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诞生了全国文明村3个、全国文明校园1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个;这里,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1人;这里,还承办了多场全国性的精神文明现场会、交流会。
□ 本报记者 韩雷 徐瑞雅
这里,诞生了全国文明村3个、全国文明校园1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个;这里,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1人;这里,还承办了多场全国性的精神文明现场会、交流会。
这里,就是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杨舍镇),是张家港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张家港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主阵地。
走访多地后,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拿本年度推行的“微创意美化”“微改造提升”“微配套便民”文明创建“三微”项目来说,着眼点虽小,却都与民生息息相关。用当地干部的话说,通过微变化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同时也让老百姓感知文明创建一直在路上、始终在身边。
文明在生活细微处
来到棋杆社区文瑞名邸小区,一处草坪的拐角,有一片矮树桩围起来的区域,里面铺满沙土。角落里还插着一个小房子造型的“萌宠便箱”。遛狗时,小狗排便后,业主只需从“萌宠便箱”中抽取拾便纸或拾便袋,即可把粪便清理干净。棋杆社区妇联主席奚婷婷说,“宠物公厕建成后,我们联合物业,鼓励居民引导宠物使用公厕,还定期安排专人管好公厕。”
行走在杨舍镇,不难发现,文明的魅力就藏在一个“细”字里。如果将一座城市看作一个花园,那么细致的规划、耐心的修剪必不可少。这个“打理”的过程,便是修补城市“瑕疵”、涵养城市文明的过程。做细微的事情,同样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杨舍镇不怕麻烦,也不追求“一蹴而就”,坚持从点点滴滴做起,于细微之处见文明创建真章。
今年以来,杨舍镇锚定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净美杨舍”专项行动,围绕“环境卫生大扫除”“基础设施广排查”“居住环境深美化”“公益氛围全提升”“文明行为齐倡导”五个方面精准发力,争当“文明张家港”建设“排头兵”。
在开展专项行动的过程中,杨舍镇围绕市容秩序、人居环境、小区治理这三大难点进行重点攻坚,还把每月第三个周六作为“洁净家园日”,发动共建单位、沿街商户、居民群众开展全民大扫除,推动城市环境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与管理完善的商品房小区相比,住在开放式小区的业主,或多或少面临“牛皮癣”小广告的困扰。小广告为何屡禁不止?如果从供需关系来看,个体工商户一方有业务的需求,老百姓一方也有生活的需求,比如通下水道、洗抽油烟机、开锁等。但形式各异、颜色各样的广告或贴或印在洁白的墙上,确实有碍观瞻。
张家港经开区党群工作局文明指导科科长黄宇毅介绍,今年,杨舍镇在5个开放式小区,试行小广告安家点,让广告商有地方贴信息,居民日常需求能满足,小区公共环境有保障。
文明在百姓期待中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落脚点同样也是人。杨舍镇深知,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
闲置核酸小屋改造成“家校中转站”,成为外来务工子女放学后的温馨港湾;“张闻明”暖心驿站,空调、冰箱、饮水机、便民医药箱一应俱全;第二集贸市场设置食用农产品快检室,为食材安排一套“安全体检”……一直以来,杨舍镇从群众急难愁盼入手,通过文明创建,让工作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真切感受到文明建设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河南社区改造后的横泾大食堂,内设文化休闲、老年助餐、钱记面馆、居民喜宴四个功能区。河南社区党总支委员马莉莉介绍,老年助餐对象为辖区内本地户籍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次8元,补贴费用由镇村按规定直接划到食堂账户。社区75岁的缪元妹笑着说:“大食堂不仅解决了大家出门难、买菜难的烦恼,而且这里夏天可纳凉,冬天可暖身,乡邻可交流,让养老变享老呀。”
如果老人来不了食堂,送餐员也可以把饭菜配送到家。“郭奶奶,午饭来了,抓紧趁热吃。”中午11点,送餐员来到前溪社区郭奶奶家中,将搭配好的两荤一素配餐送到餐桌上。今年88岁的郭奶奶是独居老人,腿脚也不利索。自从杨舍镇开通助餐服务,郭奶奶再也不用为做饭发愁了。“饭菜热乎又可口,营养也很均衡,子女也放心多了。”
在杨舍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二楼,一间名为棋艺室的空间里,却摆着一张乒乓球桌。“这是陈继根老爷爷捐赠的。”实践所相关负责人何丹丹介绍,由于棋艺室的利用率不高,实践所听取辖区居民建议,决定改造成乒乓球活动室。陈继根听说改造计划后,主动捐赠家中闲置的乒乓球桌,为实践所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尽一份力量。
今年是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周期的起步之年。7月10日,杨舍镇召开深化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旗帜鲜明地点出,要对照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坚持利民惠民导向,以更饱满的状态推动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眼下,杨舍镇聚焦“环境提质、文明提标、治理提效”三大主线,以主城区就是“先行区、主展区、示范区”的理念,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在新征程上作出新示范。
文明在群众行动上
“小宝乖,奶奶买菜马上就回来。”下午4点,悦盛社区杨阿姨把1岁多的小孙子放在暨阳客厅小市集的“亲子萌萌趴”后,便到几步之遥的社区集贸市场买菜,“有志愿者帮忙看着,我放心。”
暨阳客厅小市集约130平方米,里面有速递党建文化区、便民服务角、小物杂货铺、“薪活岗”咖啡店、儿童关爱欢乐区等多个功能区,由社区志愿者轮流值班,全年无休,是周边居民和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
文明创建中,志愿者无疑是一支生力军,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传播着文明的种子,让文明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目前,幸福杨舍志愿服务团下设128个志愿服务团队,拥有7万余名热心群众,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26万小时。杨舍镇还健全志愿联盟供单、所站排单、基层点单、团队接单、群众评单的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实现阵地全覆盖、活动常态化、服务零距离。
7月15日,棋心家园儿童友好服务中心,15名佩戴“儿童观察团”徽章的青少年围坐一团,商量着如何设计阵地后面空旷的绿化地。这也是他们的暑假课题。
棋杆社区以明朝忠臣缪昌期的家训家风为载体,开展“家风‘少年说’”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引导青少年传承缪氏刚烈品格和清廉家风,同时做基层治理的小主人翁。“儿童有儿童的视角,也能为自己居住的小区出谋划策。”奚婷婷举例,电动车充电棚建好后,社区发动孩子,在棚身绘制文明停车充电涂鸦,业主见了,都说又好看又有教育意义。
在花园浜社区,多个兴趣小组悄然变身为“红袖巷理事”志愿服务团队,楼道长、“五老”、热心居民纷纷加入。针对电瓶车“飞线充电”乱象,“红袖巷理事”成员张爱琴带领便民志愿服务队开展地毯式排查、登记和上门劝说,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经商议,花园浜社区决定在楼道北侧改造少量闲置用地,建设电瓶车停放点。
有了志愿者的带动,杨舍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参与到文明实践之中。一大早,善港村“善为先锋”海棠驿站就热闹起来。村干部与老党员、志愿者围坐在一起,给村子发展出谋划策。作为“善为先锋”行动召集人,黄文虎的党龄接近30年,退休之后就参与了村里的事。大家主动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几年下来,村组的自治队伍从8个党员扩展到80多人。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