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日子,看完一本去年出版的德语书:Vom Tellerwäscher zum Tellerwäscher,中文:《从洗碗工到洗碗工》。
前段日子,看完一本去年出版的德语书:Vom Tellerwäscher zum Tellerwäscher,中文:《从洗碗工到洗碗工》。
我们熟悉的说法是“从洗碗工到百万富翁”,一般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完成阶层跨越的励志故事。
这本书故意用了“从洗碗工到洗碗工”,大概可以猜到是讲阶层固化的。
作者塞亚妮-索菲亚·霍德尔(Ciani-Sophia Hoeder),1991年出生,来自柏林的一个单亲家庭。
按德国标准,她家很穷,穷到十四岁那年,她第一次和她妈去食物银行(Tafel)领救济,以解决温饱。
这样的事情,她后来又做过几次,并深深地为此感到羞愧。在写这本书之前,她从未将这件事告诉朋友以及任何一任伴侣。
作为从底层挣扎上来的孩子,霍德尔对人情冷暖和身边隐形的蔑视有着敏感的触角。其中,书中打到我的一个细节是:芝麻菜(Rucola)。
上大学时,霍德尔第一次吃到芝麻菜。
当她一口咬到面包里的绿叶,一口苦涩辛辣刺激了她的味蕾,她顿时喊道:“这是什么啊?”
旁边的同学们看着她:“这是芝麻菜啊,你从没吃过吗?”
然后是来自大家的(嘲)笑。
芝麻菜在德国很长时间算不上主流蔬菜,后来受意大利饮食的影响,才备受追捧。
霍德尔感到很难为情,但也很快弄清了,为什么她之前从未吃过这种健康的蔬菜。
那是因为,在她从小购物的Aldi超市,不卖芝麻菜,她写到。
在德国居住这么多年,虽然很清楚德国各类超市的定位,但第一次,这本书和芝麻菜让我把超市和阶层关联在了一起。
很长时间以来,我认识的德国,是一个为底层兜底,有着庞大中产的富裕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似乎被庞大而富裕的中产掩盖。
但其实细细想来,德国的阶层分化,来自细节。它不是短剧里那种夸张的豪车、豪宅、保姆、司机、霸道总裁的分化,也不是讲究用最新款的手机、买包、穿名牌的分化。
德国的阶层分化和阶层意识,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不经意表达并传递出来的。
其中一个,就是超市。
德国的超市大概分为这几类:廉价超市(Discounter),我在汉堡见过的包括Aldi, Lidl,Penny, Netto,可能在南德还有其他的。
传统超市(Supermärkte),汉堡主要有Edeka和REWE。
大型超市,如Kaufland, Real,价格和传统超市差不多或略贵。
最后就是有机超市,汉堡有Alnatura, Denn’s,Bio Company,属于超市中最贵的一类,特别是肉类。
学生时期,我只在家附近的廉价超市购买日常食品,一般是Penny或者Netto。
记得那时和两个中国朋友聚在一起,大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就是:等以后老娘工作了,就天天去Edeka买菜。
那时二十出头,我们除了钱,什么都不缺。现在想想觉得很好笑,好像能去Edeka买菜,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与Aldi或Penny这样的廉价超市相比,Edeka的选择更多,购物环境更舒适,蔬菜水果似乎也更新鲜,还时不时有包装颇具创意的小众和本地产品上新。
后来真的发现,周边朋友们随着找到工作,工资上涨,职场进阶,购物的超市也随着跟进。
Rewe和Edeka已是主流,还有少数高薪群体去有机超市。
这似乎也符合大家的阶层分化,大部分是中产,少数高薪者中高产。
第二个默默定位阶层的,是居住区。
不知道德国其他地方的人怎样,在汉堡,人们特爱问你住在什么区。
如果是住在“贵”区,马上就能引来对方惊羡的目光,比如 HafenCity, Winterhude, Eppendorf, Harvestehude, Othmarschen。
如果不是那么贵的区,对方会迟疑一下,然后用克制的语气,帮你找出这个区的优点,比如绿地更多,城铁可直达。
我读博时曾经在汉堡的Winterhude区租房住过。这个区曾是英国外交官的居住区,所以二战时没有遭到轰炸,保留下很多精美的老房子。
作为一个穷学生,我把房子中的一间出租,当起了二房东。
租我房子的是一个来自斯洛文尼亚的IT小哥。第一天上班回来,对汉堡还不甚熟悉的他惊讶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当我说我住在Winterhude时,我同事们看我的眼神像看百万富翁。”
我心照不宣地笑了笑:“是啊,每次我都得解释说,我住的是Winterhude最破的房子。”
还有一次朋友生日聚会,大家围坐在大长桌前聊天。其中一个女生住在 Harburg。马上有人拉低声音作真诚状问:那里怎么样啊。那语气,仿佛她住在非洲。
女生马上说,刚开始很难。但是,你可以用同样的钱买到100多平米的大房子。住起来很宽敞!出门不远处还有森林可以散步!这是在汉堡市区享受不到的。
大家随之附和,wie toll! (真棒啊)
汉堡有一河一湖,即易北河和阿尔斯特湖。和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水边的房子当然价格不菲。
就颇有些虚荣的德国人,当你问,你住在哪啊?对方会说,我住在易北河边,或我住在阿尔斯特湖边。
至于房子到底离水有多远,那就任你撒开自己的想象力了。
最后想到的一个细节是拉链。
按说,中产以上的高产阶层或超富阶层,我朋友圈里是接触不到的。
但因为在建筑设计公司上班,公司时不时会有一些贵族姓氏或者地产家族姓氏的实习生来待几个月。
比如有一个实习生,姓氏里自带伯爵(Graf)头衔。这么多年来,带冯(von)的贵族姓氏见了不少,但伯爵却是头一次见。
观察下来,这位年轻的伯爵除了在奶奶的城堡里参加百人家族聚会,留一头比甜茶长的卷发,总穿一样颜色的衣服,行为举止略显老成外,似乎看不出什么“贵气”。
最后倒是我那在巴黎时尚界浸淫过的同事提点了我:细节在他马甲的拉链里。
不要小瞧那件不起眼的墨绿色马甲,拉链用的是RIRI。查了下,原来是瑞士产的高端拉链。
某知乎文章介绍道,RIRI被誉为拉链届的“劳斯莱斯”,爱马仕御用拉链品牌,一条拉链能卖到500欧。
好家伙,一条拉链比我一件大衣都贵。
实习结束后,伯爵并不需要找工作,做实习大概也是在翻牌子,做完后直接创业去了。
霍德尔在书中将德国社会分为五个阶层:
边缘阶层:赚的钱不够生活
传统中产:比如完成了职业培训的蓝领
新中产:受过大学教育,受益于文化资本的职业
富裕阶层:高薪、担任重要领导职位,有社会影响力
超富阶层:最富的那1%,所谓的“遗产继承族”,无需工作,却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社会影响力。在德国,最富的1%拥有德国人口总财富的35%。
我想了想这些年见过的、认识的人,好像很容易就找到了大家的阶层定位。
即使在德国这个以公平、重税为主导的福利社会,阶层也是存在的。
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而且更隐形。
来源:德国说