的批准文件。这和过去几任总统推动白宫大规模翻修时通常采取的流程不太一样。历史上,很多前任在动工前会和相关保护机构、联邦委员会沟通协商,走程序来确保历史元素得到保护。现在这次,流程被压得比较紧,很多手续看上去简化了,甚至直接跳过,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时间线上也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早些时候,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说过只打算对白宫东翼做现代化改造;这次从“改造”变成“拆除”,反对方就拿这点说事,怀疑他说法变来变去,是临时决定还是早有准备。社交媒体上也有讨论,原话和行动之间的差别让公众想要更多细节说明。

现场的实际情形是:工人在清除部分结构,机械在运作,灰尘和噪音是不可避免的。媒体估计,几日内这轮主要拆除工作能完成,随后会进入宴会厅的建设阶段。白宫没公布明确的分期表,文件也没有向公众全面公开。保安做得很紧,参观受限,相关审批材料没有完全透明地放出来,这让不少关心此事的人提起了警觉。

对立声音里还带着程序性的质疑。保护组织不仅口头反对,还提出要等联邦相关委员会来评估是否违反历史建筑规范,再决定是否继续。按他们的说法,白宫既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公共文化遗产,任何改动牵涉面广,不应该走“先动手后表态”的路数。拆了之后那些被砍掉的结构和细节可能永远消失,这种损失是金钱难以弥补的。

支持者的论点主要围绕功能性和实用性:白宫需要更大的接待空间,现有设施限制了大型活动的接待能力。从接待效率和外交影响角度看,能容纳1000人的宴会厅有现实用途,可以办大型国宴、商业活动或国际会议。换句话说,这不是纯装饰性工程,确实有一定的办公和外交需求做支撑。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公众忧虑的核心还是程序透明和文化遗产保护两点。

细节处还有很多可以挑的地方。特朗普说会保留部分地基和“特定区域”,但没列出详细清单;到底留下哪些原结构、哪些会被拆掉,官方说法很含糊。这种模糊给反对者留下了争论空间。再有那句“我本人也会出捐款”,更多像是示好或示诚意,但没有具体账目支撑,外界无法核实资金链是否可靠。

回看历史,白宫的重大改动常常是经过多方磋商的结果,那样做既能保证历史痕迹得到照顾,也能减少公众质疑。现在的节奏明显快了不少,走得更直接更快。有人把这看作效率,有人则把这看作忽视程序。

现场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拆除现场外,有保护团体的人在递交请愿书,文件厚厚一叠,等待相关部门受理;另有几位记者守在工地旁边,拍到设计稿的细节,随后在社交平台上被放大传播。附近的居民说,早上能听到机器声,但保安不会让人靠太近,围栏外的行人只能隔着围网看个大概。

工程承包方和设计团队目前透露得不多。白宫方面表示会“尽量保持与主楼风格一致”,但具体选材、施工细节和时间表都没有完整对外。外界能看到的,主要是几张效果图和一些官方声明。那些效果图里,走的是比较华丽的路线,照相或灯光拍出来挺抢眼,但实物和效果图之间往往有差距,这是常识。

在政治和公众舆论的角度,拆东翼这事儿已经不单是建筑工程了。它牵涉到权力运作、公共财政监督、历史保护以及白宫作为国家象征的处理方式。有人关注程序的合法性,有人关心文化遗产,有人盯着钱从哪来,还有人看着它能不能真正提升国家接待能力。各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这件事变得更复杂。

现在的情形是:机器在工作,保安在站岗,保护组织在提交材料抗议,设计稿在网络上流传,捐款来源还没明细。文件、听证会或者更多的法律程序可能会跟进,也可能会拖慢进度。工地的灯还亮着,工人继续施工,外围的讨论也还在继续。

来源:在溪边逍遥摸鱼的钓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